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台灣音響VS國外音響

Isle of Skye wrote:
1.無聊,唯恐天下不...(恕刪)


1.抱歉Isle of Skye網兄...絕非要亂...請問網兄有讀完parodielin在MYAV的分享麼?

...我只是感慨...他的分享以及對雅瑟"部分"產品的CP值感想...如果是完整在

這裡PO出...後果不堪設想...如此而已...僅僅是個人認為在M01談到雅瑟壓力就很大...


2.2個都不會買..個人不會在音響上投資到這麼高的花費..謝謝..
sorry,iamgod99999 兄

雅瑟東西好或超值與否,大家各有看法
臺灣品牌,外國混血,是用ETON或BE高音也不是臺灣單體或同時請外國設計師設計


個人是國產喇叭覺得很棒,不論單體是否為臺灣貨,但品牌經營是有空間改進
包括38C喇叭、李式音響、越點小喇叭...

對P兄DIY喇叭,個人對其手藝還有DIY樂趣滿分激賞
但很難聯想
好單體→好喇叭→好獨立系統→好品牌經營模式→成功商業行為
也就是不是很認同P兄快速結論

DIY樂趣在於成就感及打發時間,工人來裝是要錢的
DIY聽感在自家聽,而開發一間無響室來測試,成本很高
現在東西一定要經過嚴格測試,做好QC,測出不良品淘汰,這都是要錢
以上純屬一個成功系統走向商業化所要花費1/1000000的錢而已

雅瑟能做到這樣品牌經營,已經是很難得
至於喇叭怎樣,最起碼很多國內外評論認同他
臺灣網兄喜歡與否,外國人又看不懂,更何況外國定價比臺灣高,搞不好,雅瑟還更重視外國市場,不是嗎?

話說回來,謝謝P兄帶給一起我們分享DIY樂趣,可以訓練我們鑑賞喇叭的能力!
哇, 沒想到在這裡有這麼大的迴響, 也許我該把照片放到這裡才對喔.. ;)

就DIY材料:

- 要做出高水準美觀的箱體需要時間, 工具跟技術, 但就美國的市場, 很多市井小民有這種技術, 這是美國的文化, 兒子跟父親學木工的很多, 學校也教. 我在diy的過程, 受到鄰居幫忙不少.

- 品管是另一個問題. 但目前有幾個在美國市場評價很高的牌子都是diy出身的.

- "電容3-5年壽命?", 這個嘛... 冰風雪用的是品質很高的電容, cost down電容絕對不會用你在照片看到的原件, 這些電容二十年也不會改變純度. 很多Commerical的電容電導都比不上冰風雪中用的好, 問題是再好未必是真的好. 這很容易產生"刺激"的討論.

- 我在myav已經討論足夠對雅瑟的看法, 既然這裡會有火藥, 就不再多說. 我認為這個公司的國外市場Potential還很大. 他們跟大多數台灣公司一樣, 欠缺國外市場品牌經營人才.

這個... 其實我diy喇叭資歷還淺, 不過這裡談到國際化行銷, 市場經營策略等等, 這不好意思剛好是我的本行, 加上長年國內外公司的經驗, 這裡我心得很多. 這話夾子打開可能要好一陣子. ;)

大家必須顯擺除"台灣之光"的觀念. 台灣本身是一個島國, 如果沒有外銷, 台灣的股市可能會崩盤. "台灣之光"是一種榮耀同時也是台灣的生存之路. 這很重要, 領導人的眼光在這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當今亞洲線上遊戲市場, 韓國獨領風騷, 大概七年前, 韓國政府透過Starcraft跟Warcraft現象, 認為這是有潛力的產業, 政府資源全力投入, 當時我在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的韓國朋友, 一個一個被政府高薪挖回去, 幾乎沒有例外.

