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少了RCA不是錯,而是專業。【來自美利堅的Emotiva粉墨登場 】

在建構多聲道家庭劇院系統時,許多玩家會選擇加裝後級擴大機。
而Emotiva系列中大部份都是純前級的系統,所以自家的後級能力不在話下。而本我們本次所搭配型號為XPA-7 Gen3 7聲道的後級。在我的系統中表現也是相當的優異。我自已主觀的認為「為何加後級?」目地有以下幾個:
 


聲道數不足,需額外擴充
使用純前級的系統架構
原本環繞擴大機(AVR)的推力不足,無法充分驅動喇叭
 
看到許多用家分享加入後級後的心得,覺得聲音更澎湃、臨場感更強。
主觀認為「加入後級後,包圍感與環繞效果變強」,這種說法有其根據,但也存在相當程度的誤解。
事實上,包圍感與環繞效果的產生,主要來自環繞擴大機的訊號處理(DSP),由它負責分配音訊,決定何時、何聲道發聲。
而後級擴大機的角色,是功率放大:它接收前級送來的訊號,再將其放大後輸出給喇叭,讓喇叭的單體獲得足夠的電力推動發聲。因此,後級本身不決定環繞效果,但它能夠確保喇叭在大動態時有穩定、充沛的電力支援。
若使用的喇叭效率高、容易驅動,其實單靠一台環繞擴大機已經足夠達到不錯的劇院效果。但若喇叭效率較低,或需要更大音壓來滿足空間需求,那麼一台環繞擴大機往往顯得力不從心。
這時,額外添加一台瓦數充足、驅動能力強的後級擴大機,確實是非常值得的升級投資。
隨著劇院系統的聲道數不斷增加(如 7.1.4、9.1.6 等...未來只會更多),我常戲稱這叫做「聲道地獄」,一方面是技術與空間的挑戰,一方面也是想要完整發揮眾多聲道的性能。如果讓每個聲道的功率放大都由後級接手,能更從容地發揮劇院的動態與細節。
XPA-7 Gen3 是一款完全模組化的功率放大器,具有交換式電源供應器、獨立、全分離、雙差分、高電流、短訊號路徑 A/B 類放大器模組。
早些年不少人透過代購,或是有能力從美國購買,自行帶進來。以進口音響設備而言,他的價格平易近人。所以台灣在未有代理商之前,其實周圍的朋友真的不少人使用。但是在在一、二代的時候。常常有玩家反應,這台各方面表現都不錯,就是底噪過大;容易有哼聲。其實原廠也聽到了玩家們的反應。到了第三代的機型,已經將這個小毛病徹底的解決了。

