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音響安裝~求高手指導教學^ ^

Bhirombhakdi wrote:
Nola的喇叭跟Genesis很少會用toe-in擺法,大多是平放。


我們在台灣的實際經驗上,絕不在少數,都是因地制宜,除非空間縱深寬度高度夠,幾乎都有toe-in. 某處寬近7米,長10米,高度快5米的空間, genesis I 中高音柱也有稍稍3~5度的內頃角. 連mbl 101 x-treme 照樣也是toe-in ,都是實際長時反覆調整後的結果.
好像是瑞芳有個G II玩家就沒有toe-in,喇叭背牆是一個人高處開始斜向往前延伸到天花,天花高度蠻高,但縱深一般,寬度還不錯,聽起來很好,音場寬高深都很棒.就是那種形容音樂穿牆而出的感受.

Nola記得好像是genesis 設計者後來再出來做的產品,台灣也有極少極少的"用家"
tt_koupe wrote:
我們在台灣的實際經驗(恕刪)

我承認,我很厭惡Genesis與Nola做的喇叭,非常討厭。
基本上我個人只要看到一大堆單體的喇叭,我會直接列入拒絕往來戶。
因為我跟幾個夥伴都認為非常多單體且非常多音路的喇叭是不可能做得盡善盡美的。
並不是很難做好,而是不可能做好。
不過現在會將中高頻單體放幾個在後面的也很少會朝天發射了,大多是平放
雖然... 我無法理解這樣有什麼好處,還可能導致阻抗降低,讓喇叭更難驅動。

MBL我個人沒有玩過,有點沒興趣,我不了解MBL。
不過我有聽說MBL的擺位是異常的困難,它會遇到類似號角的時間差困境
所以很難擺,但我的確不夠了解這件事情。

其實樓主的喇叭要怎麼擺,這還得把喇叭搬進去後慢慢調才知道,環境變數很多
但我很難否認樓主的新家客廳不論材質或大小,很可能是無解的。
由於低頻不具指向性,擺位只會造成量感上的差別,只是樓主的新家客廳
目前看起來,如果低頻的量感要正常化,會不會要用類似於近場監聽的方式?
但這很可能是不合理的擺法,也許低頻稍微正常點,中高頻卻不正常了。
理由是那顆向上發射的單體,那可能會害了一切。
且即使可以這樣擺,不但效果可能還是嫌不夠好,家人也不太可能允許這樣擺。
確定的是,所有具有背後向天發射中高頻單體的喇叭都一定要有很高的天花板。

其實事情說到這邊,我好像稍微了解為何Transparent的線能夠如此屹立不搖了
也許中高頻的部分不平衡困境Transparent的線可以解決,樓主"可能"會發生的狀況
說不定Transparent的線就能解決一點點問題了,但這還很難說。
且Transparent的線很可能價格可以買一些樓主覺得很棒的器材了,連最便宜的
我覺得也沒到很便宜。

目前確定的其中一個事實是,只要是非常多顆單體組成的喇叭
由於阻抗的曲線一定不好看,分音器設計非常不友善,聲音一定會往複數個極端偏頗
哪一個極端我們除非試過了否則很難確切知道。
很可能也會看到同一個品牌每一個型號出來的聲音風格很不同
需要改善的缺點也很不同,這是目前已知的,所以我也確定我不會知道樓主的喇叭
聽起來是什麼樣子。
然而中高頻會出狀況,應該是確定的。
也許我看到的許多用家不進行toe-in是因為喇叭邁向的某個極端導致無法toe-in也說不定。

目前大多希望聲音聽起來即使有音染有特色,也不要聽起來不協調
的確實務上是有音染,或特別注重某一頻段也不代表聽起來一定不協調。
但是四音路以上的喇叭就一定很難做到協調,坦白說,我想知道有誰真的做到了。
也因為我一直有這個認知,只要是二音路的喇叭有創新的設計可能讓聲音更好,我都有興趣
反之四音路以上的喇叭,宣稱再怎麼好,我都不太相信
到目前為止我也沒聽過哪一個四音路以上的喇叭真的稱得上做好了,致命缺陷都十分明朗。
盡善盡美的境界,最多到三音路而已,我這想法沒改變過。
且音樂性總是二音路可以做得比三音路好,當然也有例外,但總是這樣。
Bhirombhakdi wrote:
非常多單體且非常多音路的喇叭是不可能做得盡善盡美的。
並不是很難做好,而是不可能做好。
不過現在會將中高頻單體放幾個在後面的也很少會朝天發射了,大多是平放
雖然... 我無法理解這樣有什麼好處,還可能導致阻抗降低,讓喇叭更難驅動。


多單體的方式應該是"模擬"聲音發聲是面,而不是點的思維,能否做得好不好?不是我能置喙的,我只要實際聆聽,心中自有判斷,包括是售價位,品牌價值.....
另一方面多單體在能量供應上有比較容易的好處,設計及技術上不是我能去討論的.
雙面發聲也是取自然界發聲體應該是全方向性的思維.

