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前級與DAC直入後級

增益可調??

gain值可調,通常是如何做到?

以前發文:OPA增益,自己量示波器

前級可能不常見,但耳擴很常見。

調回授改變放大倍數,我覺得實質影響還好,但高階機種多半沒有這種設計。
Homepod變磚恢復 https://ppt.cc/fDAerx
139140F wrote:
一體機在有預算考慮時絕對是高性價比的選擇,目前還沒看到哪個牌子的旗艦綜擴會好過旗艦前後級。


有處理過這種弱電訊號就知道了,音響廠商根本不具備那種本事把DAC跟前級做一起卻輸給DAC和前級分體的能力。音響廠商的研發就是Try and Error,調整再調整,說要提出什麼新架構解決現有架構(例如要輸出到遠端,並用RCA/XLR端子連接)的能力,那只存在廣告詞而已,有自己當RD不覺得好笑嗎

如果一體機可以做輸給分體機,而且聲稱自己會做前級
那這種廠商的研發科技樹,應該都點在廣告上面
yngwiemore

有可以推薦的一體機嗎?

2024-11-17 10:54
luxor_w wrote:
前級可能不常見


前級不讓用戶調整Gain,跟內部只有產生一組輸出訊號來衰減,這是兩個概念....
例如唱機的訊號那麼弱,輸入前級的訊號,和DAC給的訊號就需要不同的增益

處理弱訊號的時候,AGC(Auto Gain Control)是常用的機制,目的還是要確保輸入輸出的品質
不給大家調整,是不給大家調整Gain而,不是系統內部沒有機制
luxor_w

唱放、其他訊源輸入或RCA/XLR這些OPA放大模組本來就是獨立。我孤陋寡聞吧,沒遇過中高階這些是共用前級放大線路但用不同gain的器材

2024-11-17 14:19
139140F

柏林之音808/077輸出/輸入都可調增益,個人經驗是+-0為佳,直接由訊源端放大最好。此成本較高。

2024-11-17 17:06
FallenGundam wrote:
感謝各位建議,目前傾向於找一款有平衡且不會太差的前級,不然乾乾瘦瘦的也實在聽不下去。

這是個正確的方向。
請問樓主有試過將Usher R1.5放棄,直接用8005推B&W 705 S2?
我感覺用Usher R1.5推B&W 705 S2有點大材小用。
FallenGundam
FallenGundam 樓主

8005控制力太差了 結象力道分離度各方面都輸一截,唯一比較值得稱讚就是聲音似乎比較滑順,以R1.5來說我認為不算大材小用,推力強沒錯但聲音就是比較粗一點,未來也可能會換掉

2024-11-17 17:50
FallenGundam
FallenGundam 樓主

從之前用8005推606 S2更難聽就知道了,只不過705似乎比606好推一些,推起來不至於扁扁的 但聲音還是有點不自然,當初就是知道8005推不動才會買R1.5的

2024-11-17 17:54
「玩音響」是有分階段的,有了能發聲的器材就算「入門」是沒錯,但入門後要做什麼呢?絕對不是去拿測儀這邊量量那邊測測,或是去指導別人怎麼買器材、擺位置,而是有了基礎(聲音要很熟)參考點,要再去聽不同組合的聲音表現(音響店短時間試聽絕對聽不出端倪),便會發現一樣的音樂為什麼細節「別人有我沒有」、低頻「別人大我的小」…,於是省吃儉用拚升級,升級後尋覓的便是「令人感動的聲音」,須知,任何從事音樂工作者都會很花長的時間去做「詮釋」準備,作者「詮釋」他的感情,表演者「詮釋」作者的感情,錄音師記錄下表演者「詮釋」過程,音響製造商做出能呈現完整「詮釋」的器材…,這些都不是一般及其他電子器材或軍、民用通訊設備的擅長和目的(或許在入門時“有無”“大小”比較期可以相通),所以說,雖然電子是音響體現的技術,但千萬不要只用電子技術來談音響,因為好的音響器材製造,無論「儀測」過程如何最後一定是「人耳」鑑別,對一般僅有「儀測」的器材個人都將之歸類為「消費電子」產品。