以下為官網公佈的規格:
音訊規格(七個高功率單聲道模組):
功率輸出:
• 300 瓦 RMS/通道;20 赫茲 – 20 赫茲;總諧波失真<0.1%;8歐姆;一個聲道驅動
• 550 瓦 RMS/通道;20 赫茲 – 20 赫茲;總諧波失真<0.2%;4歐姆;一個聲道驅動
• 300 瓦 RMS/通道;總諧波失真<0.1%;8歐姆;兩個聲道驅動
• 490 瓦 RMS/通道;總諧波失真<0.1%;4歐姆;兩個聲道驅動
• 200 瓦 RMS/通道;總諧波失真<0.1%;8歐姆;所有七個聲道均受驅動
功率頻寬(額定功率;4 Ohm - 8 Ohm 負載):20 Hz 至 20 kHz (+/- 0.1 dB)。
寬頻頻率響應:5 Hz 至 80 kHz +0/-2 dB。
THD+噪音:<0.005%;100 瓦 RMS 時;1 kHz;8 歐姆。
訊號雜訊比(8歐姆負載):>117dB;參考 FTC 額定功率;不平衡輸入(A 加權)。> 91 分貝;參考1瓦;不平衡輸入(A 加權)。
建議的最小負載阻抗(每個聲道):4 歐姆(等於一個 4 歐姆負載或兩個並聯的 8 歐姆負載)。
阻尼係數(8 歐姆負載):> 500。
輸入靈敏度(額定功率;8 歐姆負載):1.5 V。
增益:29 分貝。輸入阻抗:33 kOhms(平衡)。23.5 kOhms(不平衡)。
輸入和輸出連接:
輸入連接(高功率單通道模組):非平衡(RCA);平衡(XLR);每個通道各一個,可獨立選擇。
輸入連接(立體聲模組):2 個非平衡 (RCA);2路平衡(XLR);每個通道兩個,可獨立選擇。
觸發:觸發輸入:5 – 12 V(交流或直流);要求輸入電流<10 mA。觸發輸出:12VDC;可以驅動高達 120 mA 的任何負載。
交流電源開關:搖桿開關(切換交流主電源)。
狀態 LED 開關:停用前面板狀態 LED 並調暗待機按鈕光環。
輸入選擇開關(每聲道一個):金屬撥動開關;在平衡和不平衡輸入之間進行選擇。
尺寸:43.2宽×17.8高×48.3深(公分)不含脚墊
重量:24公斤
哥吉拉 -1.0
二戰結束於1945年日本簽屬降伏文書。鑑於核彈對世界的影響。因此衍生出了哥吉拉這部經典之座。該系列中!每一部都會將哥吉拉與核爆拉上關聯性。說明了導演希望後世人們能記取歷史的教訓。讓人們了解戰爭的危險、幅射的恐怖。
日本東寶公司於1954年創造了哥吉拉,也是哥吉拉首次在大映幕亮相。自此之後哥吉拉成為日本人心幕中永遠超級神獸。
從早期穿上百公斤的布偶裝,演變至今的CG 哥吉拉。全球已推出了38部哥吉拉相關的電影。哥吉拉亦正亦邪的形象深植人心。
1954年初代哥吉拉身高50米,這時的它就像是一台巨型推土機,所到之處無一倖免、全部剷平。隨著系列電影中的發展,哥吉拉從大魔王搖身一變 保護日本、反核大使、守護人類的神獸。
近幾年,隨著科技發展;核廢料更美味。哥吉拉的身高已經長到了120米。真不知道他吃的是那一國的核廢料,可以長的那麼大。
2023年,東寶公司推出了第33部哥吉拉電影。“-1.0”。
二戰末期,軸心國之一的日本,在同盟國絕對武力的壓制下,面臨即將到來的敗戰結果下,制定了玉碎計劃。由飛行員駕使零式戰鬥機,以武士道的精神展開了一系列的自殺攻擊。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神風特攻隊。
-1.0的故事就從這開始,
片中的服裝、場景相當的考究。印象最深刻的幾幕,戰後貧窮的人們住在簡易木造搭建的屋舍內;鄰居間互相幫助,為了生存!再危險的工作都願意。
哥吉拉初登陸銀座,巨大的身軀穿梭在市區的街道上。水泥建築的新式樓房,面對哥吉拉的強襲,還是那麼的不堪一擊。場景的搭設、電車內的景象、街景的呈現,相當符合戰後的日本社會。哥吉拉出場經典音樂配上吉拉吼;我們甚至聽聲就可以辨位;知道“它”來了~~~
開場即是第一波高潮.
屠殺大戶島,哥吉拉初登場..看著頻譜分析儀劇烈跳動從 4分10秒至8分22秒
黑夜中神獸的怒吼!劃破了寧靜中的詭異氣氛~
這時候的哥吉拉的身型還不是很龐大,但是破壞力已經相當驚人。
四分鍾的片段,從即時頻譜中可以看到。20~40hz不斷劇烈跳動。看著看著血就熱起來。輾壓式的攻擊;將低頻的能量拉滿了我的視聽空間.
如果極低頻控制力不佳或是調整上沒有很到位。容易產生耳鳴般的轟轟作響。
微動態充滿空間中的壓迫感,足以把腎上線素直接滿血
很多人喜歡低頻壓著身體打。早期在做家庭劇院調校時,最常做的就是甜蜜點儘量集中.讓體感更強烈!所以當年最喜歡追求拳拳到肉的快感。進入Dirac live的年代後.低頻的空間感慢慢的被重視。早期做空間教正,需要花費龐大的精力,基本的量測找問題;道具調空間;擺位抗駐波..
每一個環節都是盡量將皇帝位的聽感與體感更上一層樓。
進入了新世代的調整以及配合現代影業中更龐大的音訊流量。除了基本擺位上有效的將低頻落在甜蜜點之外..
軟體可以幫你解決百分之八十的空間問題。雖然聽感上仍需要找尋自己的喜好。但是良善的觀影品質與音效感受,已經比早年簡單多了.
最終章海神計畫
從一小時四十二分五十五秒開始。
主角駕駛”九州 J7W1 局地戰鬥機”,這架飛機出現在二戰末期,仍在測試階段並未實際上過戰場。
J7W1主要攻擊任務在攔截美軍B-29轟炸機;還未執行過任務日軍就投降了。這種老式的螺旋漿飛機,都有一種獨特的引擎低吼聲!
任務開始。
J7w1貼海飛行.引擎聲隨著飛機的軌跡.從前方一直飛到腦後.這時候低頻與各聲道的銜接非常重要。音色一致性、時間上的連結、貼地飛行的移動感才會連貫;才能保有戰鬥機不會變成民航機。
哥吉拉背鰭充電;MP滿點放大絕。驚人的蕈狀雲.又再次拉滿空間中的驚人的低頻。這種佈滿整間的能量,如果過頭了!耳朵會很不舒服。透過dirac live 精準的空間校正,其實..爽感真的一流。
大戲登場;標準東洋風 哥吉拉主題曲響起.拉滿回憶殺!
軍艦吹起全面反攻號角…..全員出動。秘密武器亮相.
天上飛的引擎聲.海上神獸怒吼聲.機槍快砲,絲毫不讓音響設備有一點喘息的空間。
海神計畫中一項關鍵技術;
兩艘軍艦交叉航行,利用時間差將哥吉拉團團圍著。又是一個滿滿的低頻的氛圍.
最終計畫還是失敗了!
啟動備案。自殺式攻擊,主角架著J7w1直衝獸口~~結案!
精彩的10分鍾,考驗系統的均衡性、音色的一致性、各聲道間的銜接性。時常發現玩家們喜歡將環繞或是天空聲道的音壓加大。如果碰上類似的大座。容易頭重腳輕。只要花你十分鍾,包圍感、移動感、人聲對白、低頻~一次檢視到位。













