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請問 Monarchy Audio SM-70(零負回授、純A類後級)?

今年年初,我英英美帶子,跑去 HitOn 發表會聽音樂,當天發表李孟育先生的晶體機,也拿了一台 HitOn 的管機做對照,當天浦洪慶問在場聽眾喜歡哪台,真殘忍,晶體機只有梁中鍔舉手,我是完全沒舉手,當天並沒有做盲測,我相信如果做盲測,結果會不一樣。

可能不是很多人知道,李孟育曾是國內一家做 audio IC 上市公司的高階主管,我有一位學弟也在那家公司上班,我學弟曾告訴我:

有一次,他們公司想知道哪種電路比較好(晶體機有很多種電路噢),他們公司知道我學弟有在玩 DIY,怕我學弟會對某種電路架構有特別的偏好讓測試失焦,所以,他們公司拿了不同電路架構的 IC,把編號抹掉,叫我學弟用 Audio Precision 測,結果是,不同的電路有不同的強項!

今天,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燒友對擴大機的分類就是:管機、晶體機、Class-D,很少人知道這三種各自都還有很多種不同的電路,而且大異其趣,就像前面提的:

喜歡單端管機的,說 Push-Pull 管機聲音硬梆梆。
那麼,喜歡 Push-Pull 管機的,可能會說單端管機軟趴趴。

在這個討論串裏,大致放在功率,偶爾提到大電流機,其實就各有優缺點嘛!根本就沒有完美的東西,一天到晚山珍海味的人,偶爾帶他去吃路邊攤,保證他覺得很新鮮,管他管機、晶體機、Class-D,統統在手,左擁右抱才爽!
【就是依據能量不滅定律,在喇叭高阻抗吃電壓時,那晶體擴大機功率輸出被切割掉的(電壓或電流?)不會轉換成其他什麼的嗎?(被喇叭分音器或擴大機的電子零件吸收轉換成熱能?) 】

對不起,請問:你有量到波形在切割時產生能量嗎?還是你猜的?

切割不是晶體機的專利!任何種類擴大機只要輸入乘增益大於供電電壓,都會產生切個割,看起來是切割,事實上是背限制 Limit。不是產生一個波形後,把部分切掉,在切割時,並沒有產生多餘的能量。

輸入乘增益大於供電電壓的部分,都會箝在電源電壓變成平的,這在小功率擴大機容易發生,有人說小功率切削會燒喇叭,這點我不認同,切削的波形不就是方波嗎?還是交流啊!如果真的如此,那些玩小功率單端管機的,不是經常一不小心就燒喇叭!有嗎?
componentbeggar wrote:
...以上想通的話,應該就知道要以喇叭最高阻抗,或是最低阻抗去選擴大機。

...擴大機輸出是 Voltage Source,不是 Power Source...(其餘恕刪)


喇叭當然以最低阻抗去選擇擴大機
因為對擴大機來說,喇叭的【低阻抗負載】特性並非褒義詞,而是貶義詞

而擴大機輸出是【電壓源】,理想狀態是【電流源】
這個知識外行人如我都還是了解的
原因還是推薦多看看文章吧
例如梁中鍔先生的著作我也收集很多篇

https://ju5888.blogspot.com/
請搜尋:2024年 音響規格
iping507 wrote:
就是依據能量不滅定律,在喇叭高阻抗吃電壓時,那晶體擴大機功率輸出被切割掉的(電壓或電流?)不會轉換成其他什麼的嗎?(被喇叭分音器或擴大機的電子零件吸收轉換成熱能?) ...(恕刪)

電路中 的眾元件, 總有一些地方 會呈現 電阻性..

被那些有 電阻性的地方 給吃掉, 轉成熱能.


數位電路 因為都是 直接用 方波 在 正面對幹,

邏輯閘 輸出的那兩顆晶體 , 像極了OCL 最未端的那兩顆晶體,



一下子上面截止, 下面導通; 一下子又瞬變為 上面導通, 下面截止

所以 會很常出現這種 來不及吃掉 over shoot.




線性電路 因為 我們平常聽的音訊 並沒有那麼劇烈轉態,

除了在用 方波 測量放大器的 高速特性 外,

不然平常是很少出現這種來不及吃掉 over shoot.


有些功放電路在輸出端. 會加一個 RC串 對地,

那個 R27 就是用來轉成熱能的.



