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請益] CD音質

森林 wrote:
PIONEER 針對這問題,發明了一個技術,叫PureRead

呵,我現在也是用這家的光碟機,在日本樂天上的商店買的,還加購了特製的金屬制震外殼(內含供電模組),整個組裝好重達4公斤!

至於升頻,我也是不相信那些所謂的改善方式,我是相信只要是錄音時有弄好,後製不要抹滅掉太多原本有的東西,CD的規格就算是很夠了,能不能高效率的還原錄音時的現狀,關鍵還是在於如何從CD唱片上將音訊完整精準讀取出來。

其實我還有個想法,錄音這種東西,本身就是不同於人類聽覺,它太過真實,反而是人類的聽覺失真是比較高的,但人才是聆聽的主體,究竟是哪個失真,就難說了…
森林 wrote:
聲音好不好聽,每個人(恕刪)


雅瑟的CD7II用的是BB(現屬TI擁有)的SRC 4192升頻晶片,這顆晶片可以同時處理升頻及搭配時鐘進行De-Jitter功能,算是業界公認好聽,幾乎用過都說好的好貨。目前音響界升頻都是採用類似ASIC晶片的方式來處理,真正自己寫軟體或韌體來升頻的廠商,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傳統上升頻功能過往在音響界一直吃不開的原因很簡單,除非你的升頻演算法寫得夠優秀,否則轉出來的聲音多半只會更差不如不要升頻。而要寫出優秀的演算法,必須要砸下驚人的人力物力,經過不斷測試反覆修正,問題是大部份的音響廠都沒有這樣的財力跟資源,因此音響圈內升頻的器材可說是少之又少,只有規模夠大的廠商才玩得起。

這樣的情形到了後來有了重大改變,世界主要的類比晶片廠商,包括TI、ADI等,紛紛推出採用自家演算法的升頻晶片,從此升頻功能瞬間從神秘的黑科技走入平凡百姓家,任何阿貓阿狗只要買他們的晶片,立刻就能得到大廠掛保證的升頻演算法,也連帶拉起一波音響界的升頻風潮。而且說真的,你一個小小的音響廠,說自己在自家倉庫閉門造俥搞出來的升頻演算法,不管是軟體或韌體,要能勝過晶片大廠的演算法,市場上會買單的人也真的不多。因此,現在音響界除了極少數的廠家外,包括雅瑟在內的多數大大小小的音響廠,主流都是直接買ASIC晶片來升頻,沒什麼人在寫升頻的軟體跟韌體了。

至於加ASIC晶片來升頻到底是有效還只是唬人的玄學,其實這幾年來市場早就給出了答案,單以CD7跟CD7II來比,升頻後的音質就有明顯的進步。這兩台都是用CS相同的DAC晶片,也是雅瑟同等級的機器、線路跟佈局,主要差別就在升頻,原本CD7被人家認為質感不好有點太刮又尖銳的高音,在CD7II已經全部修掉變得很悅耳。大廠間升頻晶片的競爭其實很激烈,只要是目前市面上還能生存的,他們的演算法基本上都已經過市場的多年歷練不會沒有效
我自己有兩台CD播放機是有升頻的, 包括Cambridge CXU-HD (升頻4倍), 還有Marantz SA KI Ruby (升頻至DSD 11.2MHz). 由於使用者無法選擇要不要升頻, 所以我也搞不清楚升頻或不升頻對音質有無特別的改善.

不過如果以Marantz SA KI Ruby來說, 我播放CD來跟同牌的SA8005(沒有升頻功能)來比, 說真的兩者的差異很小,聽不太出大區別.

另外一種比法, 就是用同樣一台SA KI Ruby的機器, 播放SACD的SACD層(原始DSD 2.8MHz升頻成DSD 11.2MHz)和播放CD層(原始PCM升頻成DSD 11.2MHz), 結果聽出來CD層仍然是原始CD的音色, 並沒有因為升頻成DSD 11.2MHz聽起來就跟SACD層一樣, 兩層聽起來仍然有差. 所以對於SA KI Ruby的升頻功能其實沒有達到我預期的結果. 也許他牌的升頻效果比較明顯?
CD7刮耳尖銳???
個人經驗,輸出電平小,悶聲,出力軟
我買不到一個禮拜出掉
想換OP都不知怎換

到現在還是用CD-1
可改8顆OP(4單2雙)
Monte920 wrote:
我自己有兩台CD播放(恕刪)