台灣廠商的實力世界有目共睹, 在接下來的這幾年, 我預計在國際市場上會有更大的突破, 如果沒有, 那可能永遠沒機會了, 因為大陸的廠商會輕鬆超越. 台灣的公司必須能利用世界性的人才, 才能成功進入世界市場, 華碩, 宏碁, 微星這幾年都有進步. 宏達電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 回到喇叭的世界, Sonas Faber使用Scan Speak單體. 咦, Scan Speak是丹麥的公司, Sonas Faber是義大利公司, 這樣來說, Sonas Faber也是使用老外單體囉? 所有非丹麥的國家使用Scan Speak, 都是"老外". 這個雅瑟使用Eton是一樣的. 如果我的研發成本比使用他人的產品高, 沒有裡有自己研發. 反之, 如果堅持通通自己做好所有的東西, 那有點過分理想化. 全世界的CPU不也就Intel跟AMD寡占嗎?

台灣喇叭廠的根本問題在於對國外市場不了解, 沒有強力的行銷團隊, 中西文化的差異很大, 這種人才難找, 如果有, 可能都被高科技廠重金吸走了. 嗯, 再說下去就有點離題了. 不過在國外的這幾年, "台灣之光"必須要重新醒思. 還有, 雅瑟當然更重視國外市場, 跟所有台灣高科技廠一樣, 這不是她們喜歡這麼做, 這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啊... 突然覺得怎麼我在MOBILE1上像在寫給客戶的分析報告... 好, 回到快樂的diy世界, 我同意大部分回應, diy嘛, 外型總是不要求, 聲音才是重點. 我也不想付錢讓廠商做行銷, 世界級的DIY設計網上不少又不用錢, 如果有組裝技術, 自己玩玩是很好的一條途徑. 有心找, 這些diy大師都是音響世界一流的設計師, 她們只是沒把這個拿來當主要生活工具. 雅瑟顧問Joe D'Appolito跟Danny Richie, 都是DIY出身的. 她們還常常是DIY展的義務裁判. 為什麼? 因為她們知道在這些DIY展隱藏著"未包裝"的百萬身價喇叭. DIY族正因她們不需要把喇叭當吃飯工具, 完全沒有顧忌, 純粹是興趣跟熱忱, 這種力量是很恐怖的. 她們對單體測試的嚴苛, 系統表現的要求, 套句Lexus的話 - 追求完美, 近乎苛求. 這對一般必須考慮成本的喇叭廠, 是很難做到的. 特別是一些很popular的diy設計, 設計圖經過很多狂熱份子的修改更正討論批評, 一堆人實際製作了之後給意見, 再修改, 再吐槽, 千錘百鍊產生的設計, 你說Dynaudio或Sonas Faber有辦法做到這樣? 我過去幫美國通用做過一個案子, 如果能讓她們早一個月聽到消費者使用汽車上的問題, 成本輕鬆省個幾億美金.

你喜歡Linux或Windows? 我個人"現在'喜歡Windows, 但如果我有熱忱跟技術, 跟十年前一樣, 我會喜歡Linux. 同樣的, 有DIY組裝技術跟伯樂般鑑賞好的DIY設計功力, 幾乎不可能再對Commercial的喇叭產生興趣. Commercial的喇叭, 有很高的機率在聲音上是被迫Cost down的... ;)

我倒很有興趣知道Dayton Reference Series是台灣那幾個廠商做的, 如果有高人知道.. ^_^
我覺得DIY和品牌啦叭應該不會有衝突的, 我實在不了解為什麼好像一定要批評別人一無是處來証明自己.
DIY 說買品牌的是呆子, 但是如果一個品牌能存活30年以上且銷售好, 像 Wilson Audio, 如果你細看, DIY 要做到那樣高的水準也不是容易的了. 更不要說那烤漆了, 他家的 WATT/Puppy 是 $10000 plus 的銷售第一.
DIY的好處除了經濟外, 最重要的可以try some new idea. 音響的理論很多, DIY可以將想法實驗, 也許就能成為下一個 Wilson.

