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會是哪種形容修辭___>>更甜美背景更黑或者是硬梆梆的聽覺改變.....
主要的原因是你用了金屬線去連結兩台器具(不管你線材加了那些隔離或去化導體途徑,你就是用電來傳導訊號),
大地電位差為改變之一,而最終雙方類比端的生成迴路會受到干涉,
那高級的機器的設計應不應該受到干涉,或者是高級的機器對於這種干涉敏感不敏感???
===========================================================
既然一條線都能讓商家擔心賺不飽,讓玩家擔心不夠好而寢食難安
而usb dac 面對的還不只是這些問題,這東西是要主從雙方端互相溝通的協定,所以變數很多,
而且很多第三方的系統或是優化從根本性的歌曲解碼以及調變後的產物PCM,DSD去動了手腳,
其中的手法可以去參照一些CAS玩家的說詞,我在此就不贅述了。
這些東西可以很明顯的改變(改善?)歌曲的聽感
而你的usb dac 只是照單全收了這些cas 出來的產物,這其中改變之大可以讓你以為
我換了一台usb dac
==============================================================
我個人認為不用對於usb dac 的高度可塑性來寢食難安,我覺得隨遇而安就行了,夠用了。
但那些過不了這關的用戶怎麼辦,既然如此,我們就走network player,也是時下最夯的方式,
連眾家hiend廠商也要爭食這塊
讓主控收發時脈全部由一台機器包辦就好,甚至連餵歌的方式都用無線來傳輸
省卻連帶又要買條頭殼發燒網路線對吧,我們只要專心賺錢去買一台好棒棒的network player就行了
可是等等,這還只是解決一條usb線而已,那其他線的問題呢,
解決自己好不好,如同某樓說最大的問題是人.......
===============================================
小tips
家用端前級到後級只用不平衡線去接就可,後級就是正負端拿來推喇叭的,給他xlr沒有比較高尚.....
usb 傳輸是封包式的,而且是非同步 iso傳輸,錯就錯了不會重送,錯了不是音質變差,而是聽到小曝音或小雜音。你要一直認為錯誤資料會降低音質,那就這樣認為吧,我也沒辦法。
影響音質的,
第一是封包傳輸時音源資料源不同頻率的轉換。
第二是傳輸封包是否很準時的傳到dac 端。
第三是接地線的雜訊跟外在的雜訊是否會從接地線感染到DAC 端。
真正線材會影響品質的, 主要是在接地線。外在環境影響接地線,其實應該也不大,最主要還是主機接地感染。
如果你還在談 usb 供電感染比較嚴重,我只能說你的層次太低了,低到連USB供電的DAC都能用。
我交待完了,你不信那是你的自由。
DAC 解封包後才按照時脈把資料丟進數位/類比轉換器,然後再丟進類比放大器。
類比部分,影響音質的,主要是 DAC 設備決定的,重點還是在供電,接地,時脤,電路設計,還有類比元件的品質。
上述第一點,第二點,其實很複雜,因為很難了解pc 內部資料是如何轉變,22.05/24/36/44.1/48k 的音源如何轉成 44.1K/48K/96K 就是一個很大的黑箱。
windows/osx 輸出音效設定可以設成 44.1/48/96K,問題是 不同的音源頻率怎麼辦,怎麼轉這才是大問題。
我試了舊 apple TV,光千輸出永遠都是 48K 輸出。
用iphone camera kit 輸出,試了不同的音樂,不管怎麼試,iphone 都是固定在 44.1 K.
還好我比較在意品質的,都是發燒CD片。
所以全部固定在 44.1K 就是了,apple TV 就將就用了,反正也聽不太出來聲音品質差多少。
倒是用 iphone 直接接 DAC, 感覺比較乾淨,高音弦樂比似乎較明顯,高頻音場貌似好一點,但也是感覺,聽感很難記憶,所以很難AB test 正確比較判斷,沒有花太多力氣去實証。
我的聽力很爛,有時連換真空管都要比較一整天,實在很羨慕連換個電源線都聽得出差別的。
聽不出來怎麼辦,只要搬出音源產生器,示波器用量的
大致頻響送方波看個大概
然後就送不同頻率的正弦波去找高頻截止頻率,跟二次諧波失真。其他就放生了。
最好的小黑線,是大廠送的有貼底下認証的usb 線,這種線才是寶,不要丟掉,比較可靠,用這個最保險,因為是進USBIF 實驗室用儀測量過最沒有問題的線,進實驗室很花錢,只有大廠會做,其他雜七雜八的各種發燒線,也許沒作usbif認証,如果你願意花大錢去買一條沒認証的線,那也是你的自由,爽就好

森林 wrote:
幸苦了,真的很有老...(恕刪)
HDMI 線,那個大大的頭應該還在吧。
usb 3.0 的線,應該是微型化,做在接頭端了,接頭里應該有一些 SMD 元件,包含電感,電容,電阻。
那個大大的頭或線圈,主要應該是抑制EMI 電磁波的產生。沒有那一圈,也許過不了 FCC 測試。
隔行如隔山,M 頻率以上的電磁波,個人已經不熟了,詳細作用要精通高頻的才說得清楚。
HDMI 或是 usb3, 頻率已經達 Giga 級了,EMI 抑制更困難,除了線圈外,整條線的隔離標準也應該比較高。
還有G級頻率以上,高頻訊號在電線傳遞時終端會產生反射波,會對原始傳遞訊造成干擾。所以 usb 3 或 hdmi 等高速的線,除了抑制EMI 產生外,接頭里面應該要有一些高頻電路去消除電磁波反射。
至於panasonic 那個產品,日文看不太清楚其作用,也許是消除電源跟接地端的雜訊吧。電源跟GND雜訊, 應該是DAC音頻的主要干擾源,所以usb 線上的電源GND 濾波電路,是可能有效果的。但這種濾波電路,如果長在線上 ,價格就高了。另一個方式,買一個電源GND濾波電路設計比較完善的dac, 效果是一樣的。
一般桌上型的DAC, 都是自供電,濾波只需要考慮 GND端即可。
如果是攜帶型耳機專用耳擴, 或其他音頻設備,電源濾波產品也許幫助較大。但我還是不會選擇投資這類濾波產品,把錢拿來買比較高檔的手機,耳擴,耳機,效果比較直接明顯,直接買充電型耳擴也許反而更正確,既沒有電源干擾問題,推力也比較不受限。
如果錢不是問題,買來試用也不是壞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