小凡的凡凡

光看背後端子就嚇到了, 怎麼接後級? 搭多少線材? 那些喇叭適合? 看來是玩家用的, 我們外行看看就好...反覆的介紹哥吉拉...唉

2025-06-05 11:14
就是給想要進階的玩家多一個選擇。
我真的不小心重覆貼了~~感謝凡哥的提醒。

MarsAudio wrote:
哥吉拉 -1.0二戰...(恕刪)
變型金剛萬獸崛起
2007年,由麥可.貝導演首部真人版「變型金剛」上映。火熱程度席捲全球。不止電影賣座。週邊商品也是狂銷熱賣。當年正值BD問世不久;要買一張原版變型金剛光盤,也是省吃儉用下來買。
最初在家中觀賞的DVD(480P)的版本(32吋電視)。買進BD版本後~第一部在投影機上欣賞百寸以上的大畫面。這一印象!至今無法言語。當年我們叫次世代音軌(TURE-HD、DT-HD)跟著1080P一起來臨時。有明確準確於雕像的幻族群,這也在波大爆發;一頭栽進了家庭劇院系統這個無底深。當年影音玩家們每天都在討論視覺品質及影片畫質的黃金時代。所以至今記憶猶新!
2009年,猿著第一集強烈的氣場,派拉蒙推出了第二集「復仇之戰」。雖然博派初登場時的感動。但整體觀影體驗還差得遠~尤其在低頻的暴棚程度;直接海放第一集,又過了2年了!
2011年第三集
2014年第四集
2017年第五集
隨著影集的推進,少部分觀眾對劇情的重複性提出了質疑。尤其是在第四集《變形金剛:絕跡重生》中,儘管首次使用IMAX 3D數位攝影機拍攝,帶來了更真實的視覺體驗,但觀眾指出劇情略顯薄弱,置入性行銷過多,影響了整體觀感。已經到了八點檔灑狗血的程度,欲續而續!其實第四及第五集我根本沒看,雖然那麼我知道麥克貝的出品劇院效果就是爆棚;相信大家對《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最後一個場景——「迫擊砲」的印象應該非常深刻,我也知道熱鬧的燒友都喜歡把這部片做成情景示範片。 麥克.貝的電影系列中,戰爭張力、迫力無限;但不血腥。我舉了個例子讓大家把時光拉回過去;布魯斯.威力世界末日,工人建築拯救求世界;班.艾佛列克珍珠港;以及1996年至今仍傳為影史精典,傳奇007史恩.康納萊主演的地任務!將鏡頭拉回到今天的重點:「變形金剛前傳篇」劇情把我們帶回1994年,
這集確實為系列帶來了新的氣象。故事聚焦在柯博文與密卡登成為博派與霸凌領袖的背景之前。接下來的柯博文其實跟我們在1-5集看到的領袖形像有點不一樣。形態人類沒有太多好感。故事內容也不是繞著柯博文轉,是否覺得少了主角光環?甚至初次出場的幻影在電影中的表現極為吸睛。雖然在IMDb榜上的評分不算高,但對於影音愛好者來說,非常強力推薦這部電影。武裝
正反派,都是由巨型的機器人貫穿全場。所以中央陣容的角色舉足輕重。
不夠大眾,感受不到雄偉
厚度不足,無氣勢
超凹度銜接沒有滿足,無法感受重量且帶點機械感的對白。
本次登場的強大金剛,也是首次在系列中出現的角色。在恐龍金剛出現之前,相信這部分是在為後續的新宇宙鋪陳準備。
這集影音效果相當,但他卻不像前幾集~
二至五集的戲劇效果,雖然低頻效果突破血條、但個人感覺已經玩過頭了。到了前傳這集,片頭開始低頻給予的相當有可信度,層次感分明、空氣感、會移動的低頻效果才能將觀影者情緒引導進入片中。我也喜歡來的突然、走路的乾淨。分享幾個時間讓大家細細的交替也。
片頭開始一直到6分15秒
24分偷車開始一直到博派集合
38分30秒搶大門
1小時08分開始秘魯山道對決大反派“瘟疫”
1小時31分到達最後
我最喜歡大黃蜂復活,從飛機上跳下來的那一段。
為了測試XMC-2,究竟只是將部分來測試,不知道整部片又看一遍了。
將XMC-2與日系的感覺性來比較一下。 Emotiva就像是一位嚴謹、專業的錄音室工程師,著重每個聲音細節與動態層次。非常適合有經驗、想自己調系統的玩家。
日系拓展機:就像一位親切的好朋友,玩家們想要我都給你什麼。各種音樂和電影格式、豐富的軟體對應、操作直覺、介面友好,家庭成員很容易就上手,知道求便利與功能百納海川。