我覺得要推品牌, 原創性很重要, 從根本開始做要怎樣有好聲, 用別人的單體也可以, Sonus Faber, Wilson Audio, 也是用別人的單體. 但音箱設計完全不同. 台灣不要只是拿別人的來copy. 這樣不會進步.
誤會誤會, 我絕對沒說買品牌是呆子, 我只說DIY可以學到很多正確的音響觀念, 跟可以用較低的價錢享受高級的聲音. 這跟買品牌完全不衝突. 我在myav說上週我買了一組X718給家人當禮物. 衝突何來之有?

至於copy別人這個嘛... 我可能要離題一下, 世界上有很多以innovation成功的公司, 也有很多以copy別人成功的公司, 如果copy別人能做到青出於藍, 在不同的價值練創造價值, 這是很Positive的. 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微軟.

對台灣的公司, 島國經濟的限制產生很多不利, 歐美公司市場大, 金融體系跟人民付款方式健全, 加上國家自由開放的政策, 創造了一個可以支持innovation的環境. 她們的local市場可以產生足夠的利潤來支持Innovation, 對台灣的公司來說, 這不容易. 台灣本身的市場小, 要進入外國市場取得主導地位不易, 只能從OEM或代工創造價值. 但這是有價值的.

這個價值能不能Sustain, 得看公司能不能從OEM轉型, 華碩, 宏碁, 宏達電都是這幾年有成就的例子. 我同意只會copy不會進步, 但copy是進步的開始. 青出於藍的copy對這個社會有價值. 我認為很多台灣公司這個價值必須受到肯定.

回到喇叭市場, 如果Dennis Murphy能在他的房子設計出世界級的喇叭, 台灣的公司沒有理由做不到. 我相信技術是有的, 困難之處在於如何在於如何經營一個陌生市場. 雅瑟近年來的美國市場算成功, 但我認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從產品策略跟銷售通道做些調整, 應該會有更驚人的表現. 我是很期待台灣能有第二個品牌公司出現.

Antus wrote:
我覺得DIY和品牌啦...(恕刪)
看了一些網兄的觀點和評論, 都頗有見地, 綜觀我將近三十年在製造業的拼博經驗, 雖然把自己公司經營成為業界的世界第一, 但那只是微不足道的冷門產業, 也沒有品牌因素, 在一般大眾消費產品領域, 台灣公司確實面臨了很大的做品牌困難度, 自身市場太小不足以支撐龐大的開發費用, 對外征戰又面臨本地勢力的強力競爭以及遠征軍所需要負擔的額外成本, 人才的匱乏(台灣過去四十年的人才過度集中於IT產業, 但也僅只出了Acer, HTC, ASUS, Benq等全球品牌)也讓商業運作能力和做品牌能力遠遠不及西方公司. 個人在台灣戮力經營15年一直成不了氣候, 轉戰大陸9年, 靠著大陸"龐大而瘋狂"的市場支撐, 第五年就做到世界第一, 心中頗有感觸, 大陸從落後封閉到開放市場經濟躍進的這20多年間, 如果台灣人能夠全力衝刺大陸市場, 我敢說台灣將會在未來20年間出現不少worldwide top 500企業, 可惜的是台灣人錯失了做強做大的最好時機, 政客和意識形態害慘了台灣.

