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糾正錯誤觀念: 監聽喇叭也是一般喇叭, 只是音色偏向真實音


Davidkswang wrote:
我自己也沒查過音樂廳管風琴的最低頻是多少


20Hz

ldw406 wrote:
20Hz...(恕刪)



感謝告知!
其實喇叭就只有一種,那就是"喇叭"(廢話!),問題僅止於是否拿來鑑聽使用,若是,即為鑑聽喇叭(又是廢話!),所以應該很容易理解

至於這款喇叭有沒有人用於鑑聽?好不好用?則是另一個問題,但問題看似單純箇中也蠻難區分,如:知名錄音室使用肯定"是",個人(那個人?我算嗎?)工作室使用,就很難斷定"是不是?",所以有些品牌型號號稱鑑聽喇叭,大概也沒人會說他造假詐騙!因為此刻在地球某個角落,有可能就有個音樂人正在使用某個喇叭鑑聽,製作音樂呢!

如果一定要區分,大概只能以製造理念做為區分吧!,"鑑聽喇叭求傳真"(儘量隔離變數,多採直接音聆聽...來檢視訊號,使輸/出入趨於一致);"家用喇叭講擬真"(時間空間共震...能用的都拿來用,你擬你的,我擬我的,達到各個設計者的所謂"好聽"為目標),但即便如此,兩者間沒有明顯界限,也沒有標準,端視廠商敢不敢說!

到底傳真好還是擬真好?答案是都還有努力空間(這是現在人類科技能力天限,也沒辦法),也各有所好吧!

Davidkswang wrote:
我的音響資歷超過40...(恕刪)


非常中肯....

可惜我接觸玩古典音樂的人,很少再有那麼多時間,去聽音響,或還有預算去添購優質高價音響

甚至有些人是不削音響能達到他們樂器音質

這時我都會說,你們表演的PA音響真的都很高檔嗎??
Hummi bluetooth speaker
Davidkswang wrote:
我的音響資歷超過40...(恕刪)


聽過國家音樂廳及長榮總部現場演奏後就知道音響跟化妝品一樣,有的強調原音重現,有的修飾成顧客喜歡的音樂走向,我的心得是要原音重現是要何等花費才能達成,只要滿足基本需要即可.

Davidkswang wrote:
M2外觀全黑也沒有布網的面板,就像演唱會丟在地上的那種喇叭。


想請教一下Davidkswang大,您的M2是直擺還是橫擺?用的是什麼喇叭架?若橫擺的話,似乎需要很大面板的喇叭架才夠穩?但市面上好像沒賣這麼大面板的,得訂做的樣子?

另外我最近試聽了Dynaudio的air 20 和 air 25,覺得很不錯,不知Davidkswang大有沒有聽過air系列,有點好奇主動式的air系列和被動式的m系列聽起來有什麼不一樣?看官網的資料,air系列的定位是後製與錄音監聽,m系列的定位則是混音監聽,不知實際聽感的差別如何?

ldw406 wrote:
想請教一下Davidkswang...(恕刪)


我的M2是橫擺,喇叭使用還是盡量依照原始設計的使用方式,M2就是橫擺使用的。跟醫生好友購入時是連同橫置的喇叭架,那喇叭架聽說是一家廠商為了M2而設計製作的。他是用四根很粗的鋼管,鋼管記得有特殊的電鍍(為了美觀),鋼管的上下都是大理石,所以整個喇叭架非常重,應該等於或大於喇叭的重量。

Air 我沒聽過,不管後製,錄音,混音監聽,我認為那只是行銷上配合各種使用場合的大小與方便性下去分類。其實監聽喇叭,除了使用者對品牌聲音的熟悉與喜好外。針對使用上的音壓與空間大小,應該就是選擇上最重要的考量條件了。

主動式監聽喇叭如果它的擴大機模組穩定性與耐用度也好,錄音室應該也願意採用,畢竟喇叭廠商不會拿搭配不優的模組來砸自己的腳。但家用者總喜歡東搞西搞,主動式喇叭沒得玩後級的搭配與喇叭線的搭配,所以對家用者並不討喜。但如果慢慢由玩器材返璞歸真到想好好聽音樂,那選擇自己喜歡品牌的主動式監聽喇叭,不失為一個好的方向。像Air用的擴大機零件,好像ebay都可以買到,這樣維修也不是大問題了。大部分喇叭廠商針對監聽喇叭所規劃的生命週期會比較長,變化相對也比較不大。但由於我沒聽過Air, 所以無法有任何對 Air 聲音的看法。倒是我最早是聽到M1就當場被電到,對那種橫置其貌不揚的監聽喇叭才有點了解,後來就直接拜倒在M2的裙下了。雖然搬回南部不再有合適的空間來搞M2這樣的系統,但美好的印象永遠都不會忘懷!
看來要找適合air 25的喇叭架也需要訂做了

Davidkswang wrote:
像Air用的擴大機零件,好像ebay都可以買到,這樣維修也不是大問題了。

Davidkswang剛好講到我所顧慮的,因為air已經停產,加上又是純數位喇叭,令人擔心故障後沒得修,聽你這麼說,有放心一點。

話說現在Dynaudio 似乎已經放棄高階專業監聽市場,M系列和Air系列停產後,都沒有後繼,現在只剩用來取代BM系列的LYD系列,主打個人錄音室市場。

ldw406 wrote:
看來要找適合air...(恕刪)


中資入主後總會有所影響,還好技術本質與相關投資看起來還是正面。

但監聽的專業市場,也許新股東對其中較高檔商品的投資報酬率有不同的看法,這方面也許已經改變策略了。

如果我個人想再度擁有DYNA的監聽喇叭,也許會從BM系列下手,看起來與M系列比較相近。


Davidkswang wrote:
如果我個人想再度擁有DYNA的監聽喇叭,也許會從BM系列下手,看起來與M系列比較相近。


不過現在BM系列也停產了,市面上賣的都是存貨,不然就只能找二手。至於家用版的喇叭我不太想碰,好貴。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