環擴這類型的產品,同品牌當然買新不買舊。除非預算考量。

dirtsa wrote:
今年Emotiva剛...(恕刪)
萬芳《原來我們都是愛著的》— 全景聲版



杜比環繞音效是每個進入電影院的人們熟知的名詞,而科技的日新月異,杜比於2012發布Dolby Atmos後,電影逐漸進入了全景聲時代,在影院觀影就如同身歷其中;到近年杜比從影視產業跨足進入了音樂產業當中,重新定義對於音樂畫面感的認知,並讓所有音樂工作者可以在Dolby Atmos的基礎上實踐更多聲響不同的創意與想法。
音響系統從古早的單聲道;發展成雙聲道,後續加上重低音而成的2.1,並逐步擴展至Dolby Digital環繞音效的5.1、7.1、9.1,直至今日發展出Dolby Atmos,也就是杜比全景聲規格。



相較於傳統的環繞音響系統,Dolby Atmos藉由獨立的環繞喇叭與頭頂上的揚聲器產生更豐富的空間感,讓聽眾更有在電影之中的臨場感,而這種聲音規格近年也被應用在音樂之中。

2012年Dolby實驗室推出了Dolby Atmos(全景聲)的音效規範。最初應用於電影院,從傳統的聲道數規範當中進化至最高可達128聲道。以物件導向音訊為主,且能演示出更強的三維空間中定位感。
2015年起Dolby實驗室將該技術下放至家庭劇院系統,讓音響業者開啓了人人都要上天空的概念。也因此在初期建構音響系統時,需要更多方位的考量與規範。也可以多賺幾顆喇叭的錢。
2016年Dolby公司開始將觸手伸進了立體聲音樂的領域,讓平面的立體聲音樂增加了三維的沉浸感。也開創了音響玩家們一種新的玩法。盡量實現多人演奏的現場感與空間感;讓沉浸式音樂(Atmos全景聲)帶來全新音樂體驗!
2021年Apple宣布了 Apple Music將全面支援Dolby Atmos 音樂。但是此時此刻這樣的軟體都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也就是碼率。
CD 1411.2 kbps
Atmos 500 kbps~1500 Kbps
電影Atmos 4,000 kbps