會有「DAC與前級」的問題,主要就是上述的【對聲音的認知不足】,DAC(無附加功能)是數類轉換,可以量化是科學的,而前級是詮釋聲音,為科學與聲音美學的綜合體(當然不排除也有兩者兼具的DAC,只是到現在還沒聽過),電子從業人員或許本業技術專精,但他聽音樂嗎?懂聲音嗎?他或許會知道如何調整,但會知道到那個平衡點嗎?以對岸為例,近十幾年來各方面可謂進步神速,民間小廠也能號稱100%複刻瑞士名廠FM、Goldmund…,但實際聲音表現有一樣嗎?只能說是完全是不同的產品,為何?電子技術以外(如文化、美學等素養)還是需要培養及時間積累。
「01【發燒音響】園地」也該擺脫獨談電子技術,應多涉獵聲音美學,畢竟「音響」「電子技術」想要表達的是不同的東西,不要盡以「電子技術」說與大家「音響」經驗迥異的話。
1000K

我想Lingo哥誤會了,DAC和前級做在一起,絕對贏過DAC+RCA輸出+RCA輸入+前級....沒有人能解決這種問題。至於你說前級的美學,應該不包括輸出入端子的設計...廠商心知肚明

2024-11-17 15:22
Monte920 wrote:
問題是如果DAC沒有完整前級功能的話, 直插後級就算是增益調100%, 聲音仍然是乾乾的

M大講到重點了! 樓主的問題是要/必須改善其現有 DAC或 綜擴 的 "內建前級" 的 "質" 不夠好,與 "量" (電壓/gain)根本無關,即使將現有後級的gain & DAC的gain都調最大(假設都可調),還是無助於改善前級輸出 "質" 不夠好這個瓶頸。"質" 不佳可能導致聲音乾、扁、糊、動態小、背景不乾淨.....等不一定,有的案例可能覺得DAC直入後級解析較好,不排除可能是DAC內建前級因失真把聲音變薄(不厚實)產生解析變高的假象,就像把Bass/EQ低音調小會有解析變好的假象

針對數位訊源而言,前級至少包含兩個主要部分:
1. 音量控制
2. 負責輸出小訊號的放大/緩衝線路(無源前級例外)以推動/連接後級輸入

在有前級功能的DAC與後級之間再多串一台前級,表面上看好像是串連2台前級重複了,事實上應看成是外接前級 "取代" DAC內建前級(=比較這兩個前級),因為: DAC音控功能已關閉、DAC輸出訊號電壓是 "較高的額定輸出" 且不負責推動/連接後級輸入

既然是比較外接(或綜擴內含) & DAC內建 "兩個不同前級",就沒有一定是哪個比較好,例如外接僅數千元的獨立前級就不太可能比數十萬的串流DAC內建前級好,而數十萬的獨立前級通常會比同價或更低價的串流DAC內建的前級好

很多人以為「於內含前級的DAC後面再多串接一台前級,其失真和雜訊比只會更差不可能更好.....」,其實這句話是錯誤的!! 因為DAC前級只當DAC時輸出電壓較高(一般2~16V)所以比較容易達到低失真、低雜訊,若要此DAC當前級則其輸出很小(可能只剩0.01V~0.1V),音樂訊號小仍要保有低失真和低雜訊對前級線路是很大的考驗,越好的前級小訊號輸出時越能維持低失真和低雜訊。這就是為什麼同一DAC輸出線路不變的情況下,也許可做好DAC輸出工作卻無法做好前級輸出工作的主要原因。例如一般木雕師傅也許可以雕出1:1大小的人像且栩栩如生,但要他雕1吋高的人像失真就大多了,這需更高深的師傅才能雕得像

大部分(非絕對)的案例都是: 高階獨立前級 > 高階綜擴內建前級 > 高階串流DAC內建前級,以上是我PK過很多組合後的心得,所以原本打算買高階串流DAC前級直入後級,但最後買了Mcintosh C53前級 + MC462後級 + B&W 803D4

前級好壞的關鍵不在音控,其實一顆好的可變電阻就能達到不錯的水準(只是小音量左右聲道難平衡和不易整合數位控制),所以早期(含當今少部分)高檔前級都是用可變電阻但仍有高音質,前級音質關鍵在整體線路(當然包含音控)小音樂訊號輸出時是否仍能維持低失真和低雜訊,相關因素牽涉很廣包含輸入緩衝、音控、放大/輸出緩衝等所有線路、用料、布局、走線、供電、屏蔽....等綜合的成果,只能用聽的,無法由規格或線路架構看出好不好聽