就回到音響來說吧, 專業技術我通了六竅, 但不同行業共性的市場策略可是我的強項, 大陸的所謂CAV, 愛浪音響, 本來是順德的小作坊, 自己跑到美國去註冊個品牌, 然後以這個品牌在中國以進口高級品牌銷售, 東西外觀做得很高級(仿進口一流品牌的外觀設計), 聲音也就三流都說不上, 但是一套幾萬幾萬人民幣賣的嚇嚇叫, 佔據了很多音響賣場和傢俱賣場的顯眼好位置, 儼然成為大陸名牌產品, 當然在音響專業人士眼中不值一提, 但是如果他們能夠賺了大錢之後重視品質提升和真正的研發而非一味抄襲做表面功夫, 成為真正名牌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台灣音響品牌如雅瑟能夠重視大陸市場(我覺得遠比歐美市場重要), 多花點心思研究大陸人的口味, 以雅瑟已經能登大堂的品質(比那CAV之流就像是hi-fi音響和MP3 player的比較), 那麼成為全球一流大廠也指日可待. 我以前常常取笑台灣鞋廠在大陸打的達芙尼品牌, 做的鞋子真的土不拉基, 誇張到如果我老婆買來穿我就不和她走在一起, 但是人家符合龐大市場需求, 已經是大品牌了, 有了大市場支撐(即使是一個輕浮的市場), 就有資源去做更多更好的設計和市場細分, 就有機會成為全球品牌, 我們現在取笑BYD, 吉利等大陸本土車廠輪姦了所有歐日汽車品牌(抄襲外觀設計), 但是我敢說BYD成為全球大廠已經不會太遙遠, 為什麼呢? 就兩個關鍵, 一是有大陸龐大內需市場支撐, 一是敢死(敢吹牛, 敢仿造, 敢花錢, 敢不擇手段競爭), 這當中的大陸市場支撐很重要, 敢花錢也是一般台灣企業所不及的.

無論如何, 身為台灣人我真的希望走出國門能告訴別人, 這個那個品牌都是我的國家的.

樓上的朋友所說的大陸現況,真的讓人覺得就是日本二次戰後的翻版。

日本在二次戰後由於是戰敗國,國立一敗塗地,民間貧困的情形是非常慘的,
一直打了六年順利戰事的日本,在最後兩年內被美軍激烈轟炸,嘗到了戰爭的苦果,
可是也因為有一段時間的美軍托管,所以對於一些高級消費品也有了需求。

說起來,日本的經濟奇蹟,也有部分是拜美國所賜!

日本早期也同樣沒有研發能力,只能不斷拷貝其他國家的產品,
早年日本的相機,就是這樣的窘況,次級品代名詞也曾經被日本貨拿走過啊!

但是日本人很快的走出了這個狀況,他們從只求能夠生產,到開始要求突破,
品質穩定之後立刻進入設計階段,終於,日本諸多消費品都成為世界頂尖了。

大家覺得大陸的東西是笑話?請仔細思考一下大陸的市場,
在這種需求規模之下,大陸任何一個產業都很容易成為全球第一,
大陸產品從笑話成為精品所需要的時間,很可能比日本還要短得多,
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現在都急著要在大陸建立影響力,將來才有一杯羹可以分。
joetliu wrote:
大陸產品從笑話成為精品所需要的時間,很可能比日本還要短得多,
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現在都急著要在大陸建立影響力,將來才有一杯羹可以分。


不要以為在大陸你就可以有發展
也不需要把大路吹捧的很高

世界是很寬廣的
差矣!差矣!

學習是可以加速的
大陸可以直接跳過市話直接發展moble
就是一個很好例子
山寨打的名牌手機頭破血流也不是今天的新聞

臺灣對大陸貿易依賴度在8年前已經超過對美國
澳洲、日本何嘗不是以大陸當腹地
美國要大陸匯率升值為啥?

我們不用否定大陸的存在

只要在世界潮流中找自己的地位和機會
不需要完全吹捧大陸, 但也不需要完全貶抑大陸, 世界確實是無限的寬廣, 但是哪裡會是台灣廠商最寬廣的舞台?
不努力在哪裡都不能有發展,但同樣的努力,在哪裡比較容易有好發展?比較有機會做大呢?歐美是有龐大市場, 但是在歐美設廠行嗎? 大陸市場永遠都會不如歐美大嗎? 在中國設廠不能更強而有力到歐美市場競爭嗎? 在一個新興的市場有機會還是一個成熟的市場有機會? 20年前的台灣比較有創業的機會還是現在的台灣呢? 現在的大陸創業環境和機會像不像20年前的台灣呢? 我想這值得台灣企業和台灣人深思, 台灣人(包括住在大陸的我)一般都不喜歡大陸, 但是做生意和創業是另一回事, 和大陸同文同種(雖然我認為毛後大陸人已經變種, 不再是那個孔孟門徒的中華民族), 我們是不是比全球其他國家更有機會? 如果無視於大陸的崛起, 只是因為不喜歡所以將一個全球國家都布下重兵逐鹿的新興明星市場拒之門外, 那就是我前面所說的政客和意識形態害慘了台灣. 

