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升級?還是浪費錢?請問大家的意見

Antus wrote:
要玩biamp都會面(恕刪)


大大所言甚是。

不過如果以我目前的配備來看,前級(在美國買的)大約合台幣13萬;而後級(台灣買的)記憶中約等同於前級的半價。

如果單純的以價格來做依據,好像前級不需要再升級了...(當時也是想一方面要Marantz 的好聲,又想要兼顧劇院的需求,才挑8805的)

如果再花(以McIntosh 真空管前級為目標的話)20萬(以上)購入前級搭配目前的後級,會不會差異更大而勢必要再調整後級呢?
digimon wrote:
Tidal 中文歌很(恕刪)


感謝大大,明天試試看
挖洗不良中年 wrote:
我的後級也只有100(恕刪)


有一位香港朋友,據說他的管機才25瓦,也是把804D2推的嚇嚇叫!(可惜一直沒機會去他家試聽)

今天除了找適合的管前之外,也同時看了MC275,雖然她每聲道只有75瓦,但好像也不失為另一個考慮的對象
MiPiace wrote:
我相信你找不到任何理論基礎來支持你的說法。


MiPiace大大:

我是同一個音樂檔兩種播放方式聽出來的:
1.具升頻功能的DAC
2.具獨立DAC晶片, 未具升頻功能的撥放器

兩者接B&W P9耳機比較聽感, 得到的結論!

我有好幾個具升頻功能的DAC, 對升頻的聽感蠻熟悉的。

MiPiace wrote:
更何況 44.1k 跟 192k 跟本就不是倍頻關係。44.1k 是如何升頻到 192k, 你可以想看看,或找資料解答。我也想知道 44.1k 是如何完美的升到 192k.


蠻多賣升頻機器的廠商, 都有說明如何升頻, 建議您可以去找一找。

===============================================
以我聽升頻的聽感經驗, 覺得升頻其實是蠻好的提升音質方法, 尤其是對偏好溫柔、甜美、細緻聽感的聽友。

但是對其他Hi-End音響的聽者, 升頻不一定是好的選擇, 因為有的Hi-End音響可以傳達其它極高境界的美妙聽感, 這些音響播放升頻後的聲音, 變成主要聽升頻的特色聲音。
Tsui0514 wrote:
有一位香港朋友,據說(恕刪)


Tsui0514大大想要有感升級, 建議自己建構一套聽感系統, 否則在充滿不確定下亂買的方式, 大概跟買樂透差不多的花錢方式。

如何建構一套自己的聽感系統和標準呢?
例如: 我剛入門音響的時候, 試聽所有音響名廠喇叭的音檔; 用Youtube試聽1萬到1000萬的音響以分析聽感的不同; 去音響店或發燒友家試聽; 又去音響展錄所有的音響的聲音分析比較; 也多看音響發燒友對聽感的評論並和自己的聽感比較, 經不斷修改後建構出自己分析音響聽感好壞的系統化標準。

所以我要升級音響, 會知道自己系統的優缺點, 和要提升音感的方向, 因而就可以找到有感提升聽感的購買方向, 讓自己花費購買的設備物有所值, 並符合自己提升聽感的需求。

現在聽音響聲音, 很快的就能判斷音質的好壞與優缺點, 看了一些名家的音響評論並不覺得比自己強到哪裡。跟音響店老闆和員工聊音響, 和聽音響數十年的發燒友們聊音響, 也很快了解他們對聽感了解的深淺程度。
bond_007 wrote:
例如: 我剛入門音響的時候, 試聽所有音響名廠喇叭的音檔; 用Youtube試聽1萬到1000萬的音響以分析聽感的不同

007大的youtube試聽分析, 我一直覺得難度很高, 別人很難效法. youtube播放, 聽到的是基於自己系統發出的聲音, 要能還原現場效果, 可能經驗及想像力都要有相當的程度, 新手誤判的機率很高.