其實升頻晶片問世經過10餘年,在音響界已經不算新技術了,以目前音響業界來說接受度很高,不少原始位元率比較低的數位音源,像是CD播放機或DAC,擁有升頻功能的產品其實比比皆是。最起碼以石渡健的看法,他應該是認為CD升頻技術對音質有幫助,否則Marantz SA KI Ruby不會有升頻功能;而且他應該也認為不管是在任何使用模式、播放任何音樂類型,升頻功能100%都對音質有正面幫助,而不是可有可無或甚至少數情況下會比較差,否則Marantz SA KI Ruby的升頻功能最起碼應該要有關閉選項。而石渡健的看法在業界顯然並非特例,起碼我知道的許多有升頻功能的CD播放機或DAC,升頻功能幾乎都是強制使用,有關閉選項的少之又少。但看了這串討論後才赫然發現,即使已經過了10年,數位訊源升頻即使在音響界已經是很普遍的事情,但很多使用者對於升頻功能的看法要嘛就是很篤定認為這是唬人的沒有用,絕不會提升音質只會變差;好一點頂多是對升頻功能存疑,幾乎沒人有正面的看法。你說10年前一堆土炮演算法只是單純把聲音搞砸,弄得使用者對升頻技術覺得很爛沒信心印象很糟,這我可以理解,而且當年不只是使用者,其實連音響業界對升頻技術也多是敬鬼神而遠之沒什麼人敢做這塊,業界跟使用者的看法大致上一樣。但升頻晶片問世都已經10年了,現在大家用的全都是類比晶片大廠開發測試過的專業演算法,到底是為什麼10年後一般使用者對升頻功能的看法會跟石渡健還有音響專業設計製造商的看法南轅北轍呢?這實在是蠻奇怪的現象,我看不懂。

那至於M大拿同張唱片的CD升頻跟SACD來比,坦白講我認為這個要求有點太過嚴苛。CD即使升頻音質不如SACD其實是天經地義,如果升頻後比得上或好過SACD那才真的玄。升頻只是透過演算法把CD訊號的波型拉平滑、細緻,並把數位類比過濾點拉出人耳能聽到的20kHz以外,但他又不是變魔術,不可能憑空還原出原本CD不存在的細節,讓MP3變成CD、CD變成SACD。
如果「音樂」全部過程都在「數位處理」狀態,當然「升頻」此類Hi-res會有正面且一定程度的幫助,也就是說在「數位處理」範圍「Hi-res」表現會相對較好,此一理論應該是被肯定的。
但「聽音樂」沒有辦法只談其中「數位處理」部分;就是說,如果將「音樂」全程攤開,「Hi-res」其實…或許不能說可有可無,實際幫助真的不大;舉例好了,「周璇夜上海」多少聽過吧,那個對紙筒拾音的時代,什麼規格來都不會更好,沒錯吧!那憑什麼說對其他音樂或錄音就會有脫胎換骨的效果?即是音響中"失去的就不會再回來"的道理所在。
「數位」發展至今應該有40多年了吧,「Hi-res」也至少有20年的時間,真若有如此神效,TAS、滾石500、英國企鵝、法國金义、日本百大…,不早就全部改版,不是嗎?

至今,錄、放音兩端都還需要A/D D/A轉換,先不談錄音技術及放音器材﹙佔聲音絕對因素﹚的影響,以目前人類科技能力這個「轉換」就是「失真」的代名詞,也就是說在數位科技、技術沒有重大突破前,無論什麼規格「絕對不會更好的」。
近年都是圖個方便, 聽數位串流, 或是 cd 備份檔
前天把 Revox B225 ( TDA1540D 陶瓷晶片, PHILIPS 0 號頭 ), 接起來熱身
頓時吉他撥彈粒粒清楚, QQ 低頻襲捲而來, 人聲弦樂如泣如訴, 記憶的感動回來了

規格不懂無所謂, 聽啥都好, 先問自己感動了嗎?
lingo1388 wrote:
失去的就不會再回來

還有,升頻所多加進去的,都是看前看後而 "推測(那個所謂的高深莫測的獨家演算法?)" 出來原來沒有的加料,甚至有可能是違反那個已經失去且無可對證的原來的東西?覺得比較好聽了並不表示一定是對的,應該就是對了自己的胃口居多。

好累...聽個音樂還要當功課做 ~
JW75 wrote:
雅瑟的CD7II用的是BB(現屬TI擁有)的SRC 4192升頻晶片,這顆晶片可以同時處理升頻及搭配時鐘進行De-Jitter功能,算是業界公認好聽,幾乎用過都說好的好貨......

傳統上升頻功能過往在音響界一直吃不開的原因很簡單,除非你的升頻演算法寫得夠優秀,否則轉出來的聲音多半只會更差不如不要升頻。而要寫出優秀的演算法,必須要砸下驚人的人力物力,經過不斷測試反覆修正,問題是大部份的音響廠都沒有這樣的財力跟資源,因此音響圈內升頻的器材可說是少之又少,只有規模夠大的廠商才玩得起。

這樣的情形到了2010年前後有了重大改變,世界主要的類比晶片廠商,包括TI、ADI等,紛紛推出採用自家演算法的升頻晶片......(恕刪)



BB這顆SRC 4192升頻晶片多年前我有關注過,因為買不到轉版所以沒買:



這顆晶片是老晶片了,2003年上市,現在拍賣市場還有在賣(一顆360元),不過乏人問津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