以上談的是前級的客觀音質,至於不同前級線路有不同音染也會影響主觀音色喜好,這是另一件事,有時主觀音色符合喜好會比客觀音質好更重要,就像對喜歡吃辣的人平價麻辣鍋可能勝過高價非麻辣鍋,所以最後還是要搭配整套組合親自試聽PK才準
139140F

確實前級好壞的關鍵不在音控;音色是個人口味不需討論。舉個例子,當我把唱放的增益開到75db時,Burmester077跟Boulder2110高下立判。

2024-11-17 22:52
jettachen wrote:
8005控制力太差了 結象力道分離度各方面都輸一截,唯一比較值得稱讚就是聲音似乎比較滑順,以R1.5來說我認為不算大材小用,推力強沒錯但聲音就是比較粗一點,未來也可能會換掉

樓主果然品味卓著,這兩台名震江湖的機器都能點出不足之處。
既然如此何不全部打掉重練?何必腳痛醫腳頭痛醫頭?
FallenGundam
FallenGundam 樓主

以後有錢再說 呵呵,現在就是沒錢玩玩二手知道他們的特性了

2024-11-18 9:02
DAC帶前級功能算是送的 就不用多想 只是給你方便而已

樓主的馬蘭士擴大機 前級電路是電晶體電路組成 算有誠意
不過音響就是這樣 等級是有分別的

至於前級 可是各大廠技術結晶
一顆OP就可以當前級使用 FET或電晶體堆料 也可以是前級

音響廠商產品 最終目的就是賺錢 給你覺得好的音樂
FallenGundam
FallenGundam 樓主

這樣說,可能馬蘭重視的是聲音的韻味,這方面又與我希望的分離度相悖。不過音響是用錢堆出來的我再認同不過了,拿入門設備推真的還是跟高階品天差地別

2024-11-18 9:01
一早又重看了樓主起樓介紹, 目前只接一對喇叭? 對 Marantz這家廠牌引以為傲的雙功放模組 雙通道雙喇叭輸出的PM8005, 看來是有點輕忽, 何況前面pre out加Topping Dac後面pre out連上亞瑟後級R1.5...?
那何不直接: 訊源→Topping→亞瑟→ 喇叭 ( 拿掉 Marantz直接聽, 乾淨俐落 )
是我? 會另組一套 : 訊源→Marantz→ 接二組B&W( 玩雙通道雙喇叭A / B / A+B / Bi Wier )四種玩法, 何況 Marantz與B&W本就一家
二套系統還可PK, 幸福滿滿...
FallenGundam
FallenGundam 樓主

再來就是馬蘭推BW根本推不好,或是這台太入門,控制力很差聲音結象都出不來糊在一起,而且聲音又會有點扁扁的不自然... 雖然在705身上似乎還勉強OK

2024-11-18 8:53
FallenGundam
FallenGundam 樓主

值得稱讚的是 馬蘭的後級聲音比R1.5還細膩一點 僅此

2024-11-18 8:54
dCS/MSB 頂級機種都是多機組合, 說綜合單機贏過多機組合, 就是沒投身長期深耕此領域. 光精密電源分配處理/雜訊隔離機構, 就需要多大機殼 ? 精密靈敏機種需配置, 多個獨立輸入變壓器, 與隔離屏蔽機構. 廠商為隔離電磁干擾, 把電源處理做成一台, 藉以拉開與 PCB 板的距離, 並以機殼作為 shielding 機構

MSB The Cascade DAC 組合:


MSB Powerbase:


就連單機種的 N-01XD SE, 分上下兩層, 塞 4 顆環形變壓器, 層板做 shielding


手上的 Accuphase C2850 前擴, 除了輸出 gain 值有 12, 18, 24 dB 三組設定外,
還有輸入 100 Hz 補償 Gain 值設定, 可拉高 10-100 Hz 低頻音量.
我用此功能來改善 DRC 低頻陷落, 自己沒看過, 不代表這世上沒這種前級 with gain setting.


橘線 100 Hz+6.5dB, 藍線 100 Hz+4dB, 綠線 100 Hz+2dB, 紅線 100 Hz 無補償.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