在youtube上試聽音響, 我個人是比較抱著欣賞的角度, 看看別人的器材配置, 空間擺位等等. 同一套音響, 不同的空間及喇叭擺位, 不同的線材處理, 可能會有差異很大的聲音表現. 我們在自家系統上, 為了駐波或更美更真的音色而努力. 在youtube的影音展示, 這些有沒有處理好, 我們不知道.
Tsui0514 wrote:
大大所言甚是。不過如(恕刪)


用環繞前級來聽2聲道,你只用了他一小部分的功能,以13萬的8805來說,如果要PK兩聲道,約是一半錢的等級,而且這個還有含DAC和串流,分下去每個部件就更少了。

我發現Marantz在命名的時後就有暗示了,叫8805,是8000系列的,對應到2聲道約就是8000系列的等級,要和2位數系列的11/12/14這些來比,整體來說會差一點點。

2聲道前級因爲是很成熟產品,幾十年來不斷改善,加上很多設計者是類比出身,如果要買,我會挑R to R級進或可變增益或廠商有特別敘述特點的買,數位Receiver/ PrePro很多是年輕數位工程師看量測數據去設計,有點不同。

BW原廠多次表達他們的喇叭比較適合用晶體機推,當然你要搭什麼都可以,前管後晶也很多人玩,先聽看看確定喜歡再下手。

當然如果花20萬買前級,不要說後級不夠好,DAC也要升級了,我會建議整套升級路線想清楚再下手,以804D2來說,2聲道前端花個20-30萬是合理的。
挖洗不良中年 wrote:
007大的youtube試聽分析, 我一直覺得難度很高, 別人很難效法. youtube播放, 聽到的是基於自己系統發出的聲音, 要能還原現場效果, 可能經驗及想像力都要有相當的程度, 新手誤判的機率很高.

在youtube上試聽音響, 我個人是比較抱著欣賞的角度, 看看別人的器材配置, 空間擺位等等. 同一套音響, 不同的空間及喇叭擺位, 不同的線材處理, 可能會有差異很大的聲音表現. 我們在自家系統上, 為了駐波或更美更真的音色而努力. 在youtube的影音展示, 這些有沒有處理好, 我們不知道.


很感謝挖洗不良中年大大分享的看法!

我的經驗是同一首歌, 用自己的系統撥放, 和某音響的Youtube聲音會不同;
同一首歌, 甲音響系統的Youtube聲音, 和乙音響系統的Youtube聲音也會不一樣;
所以一聽就可以聽出差異。

若自己選擇了解喇叭的音質, 就聽多個該喇叭的Youtube聲音, 可以對該喇叭的音質有初步了解, 而後可以在音響店、發燒友家或音響展中, 確認自己原先的認知是否正確。若要確認擴大機的聲音音質, 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

以我的經驗, 在Youtube聽到的喇叭或擃大機的聲音, 常和我聽實機的聽感類似。
我在音響展中錄到的音檔, 用自己的系統放出來聽, 也和現場聽的音感類似。
所以, 真的不用將Youtube的錄音檔 , 視為毫無參考價值的廢品。

或許是我的B&W 喇叭和耳機系統, 屬於監聽特性喇叭, 等級也蠻高階的, 比較容易聽出原來聲音的特色。但是若比我的系統高階太多, 那些只有到那麼高階才聽得到的聲音特色, 我就沒有辦法聽到了。

不同的系統放同一首歌, 在用自己的系統聽Youtube時, 可以聽出差別; 只要善於運用, 就可以幫助我們成為選購音響的參考。

持負面態度的人, 就算是同一個系統聽實機, 也可以牽拖到兩次播放時, 電流的發電廠來源不同、pm 2.5的濃度不同、或濕度不一樣; 因而只要不是在自己的空間播放, 就算去音響店聽實機也沒有參考價值。甚至聽自己空間的音響聲音也沒有參考價值, 因為每次聽音響聲音時, 音響和自己的細胞的老化程度都不同。


態度決定成敗; 態度也決定能否能運用Youtube音檔, 成為協助了解音響音質的有用資源
TIDAL中文歌要用歌手的英文名去搜尋,有的是藝名(或本名)直譯,這前面就有提到,有的是自取英文名的,e.g. Jay Chou (周杰倫), Jacky Cheung (張學友), Phil Chang (張宇)

Spotify 開放所有用戶都能使用Spotify Connect ,我是覺得滿佛心的啦,免費版的除了音質設定無法最高和廣告外,大概就是跳過歌曲功能每小時僅限定6次吧!

Tsui0514 wrote:
感謝大大,明天試試看(恕刪)
151515151515151515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