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關於重低音的疑問

ai_0301 wrote:
DSP 是啥 ? 碩土研究 AVR 得知空間低頻需要 Room correction, 由 DSP 負責
凡空間必有 Room mode ....etc


那些義和團之事小弟就不說了,以免義和團再掘起,又是一陣亂圍攻.

幫宅爸把這裡做些小補充
在空間中不管是高頻、中頻或低頻,為使聲頻能夠較忠實的重播到聆聽者,則空間中都必須進行聲學處理(不是只有低頻),然而對多數人而言,要聲學處理是不易的,金錢是一大關卡,空間是一大關卡,專業又是一大關卡,因此對一般消費者而言,是關卡叢叢,面對這樣的問題,那麼如何能讓一般消費者至少能獲得一丁丁點的小改善呢?廠商們為了能有辦法讓一般消費者能有辦法消費的起,並使廠商們獲利,只好選擇最後的一種改變(改善)方式,也是最後的一根稻草,亦是最枝末的調整方法,就是改變輸出信號,EQ就是改變輸出訊號的方法,其實DSP(數位訊號處理)的介入就是在做這種事,大方向來說某些部分處理之事與EQ累同,細處著眼當然它就有許多部分的不同,如演算方法與EQ不同,但與EQ累同的部分算是大同小異,而網路上也會有人提到DRC(數位空間修正),其實它就是DSP.

DSP、EQ他們只能做小小的改變,能做出好的改變才是改善,DSP、EQ並不神,適所當用,無須去醜化它們或也無須去神化它們.(廠商們有時在沒利益時,會醜化一些產品,當發現有利益可為時,又會去神化一些產品,而不知情的一些消費者,甚至有的還變成了義和團,隨廠商亂起舞)

音頻系統工程整建調治使用上,主要可切分為三大順序,請見http://tw.myblog.yahoo.com/jw!Cg_XOXeGGA8ugW4gKlg-/article?mid=767&prev=868&next=737&l=f&fid=5

ONE是基石(根),TWO是枝幹,THREE是最末的枝尾末節樹葉.若一般消費者有這個觀念與概念後,就能知為何DSP是最不得已的最後方法也是為末節的方法了,但從廠商端而言,這卻是較容易衍生出產品賣錢的方法,因此許多的廣告上就會看到許許多多精采的說詞.

DSP(DRC)之物,其實有不少聲學問題是無法處理的,而且更無法去取代聲學處理.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thxman wrote:
這卻是較容易衍生出產品賣錢的方法,因此許多的廣告上就會看到許許多多精采的說詞.




謝謝補充

一般人居家空間,不要太離譜,正方形


黑洞級的聲學空間規劃 & 收費 初哥保證被黑死
DRC 算是不貴的方案, 宅爸蠻認同的,但同意它不是萬能.
效果 : AVS Forum 蠻多討論的, 碩土英文不差的話,慢慢爬

碩土嘛, 顧名思義, 書唸的多一點,通常也會要求數據 & 對照 (學校被教授操過 )
對市面上只有形容詞,網路槍手串供的產品, 比較不會盲從

SVS Sledge 1000w amp, Made in Taiwan
台灣廠商能做高規格 SW ? Yes
內需難以支撐 Hi-end SW 發展, 2 one 內 比較有賣相
但加油添醋的行銷, 拳腳對槍砲 又太愚民了 IMHO

SW 商憑一己之力 做 Embeded Room correction 成本可觀 => 聲學碩土們工資高
從集團 AVR 下放 or contract licence package is the way to go.
畢節望族後裔

ai_0301 wrote:
DRC 算是不貴的方案, 宅爸蠻認同的,但同意它不是萬能.
效果 : AVS Forum 蠻多討論的, 碩土英文不差的話,慢慢爬



http://tw.myblog.yahoo.com/jw!Cg_XOXeGGA8ugW4gKlg-/archive?l=f&id=22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ai_0301 wrote:

SVS Sledge 1000w amp, Made in Taiwan
台灣廠商能做高規格 SW ? Yes
內需難以支撐 Hi-end SW 發展, 2 one 內 比較有賣相
但加油添醋的行銷, 拳腳對槍砲 又太愚民了 IMHO

SW 商憑一己之力 做 Embeded Room correction 成本可觀 => 聲學碩土們工資高
從集團 AVR 下放 or contract licence package is the way to go.