個人從事製造業20多年,往來兩岸近20年,設廠9年,因為價值觀和人生觀有很大差異,很難認同大陸的自私自利和不擇手段牟利文化,所以至今9年只有個位數大陸朋友,我只承認自己是台灣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就算要承認自己的中國血統,我也只願意承認我自己是traditional Chinese, 是個傳統中國人或是華人, 就如我的文字是traditional Chinese不是Simplized Chinese, 大陸的中國人是Simplized Chinese, 把中國的傳統價值和文化都Simplized成為一切向錢看的文化, 雖然我對毛後的中國不能認同, 但是作為一個有心奮發的企業人, 卻也不能不正視大陸市場的崛起, 所以在9年前不顧家族反對隻身一人到大陸二次創業, 當時家族舉了很多大陸台商失敗的例子要阻止我, 在我完全投入到大陸事業之後(每年只回台灣不超過2次), 發現當初的那些失敗例子有一部分是那些台商夜夜春宵, 是在玩女人不是在做事業, 這些人如果不失敗還有天理嗎? 有一部分是延續了台灣的失敗經營, 以為只要苛刻人工成本就能贏取市場賺取利潤, 勞力密集永不思轉型, 賺的只是微薄的工錢, 經不起風吹草動, 就如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 這些人大陸失敗了轉進越南, 柬埔寨等人工成本更低的地方, 這些人都會為自己的失敗找理由, 而最好的理由就是中國不好, 大陸人不好, 被大陸人坑了, 然而我身邊認識的台商, 只要是腳踏實地, 兢兢業業經營的, 每家都比在台灣有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發展, 一如我自己的工廠, 一年的利潤超過在台十年的總合, 自己和身邊的台商朋友也沒有聽說哪個大陸人, 哪個大陸官員, 哪個大陸政府要來坑我們, 如果自己不走後門, 不投機, 不授人以柄, 何來坑殺? 當然大陸相對於台灣是文化風險比較高(多數人素質低落所可能造成的風險), 但是如果小心經營, 正派經營, 機會還是比在台灣大多了, 我個人的薪水是在台灣當總經理時候的10倍, 台流(滯留大陸沒有固定收入和工作的台灣人)不少, 但像我這樣的人也不少, 這些都是這是個人經營大陸市場近20年和定居9年的一點體會.

其實離題了, 只是身為台灣人, 有機會我還是想為台灣盡一點點心力(我已經靠大陸工廠反哺台灣工廠), 而將我的大陸經驗做一個說明可能也是一種關注台灣的方式吧. 愛台灣不是喊爽的, 愛台灣是要用行動的, 我創造的小小大陸工廠滋潤了四個台灣工廠以及養好了上百個台灣家庭, 也應該算得上愛台灣了吧?

parodielin兄的專業以及素養, 小弟很景仰, 談論的東西也是擲地有聲, 見識不凡, 有機會真的想交個朋友, 台灣人的國際視野已經不凡, 又勤奮有人情味, 如能少點意識形態的內耗, 台灣會成為全球最好的地方. 我的專科同學們很多已經是台灣電腦產業的一方霸主, 他們都有Apple II開始的長久DIY經驗, 令人敬佩, 我就是專業不足, 無法DIY才會離開IT專業跨行走起國際行銷, 最後一頭栽入研究市場-->不斷引進技術生產領技術領先型產品的冷門產業經營之路.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