clwu5724 wrote:80年代, 我就沒想過保留黑膠唱片. 當年還送鄰居約 10幾顆 SHURE 唱頭,與數十隻 SHURE 唱針. 高中時候只有黑膠唱片與錄音帶可以選,後來CD出來了,我就沒有再買過黑膠唱片或錄音帶。那時候還有人說錄影帶(VHS or Beta)的帶子比較寬,錄音效果更好,還真玩過一陣子的錄影帶錄音。
Robinnibor wrote:開價是材料成本的8、9折還是乏人問津,看這個論壇上的人買擴大機都幾萬幾十萬的,我想賣的二手機就幾千塊錢,沒人要有感而發才建這個樓的 呵呵,最近好像不少人自己手作DIY的東西賣不出去,有感而上來發文。以個人堪稱豐富的交易經驗,有句話是對的: 沒有賣不出去的東西,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
clwu5724 wrote:我約 1970 年開(恕刪) 感謝前輩分享也喚醒的個人的記憶,小時候也是看父親跟舅舅自己作音響,小學時父親也會買一些電子實習套件回來教我銲著玩。但我不像clwu5724這麼厲害還能一一回憶起零件規格。上了中學當時最流行的是卡帶隨身聽walkman,買得起的同學人手一機。到了大學終於開始自己玩音響,看雜誌研究。第一個跟電子有關的工作,也是當時打工,因為會銲接,找了當時最夯的遊戲機業,打工是裝上一個直讀晶片,順便也接一些維修,天天做著練了還不錯的手藝。當時還流行Palmpilot PDA,也做些換DRAM顆粒升級記憶體的case。入社會到現在一直都是電子相關行業,音響也一直在玩,不過未把兩者結合,維修還是DIY都是好多年以後的事。(待續)
ju5888 wrote:支持D類音訊放大結構一票!能源使用效能高代表環保,能源不是從天上憑空掉下來的低發熱量代表理論上耐用,產品耐用是平民百姓的關注點 也不是我不環保,只是家庭裡音響擴大機環保與否不會是重點,隨便開個冷氣的耗電就是音響一個數量級的差別。好聽不好聽才是重點。不過我只用過真空管和晶體機也沒真聽過D類的家庭音響,不好批評D類的聲音。會從真空管機換成晶體機主要就是懶,管機的使用和維護太麻煩了。可攜式產品有續航力的要求,D類有優勢。
luxor_w wrote:感謝前輩分享也喚醒的(恕刪) 您,客氣了!小學時,家裡有四台閒置的真空管機,我把這四台的真空管都拔下來,放在一起收藏.後來,家父請師傅來收拾善後.會玩這些,是無意中在家裡抽屜,玩到一台礦石收音機,從那時候開始,就迷上亂拆東西.小學四年級就開始玩電晶體收音機, 當時只會檢查電源線是否斷了? 喇叭線是否斷了 ?耳機插座是否接觸不良 ?電晶體收音機裡的天線那四條線,是又隔很久才知道 80圈的是接到可變電容器的 1.3 腳.8 ~ 10圈的其中一,是接到振盪晶體的 B 極. (小時候,只能死背電路圖.)(民國 60年間,工作下班後,有一段時間,我會無償幫附近電器行,修理電晶體收音機,原本,電器行是外包給外面處理. 後來,電器行是有附些微傭金.)擴大器,過去自己從洗電路板鑽洞做的,只做過 OTL 18W + 18W, 因為當時,電路圖零件容易買到或代用,2SB75 x1,2S877 x1, 2SB186 x1,2SB187 x1,2SB407 x2, 一般狀況連中點電壓都不用調整."協力" 的 OCL 生產過程 ? 我觀察到的是測量,是否有配對 ? 未知 ?然後,就是零件焊接到電路板, 測量與焊接到電路板不同天.然後,在焊上功率電晶體, 也是不同天.(協力的老闆,也是我的老闆,但我是當年春櫻冰果室的員工,當年下午約 2~4 點,協力會大聲撥放 "管路".)當三年兵,在營時期,通包士管長家的音響, 當年標準配件是聯合的半成品擴大器,龍牌 AM,FM 調諧器,達寧唱盤(晶體式唱頭), 8 TRACK 的磁帶裝置, 3音路喇叭 (8" 或 10" 低音), 零件帶士管長現場附錢.我只收 2000元代工費.玩這個玩意,都只在親朋好友中,我不以此維生. 我也不是這行業中人,也是自習.早期半成品主要是那個電源 ? 全波或橋式整流 ? OTL 或 OCL ? (雙電源或單電源)磁頭放大器的濾波電源 ? 剩下的是那個波段開關怎麼處理 ?有些人,直接全部供電,只負責切換訊號, 我是供電也在波段開關處裡.簡單回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