阻抗降低不是多單體的必然成果,牽涉很多設計上的要求得到的結果. 像是THIEL CS5
低音不過3個,額定阻抗4歐姆,單體也不大,據說設計者特別要求各單體的相位一致性,結果在很多次聆聽中,某些低頻段較多的音樂,就讓擴大機過載跳機,後級是ARC CL-150,屢試屢跳,毫不猶豫,當時還找人來測,跳機時好像阻抗低1歐姆.

anyway ,我基本上沒有設限什麼不同的設計,只有好聽是否及價值的評價而已.
tt_koupe wrote:
多單體的方式應該是"...(恕刪)


有嚴重反電動勢的問題,這很難解決。
這個可能比較少人關注,但是我可以舉一個實際的例子,ATC因為有嚴重的反電動勢問題
導致它的阻抗實際上並沒有到非常低,卻對後級非常刻求。
這通常是分音器設計不良造成的。

我自己跟我的夥伴有在研究怎麼樣的後級可以真正解決難以突破的反電動勢
但坦白說,事情還不明朗,確定的是並非功率大且電流量夠大就可以
這問題比想像中的還要困難。
Bhirombhakdi wrote:
其實事情說到這邊,我好像稍微了解為何Transparent的線能夠如此屹立不搖了
也許中高頻的部分不平衡困境Transparent的線可以解決,樓主"可能"會發生的狀況
說不定Transparent的線就能解決一點點問題了,但這還很難說。
且Transparent的線很可能價格可以買一些樓主覺得很棒的器材了,連最便宜的
我覺得也沒到很便宜。


每個人在音響的路上都有不同體驗與認知,
你對Transparent的描述,我完全百分之120認同,而且還要拍拍手叫好,當我在處理聲音 中音乾瘦高音尖亮時,Transparent就是很好的建議選項,而且成功率超高,但不是唯一,只是價格也不是泛泛之輩能輕易下手,同樣 NODOST 也是我能很好使用的線材,屬性與Transparent大不相同.眾多線材表現都不同,線材怎麼用,用哪些說,難聽點這是KONWHOW,這是花了相當多的時間過程才得來的.

很高興在這普羅大眾的01上還有網友對高價線材認知深入的.那些說線材是玄學神話的就不必上來酸了.
Bhirombhakdi wrote:
目前大多希望聲音聽起來即使有音染有特色,也不要聽起來不協調
的確實務上是有音染,或特別注重某一頻段也不代表聽起來一定不協調。
但是四音路以上的喇叭就一定很難做到協調,坦白說,我想知道有誰真的做到了。
也因為我一直有這個認知,只要是二音路的喇叭有創新的設計可能讓聲音更好,我都有興趣
反之四音路以上的喇叭,宣稱再怎麼好,我都不太相信
到目前為止我也沒聽過哪一個四音路以上的喇叭真的稱得上做好了,致命缺陷都十分明朗。
盡善盡美的境界,最多到三音路而已,我這想法沒改變過。
且音樂性總是二音路可以做得比三音路好,當然也有例外,但總是這樣。


協調的確是聽音樂最重要的,不協調就不好聽,總是怪怪的.

幾音路我不會去想或探討這麼多,當然越少音路越容易控制或者說掌握,只是當多單體或者多音路,若是正向大於負向何樂而不為?如果想要"輕鬆"又有能量非如此不可. 如果質感或定位精準加上價格要求,那2音路最簡單的一階分音即可完成,只要單體特性能掌握很好,如同一直念念不忘的audio physic step3小書架,音質質感超好,定位明確精準,音場完整,真的可以放棄大型樂團的低音,如同 sonus faber guarneri可以為了質感放其其他一樣不悔.
Bhirombhakdi wrote:
有嚴重反電動勢的問題,這很難解決。
這個可能比較少人關注,但是我可以舉一個實際的例子,ATC因為有嚴重的反電動勢問題
導致它的阻抗實際上並沒有到非常低,卻對後級非常刻求。
這通常是分音器設計不良造成的。

我自己跟我的夥伴有在研究怎麼樣的後級可以真正解決難以突破的反電動勢
但坦白說,事情還不明朗,確定的是並非功率大且電流量夠大就可以
這問題比想像中的還要困難。


沒錯,看來您還是個技術底的高手,以前早期DYNAUDIO CONTOUR II 這些系列,大家都說難推,要大功率大電流,其實就是喇叭的反電動勢造成的,大電流大功率來推吃鱉的還不少.

