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萬vs.105萬的檔案比較:
首先是聲音立體感的表現相差甚遠;105萬的檔案聲音凝聚、飽滿,比3.5萬的檔案清晰、具體許多。
其次是音場的縱深感。3.5萬的檔案在跟105萬的檔案對比之後,顯得後縮且平面,沒有105萬的檔案那種大器與餘裕。
再來是動態對比的部分,這點也十分懸殊。105萬的檔案對於動態對比的詮釋,明顯比3.5萬檔案更加游刃有餘、收放自如。
為了不帶偏見地比較兩個檔案之間的差距,我特地將兩個檔案的名字改成一樣,進行盲測;結果證明,兩者之間的差距是盲測能聽出的,可見差距之大。
CAT狂人vs. 配件狂人:
乍聽之下,配件狂人版的聲音似乎比較渾厚,而CAT狂人版的則是比較細緻、乾淨,並有著更好的分離度。
於是我開始反思:「配件狂人版的聲音是否穿透力、能量感都有更好的表現,並擁有更有質感的低頻?」
再次反覆比較了兩個檔案後,我發現:「配件狂人版的聲音比較虛弱,低頻的量雖較多但是質感沒有比較好。」
而且,CAT狂人版的聲音無論是解析、還是對分離度與樂器立體感的還原,都更加清晰且栩栩如生。
為了更仔細地比較兩者的差異,我除了進行盲測外,我還分別在兩套系統上比較兩個檔案差異的幅度。
第一套是我的隨身系統。DX150擔任轉盤,HUGO擔任DAC一體機,然後用PS2000e直捅HUGO的耳擴簡單接一接。
第二套則是我的家用系統。調整過的電腦作為訊源,DAVE擔任DAC與前級,擴大機的部分是STAX自家的T8000負責,耳機則是SR009s。
有趣的是:我發現在更高階的系統上,兩個檔案的差距竟然被拉得更大;這似乎間接說明了越接近參考級的系統,就越能拉開本來就有差距的兩物,無論那是揚聲器、器材、線材、檔案抑或電源處理。
小結:
無論是配件狂人對RIP檔案的科學精神和付出的心血,抑或CAT狂人立刻赴約的行動力,都令我相當敬佩。
最後,感謝配件狂人和CAT狂人的熱情分享,讓我們這些發燒友能夠上道一堂充實且深刻的一課!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