純電容 沒辦法吃掉能量, 會和有 電感性的地方 在那邊互相充能, 引起諧振

如果其它有電阻性的地方 來不及吃掉, 那振鈴就會太久, 那就趕快加電阻來助吃..
【喇叭在工作時,它呈現的狀態是:低阻抗時吃電流、高阻抗時吃電壓 ... 小功率綜擴輸出電壓低,若遇到喇叭呈現高阻抗時,理應會切割 ... 擴大機輸出是【電壓源】,理想狀態是【電流源】】

>>> 以上觀念不正確喔! (學電子的componentbeggar大大應能認同)!
很抱歉,小弟我剛入門Hi End故不認識梁中鍔先生,如果以上說法不是誤傳,那可能樑前輩不是學電子的

1. 擴大機是「電壓源」,也就是「理想的」擴大機(無論晶體機或管機,也無論是否有輸出變壓器),其「電壓」放大倍數是恆定的,假設設計是放大100倍,則輸入=0.1V時輸出就一定=0.1*100=10V,無論頻率高低都一樣,也無論負載(喇叭)當時的等效組抗是低(如4ohm)還是高(如24ohm)。(註: 當然,先決條件是實際輸出的電壓、電流、功率、最低組抗和頻率等都必須在擴大機標示的額定規格範圍內)
2. 理想的喇叭是「恆定比例」的「電壓」to「音壓」轉換器,不是恆定比例的「功率」to「音壓」轉換器。假設某喇叭輸入2.83V/1KHz「電壓」時可輸出89db「音壓」,理想特性應是,在輸入電壓2.83V不變的情況下,無論頻率由低頻(如20Hz)到高頻(如20KHz)變化,或負載(喇叭)等效組抗變化是低(如4ohm)還是高(如24ohm),或喇叭當時呈現電感性(電流相位落後電壓波形)或電容性(電流相位超前電壓),其輸出「音壓」都應維持89db不變!

此時一定會有人想問,既然擴大機是電壓源不是電流源,那麼喇叭在高頻呈現高等效組抗時,依歐姆定率,電壓不變時電阻若提高兩倍則電流和功率都將減半,那麼在高頻時喇叭輸出「音壓」不就比中低頻低很多嗎? 答案是不會的,因為如上所述,喇叭的輸出音壓是和輸入「電壓」成一定比例關係(如輸入2.83V輸出89db音壓),不是和功率成一定比例,所以即使喇叭因頻率變化導致阻抗和功率產生變化,也不會造成喇叭的輸出「音壓」變化(假設喇叭頻率響應良好)

有人可能會質疑,若依以上說法,只要喇叭輸入電壓2.83V維持不變,則頻率變化造成的電流和功率變化並不會影響輸出89db音壓,那麼是否表示同一對喇叭的「效率」不是恆定的,而是低頻效率較低、高頻效率較高呢? 我只能說,如果妳要以「功率」轉換「音壓」的比率當作喇叭「效率」, 那麼答案是對的。

我認為,用輸入1W「功率」時產生的「音壓」來當喇叭的效率規格很容易誤導,因為同一支喇叭其高低頻的阻抗和功率轉換音壓的效率是變化很大的。而且,就算輸入2.83V給1KHz時等效組抗為8Ohm的喇叭時,雖V*V/R = 2.836*2.83/8 = 1,但此1只代表1VA(視在功率的單位),不一定真的是1W(實在功率),因為喇叭單體和分音器都非純電阻,都有電感性或電容性,電流波形可能超前或落後電壓波形,所以其功率因素(PF)不是1,而P(功率)=VA*PF=V*A*PF,如果當時喇叭等效功率因素PF=0.7,則2.83V雖產生1VA但只消耗1VA*0.7=0.7W

再講下去就要上電子學了,沒必要。一般使用者只要知道,擴大機是電壓源,輸出電壓和輸入音樂訊號的電壓成正比,喇叭等效組抗越低時所需電流越大(因I=V/R),但要注意擴大機輸出的電流和瓦數有限制。而喇叭是電壓to音壓轉換器,即使喇叭的等效組抗會隨頻率變動,只要注意喇叭最低阻抗十的頻率所需音壓換算的電壓與電流擴大機能推得動,基本上功率就不是問題了~
PY8888 wrote:
【喇叭在工作時,它呈...(恕刪)
你以後測喇叭阻抗,看到2毆母的時候,千萬不要暈倒在地。
old_hsiao wrote:
是的,你可能要認真去...(恕刪)