腦筋快的商人或是玩家們,開始將心思動到DAC上。利用升頻等方式,讓補足Atmos碼立足等問題,讓音樂本質的細膩度及質感更貼近「無損」音質的全方位三維音場的定位表現。

這首歌走的是人聲與木吉他為主軸的民謠風格,編制極簡但情感豐富。對我這世代的來說,近年的流行音樂太重節奏、太多堆疊,旋律性弱,久了反而覺得疲乏。這類旋律線清晰、人聲直白,反倒耐聽,也更適合做系統上人聲的調校或聲音特性的比對。

萬芳的聲音本身就有極高辨識度,不靠技巧堆疊,而是用情緒說話。她唱歌像講故事,語氣、呼吸、甚至情緒細節都能清楚呈現。這種特性,正好用來檢視中央聲道的質感與準確性。
很多人聽全景聲總是在意「聲音是否會跑」的感覺,但我反而更在意中置的密度與人聲的厚度。我使用的 XMC-2,在 LCR 搭載 AKM4490 DAC,這顆晶片是不少旗艦機常見的聲音核心。這首歌因為幾乎全程以人聲為主,左右聲道做得再好,如果中置不夠穩、延伸不夠強。,就會讓整體失衡。
我用雷爾斯雙12吋號角大中置。透過Dirac微幅的修正中置與空間的關係。很直覺的提升了人聲的質感。萬芳的嗓音定位清楚,聲音扎實、有溫度,沒有那種人聲定位不明或嘴型模糊的情況。這是我對中置最在意的部分。



而環繞與天空聲道的應用也很有意思。吉他聲會偶爾往天空聲道延伸,有人可能會覺得不寫實,但我相信這是錄音師的安排,並沒有對錯。這種處理方式,反而讓整體空間感更開闊,讓聲音把我包起來,聆聽時更有沉浸感,也讓前三聲道不會過於壓迫、渲兵奪主。
總結來說,這首歌雖然不是全景聲良好的示範曲,但反而更能驗出系統在人聲處理的基本功,以及 Dirac 調校下三維音場的自然度。如果你對中置喇叭有要求,這首可以作為檢視系統細節、還原能力與空間融合度的參考曲之一。

已補上至一樓
為了再次驗證XMC-2的影音效果,二刷「破墓」。
2024 年由韓國推出的一部結合宗教儀式、地理風水與靈異恐怖元素的驚悚電影。整體風格相當獨特,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恐怖敘事,讓人耳目一新。
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在移棺過程中,金高銀進行法事的那一場戲。她一改過往角色的形象,本片中展現出充滿張力與神秘感,整個氛圍宛如置身於真實的儀式現場,毛骨悚然。那一段不只是視覺的衝擊,連音響效果也處理得極具層次,營造出一種讓人無法喘息的壓迫感。
整部片以冷色調與昏暗光線為主軸,不僅營造出詭異不安氣氛,也強化了超自然力量的神祕感。片長略為偏長,但節奏鋪陳合理,許多關鍵劇情的伏筆與解釋,都讓人願意投入其中慢慢體會。
本片音效處理絕對是一大亮點。採用 Dolby Atmos的音效規範,這次使用XMC-2二刷「破墓」的重點就放在這一個段落。尤其影片 1 小時 20 分處,鬼武士現身,人未到、聲先到。腳步落下一瞬間;猛烈的低頻往下一沉、腳步聲慢慢逼近。音效運用令人印象深刻。環繞聲道及天空聲道營造出前後夾擊的壓迫感,讓人完全沉浸在那種無法逃脫的恐懼中。展現極為出色的低頻效果與包圍感。不得不說,換了一台擴大機就像重新看了一部新的音效示範片。
韓國恐怖片我過去看的不多,原本以為像這類結合靈異與宗教題材的電影,應該還是日本或泰國較為擅長,沒想到這一次,無論在劇情鋪陳、氣氛營造還是音效製作,都相當出色,完全打破我的既定印象。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驚悚恐怖類型的愛好者,又是一位愛音影音效果的發燒友。那「破墓」絕對是不能錯過的一部好片。它讓我想起童年時看過的香港電影「衛斯理之霸王卸甲」,當時對「風水葬穴」、「先葬者庇佑後人」這樣的傳說題材就特別著迷。如果先人真能葬在風水寶地就讓後代大富大貴,那葬錯在三衰七敗之穴……你相信嗎?我比較傳統,寧可信其有。





已補至頂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