SVS當年就是找台北的某一家做主動功放的.
不過自從SVS易主後,有些情事就改變了.
台灣廠商要做出高規格的SW是有辦法的,問題在於市場.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逛到這串.. 真是嘆為觀止啊.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什麼 醫生, 碩土, 既非音響或聲學專業, 是實績還是虛名都罷,
理論查證透過網路也不難啦, 沒把握的事多找資料對己有益亦免傳播錯誤觀念.
Ken Wu wrote:
逛到這串.. 真是嘆為觀止啊.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什麼 醫生, 碩土, 既非音響或聲學專業, 是實績還是虛名都罷,
理論查證透過網路也不難啦, 沒把握的事多找資料對己有益亦免傳播錯誤觀念.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fyl0206 wrote:

(另)真心請教哪一顆超低音可以沉到 40Hz 以下??我的 Zingali 分頻點最低就是僅僅 40Hz 而已!比我的主喇叭還沉不下去...


碩土宅爸 有找到一些資料, 40 Hz 對 Subwoofer company 蠻容易的


Wider window 是好聲的條件,一般 40Hz 再現, 要選 capability 到 20 Hz 的器材
這些都不算難


40 Hz 以下 低頻波長 vs 喇叭 <-> 聆聽位距離 比較難搞
宅爸發現 超低頻波長差距越來越大,半波差異動輒超過 1m 以上
如何拿捏 一個合適的聆聽距離 ? 變成取捨了

目前作法
20~30 Hz 音樂/樂器不多 => 忽略
30~40 Hz 當低標 半波波峰 恰能通過聆聽位 感受明顯, 5m 左右
這個頻段 大落地 or Subwoofer 都能輕鬆達陣,尚未衰竭, 再現品質高
40~100 Hz, DSP correcton 微幅修正
中高頻 短波長,較無這種問題

OS
日前更有野心的計劃 是玩雙低音, 另一顆拉到 7m 外,俾 20~30 Hz 半波波峰跨越聆聽位
雙低音,除擺放對稱之外 各有不同距離 因應想補強的頻段
所以傾向前後對稱 前 5m 後 7m cover 30~40 & 20~30 Hz 兩個長波頻段
畢節望族後裔
ai_0301 wrote:
40 Hz 以下 低頻波長 vs 喇叭 <-> 聆聽位距離 比較難搞
宅爸發現 超低頻波長差距越來越大,半波差異動輒超過 1m 以上
如何拿捏 一個合適的聆聽距離 ? 變成取捨了

目前作法
20~30 Hz 音樂/樂器不多 => 忽略
30~40 Hz 當低標 半波波峰 恰能通過聆聽位 感受明顯, 5m 左右
這個頻段 大落地 or Subwoofer 都能輕鬆達陣,尚未衰竭, 再現品質高
40~100 Hz, DSP correcton 微幅修正
中高頻 短波長,較無這種問題

OS
日前更有野心的計劃 是玩雙低音, 另一顆拉到 7m 外,俾 20~30 Hz 半波波峰跨越聆聽位
雙低音,除擺放對稱之外 各有不同距離 因應想補強的頻段
所以傾向前後對稱 前 5m 後 7m cover 30~40 & 20~30 Hz 兩個長波頻段


宅爸貼出的那是data bass的測試資訊,data bass算是在很後期進行較大量SUB測試並PO網出來的的,fyl0206可能皆未去查閱過、了解過,因此對SUB的資訊可能所知尚不豐.

容在下先給宅爸三個問題,讓宅爸去思索
1.使某頻率1/4波長的距離通過聆聽位的意義為何?
2.在戶外近半無限空間下,某單頻聲頻是否在1/4波長時會得到最高的幅值?
3.在室內空間下,某單頻聲頻是否在1/4波長時會得到最高的幅值?

人類都會有忘記過去所習過的事物,聲波(疏密波)在國高中物理就會有基本提到,當然在大學普物中也還會再提到.
可以回顧一下這視頻,讓它循環波放,也許會喚回許人的記憶,也可能會喚回不少人不小心跌入的誤區.
http://tweb.ctas.tc.edu.tw/nature/action/wave_sound.avi


multi subwoofer的使用目的不同時,將有不同的用法、設定、調整...等,因此要先了解自己在用multi subwoofer時,是要拿來做什麼目的使用.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幾位高手大俠 容小弟亂入一下

小弟最近也在為重低音喇叭挑選苦腦

現有設備

Integra 30.5

KLIPSCH 前置RF35 中置RC35

大部份的是看電影偶爾聽歌

現在打算先購入重低音

想找12吋主動 2萬上下



Klipsch Atlantic 威力登 SVS 山葉

這幾個品牌有推薦的型號嗎!?

到現場試聽有推薦哪部電影的段落

比較好聽出重低音喇叭的特性跟效果嗎!?

懇請指點



刪~~~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