【正相放大和反相放大是不可能做到完全對稱平衡的。除非,輸入端用訊號變壓器】

>>> 大大應是高手,連這個都注意到了。那請問您所謂橋接聲音會變粗,是因為橋接後訊號發生何變化或失真造成? 或這是實際經驗,不知道理論根據為何?
PY8888 wrote:
【正相放大和反相放大...(恕刪)
我有這台機器啊~
真沒想到擴大機的電壓、電流vs.喇叭的阻抗匹配,能夠讓這麼多位的高手大大們的費心勞神和不吝賜教
不才也不是學電子的小弟我只能說大略已經懂了,但毫無能力回答某些大大的提問,只有衷心感謝大大們用心耗時的打字回覆
自己讀的是機械,卻因為喜歡音樂也學了鋼琴和小提琴,更因為好奇音樂為何如此美妙,還找老師學了點和聲、對位、理論作曲的初階樂理皮毛,連當兵也在樂隊,還玩了不少不同的樂器
唯獨音響,是在這一兩年工作Loading減輕很多,才有時間和心思嘗試探究一下
不過也發現,隔行真是如隔山,誠如componentbeggar大大在其部落格所言:要具備有基本電學、電路學、電子學和電磁學的能力,方能一探不同音響器材的各中奧秘,也完全認同componentbeggar大大說的「根本就沒有完美的東西」
以我比較懂的音樂樂器為例:鋼琴的調音音準,其實是十二平均律,而不是純律;真正純律的樂器只有大中小提琴和由人唱出的歌聲,但提琴的音準在不同的氣候、溫濕度也會有不同的變化,而我們手指要按準到純律的音準,相信componentbeggar大大應該體驗過那樣的難易度吧?!人聲的純律,也會因個人的生理和天候乾濕冷熱狀況而有所不同;而管樂器(木管銅管皆是)更有音準的問題,得靠演奏者嘴型不斷不停的施壓調整。還有在不同空間的演奏,也會有不同聲響音質的變化
舉例來說,自己就會認為德步西如夢如幻又似水的鋼琴曲就應該在多些殘響的空間,要以多點共振泛音的鋼琴來演出和錄音。但是,原曲的作曲家會認同這樣的論調嗎?
如果硬要說有完美的存在,我會覺得那也不過是剎那一瞬間的自我認同,不會恆久不變,別人也未必認同
自己就曾跟老師、音樂同好、音樂系女友討論過練琴或演出時能進入人琴合一、優遊自在、全身發燙的意識狀態
而這樣的情境,我也只在小提琴家 Gidon Kremer年輕時錄製現代音樂的CD中感受到過。但我都質疑那樣的音樂CD,有多少人會認同買來聽呢
我們甚至懷疑,很多從事熱門音樂創作和演出的音樂人,是否就是為了想要一直擁有和維持那樣的精神狀態而去吸食毒品
說了些和音響無關的廢話,是想說:音樂與音響雖似相關,卻又一個感性(音樂),一個理性(音響),又似一沙一世界,既撲朔又迷離
再次感謝諸位高手大大們的賜教指導,也期許大大們能回歸到樓主提問的主題,繼續提字指教
不才的小弟我,日後就乖乖滑手機看電腦,默默繼續受教,謝謝
old_hsiao wrote:
我有這台機器啊~...(恕刪)


原來大大有SM-70,太好了! 請問:
Q1: 是PRO還是Mark 2版? 目前用1台還是兩台僑接? 推哪支喇叭?
Q2: 能否簡述SM-70使用後實際感受到的優缺點? 真能感受到其「零負回授」或「純A類」的優點嗎? 或SM-70的零負回授&純A類只是噱頭?
Q3: Dynaudio Ecxite X36喇叭效率89db/2.83V/1M,4歐姆,空間7坪,聆聽距離4米,建議用Mark 2版($33,900)就夠? 還是需要PRO版(($39,800)才夠? 或不建議用SM-70推X36?
註1: X36規格標示4歐姆(應是指最低),只找到同Excite系列X12(規格一樣寫4歐姆)的喇叭特性曲線,實測平均約6歐姆,最低4.8歐姆,實測如下:
https://www.stereophile.com/content/dynaudio-excite-x12-loudspeaker-measurements
註2: Monarchy Audio SM-70 PRO版和Mark 2版差異比較:
http://www.monarchy-audio.com/SM70MK2_and_SM70Pro_Comparison.htm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