期待有天您可以克服, 傳說家自己的ARBITER AMP(或許拼錯,時間太久)可以完全馴服卻沒能一親芳澤,也未知其奧妙之處
tt_koupe wrote:
每個人在音響的路上都(恕刪)


不知你願不願相信一件事情
也許盡可能壓低記憶效應是比許多目前被認為會扼殺音質的事物還要重要。
比如我聽過一些很棒但是做法與現今主流不同的DAC,也很不便宜
有一個不貴,47 Labs的4705,我很推薦可以稍微試試看,哪怕試一次也好。
在我看來,他們的核心只是用心處理記憶效應而已。
也許我們可以把這件事情稍微記在心裡,記憶效應對聲音的影響比想像的還大。

一般是在電池上聽到記憶效應四個字,在音響比較大程度是專注在
讓能量的衰減更加快速,這很可能是真正優質的墊材能夠影響聲音的一大原因之一。
但不只墊材有記憶效應而已,連導體,各式音響零件都有記憶效應
目前確定有大小之分,但究竟要如何劃分好客觀數據目前仍未知,只能用聽的。
且還有個最大的問題,記憶效應究竟對各式零件而言,聲音是正面還是負面的?
所以會不會反向讓能量刻意降低衰減速度也會是某方面的好事?天知道,但有可能。

由於目前的確有不少無法理解卻能確切影響聲音的現象
也許是可以用科學去解釋的,只是物理學不會focus on這些事情而已。
好比時間的問題,物理學主要研究怎麼定義它比較好,音響工業倒不在意這些事情
只在意什麼東西可以讓聲音更好而已,原理能知道更好,但不知道就算了。
其實jitter的問題目前爭議仍然很大,也許不少聲稱努力消滅jitter的數位器材做得不錯
然而卻可以找到許多不在意jitter問題且素質很好又很好聽的數位器材
這是怎麼一回事?

材料上,為何銀聽起來總是跟銅不一樣?什麼因素造成的?傳導速度嗎?
明明人類目前確定無法分辨傳導速度到一定高度所產生的差異
銀跟銅就是無法分辨的,然而銀跟銅聽起來的差異卻是明朗的,且我們還能在不同品牌的銀線
找到類似的特質;銅線也有類似的狀況,舉凡更多更奇怪的金屬,同樣有類似狀況。
是亮嗎?卻有不亮的銀線,曾有人形容銀有一種獨特的和諧感,我倒覺得這形容接近了
但好像還欠缺了那麼點完全貼切的感覺,我確定我的門外漢家人一樣可以分辨銀的特色。
在物理上,在接頭上鍍銀即可是最好的方式,線的導體用銀不應造成差異。
聽覺上的事實卻是背道而馳。

坦白說,我們對於音響世界的認知還是太少了。
tt_koupe wrote:
協調的確是聽音樂最重(恕刪)


我曾有聽聞過一小群人這樣戲稱Sonus Faber
認真說,任何Franco Serblin設計的喇叭在分音器上都糟透了,一樣有嚴重反電動勢問題。
阻抗一樣可以掉到很低的地方去。
但就是因為這些奇怪的問題,"可能"導致SF的喇叭聽起來有一點特別
反而讓小提琴變得異常秀麗。
所以這是好處嗎?或許吧!至少他定義了音響界的小提琴。
難道這叫反過來利用缺點,化缺點為優點?那他可做的真好。
但其實SF的喇叭聽不少音樂也時常被批評,覺得很奇怪,很不協調。

然而我確定的是,超多音路的喇叭做得很差的更多。
這顆平面圓形高音單體是台灣做的,後來還有人把它做成超高音(用陶瓷音箱叫DEDE超高音)
我就有買過,直接從喇叭端子用純銀線接上就能用,靠近單體聽只聽得到很細微的聲音

所以後面這顆只是補強泛音的超高音,TONE-IN應該影響不大,TONE-IN對低頻的量感影響反而更大

我是用MBL121喇叭,低音單體是傳統單體在兩側,不TONE-IN低頻量感較多
TONE-IN 約20度,低頻清晰度層次更好

反正擺位是不花錢只費力的,在不影響居家動線下。可以多加嘗試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