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傳統前級在數位訊源音響系統所扮演的角色?

直入後級好聽的其實還真有meridian 808i.2…
CD、DAC都有了,不過這台本根本就是內含前級
小小的小小兵 wrote:
我倒比較想知道, 哪台可調輸出的DAC, 直入後級比經過前級好的? 有的話請介紹一下.(恕刪)
一些心得! 恕再下還沒聽過晶片控制音量的機器是好聽的~ 當然也是可能孤陋寡聞~

用晶片控制還不如,自己動手玩玩VR音量旋鈕,體會音質差異~
我個人認為這只是增益問題, 後級的設計就是26~29dB, 實際上就是22~30倍的電壓增益, 以輸出功率對比輸入來換算整體增益, 需不需要再加一級放大就可算出結果, 竟然還會扯到超取樣這30年前的話題
莖師傅 wrote:
一些心得! 恕再下還


如果遇到使用PGA2311這顆BB的音量IC可以多注意一下, 我個人使用及搭配AD8620覺得很夠水準
Mr.SHADOW wrote:
直入後級好聽的其實還(恕刪)


這台本來就有分兩個版本賣, 帶前級跟不帶的....
有同時比過這兩個版本嗎? 否則聽是一定能聽,
但好壞得比較過才會知道.
挖洗不良中年 wrote:
在我的系統上, 訊源(恕刪)


我有和不良中年大幾乎完全相同的經驗.

訊源dcs P8i 前級arc ls25 後VM220 mono-block 喇叭 dynaudio 25th 空間 5.2m*6.5 線材忘了
最終把前級撤掉,P8i直入後級 ,P8i 輸出6V ,當時這是最佳選擇,幾乎甚麼都滿意.
前級加上時,無論輸入gain 在 low/mid/high 放在哪一檔,都差P8i直入一些.
但不是P8i直入其他後級都有同樣表現.

通常我們在使用dcs的輸出時,設定在2V會讓音量輸出轉到max,設定在6V,音量就會和前級互相搭配,但是大都在9成的位置. DCS的類比放大部分(類比板還真不小塊)算是非常不錯的.

前面有人提到dac直入就是密度不夠,的確,就經驗來說大概就是密度,動態無法與加上前級相提並論,那種感覺很像是聽馬勒3號時,開頭的銅管定音鼓,dac直入就是感覺比較弱弱鬆散,沒有朝氣.

有玩錄音的燒友應該了解,錄音電平大,則動態量感都很好,但是過大就會有某些段落像是過載出現爆音,若錄音時將電平降低.聽感上就會斯文許多.

早期有些前級會有輸入增益調整,經過10被放大後,然後會有音量調整,可以針對輸入訊源做最佳的調整(雖然很累人),現在很少了.

另外後級擴大機除了輸入靈敏之外,還有擴大機反應速度--rise time 放大線路的上升時間,以及迴轉率,這些因素加進去後,是否算是決定因素之一?
tt_koupe wrote:
我有和不良中年大幾乎(恕刪)


我的經驗是相反,使用DCS Paganini DAC直入狗毛Telos 350後級時,聲音比較躁/衝,也比較乾,活生感也較差,接前級Kondo G70就好多了。
koting12001 wrote:
我的經驗是相反,使用DCS...(恕刪)


可以這麼認為,不是所有的dac都適合直入後級,也不是某些dac一定適合直入大部分後級.

DCS本來就不是豐厚的聲音(或許說相對較瘦),狗毛也是這樣的個性, 加上Kondo G70 真空管精品前級,聲音一定蠻不同,活生感,豐潤度都不一樣.
此文章的標題是「前級的必要性?」,?表示是尚無定論。其實答案一定是: 某些情況下需要或有比較好,而某些情況下不需要或直通比較好。我們要探討的就是何時需要? 和何時不需要? 和需要時有無較簡單經濟的替代方案?

我舉個比較誇張的例子請別介意,海地人認為吃土可避免孕婦骨質疏鬆、增強胎兒免疫力 .... 雖對某些孕婦而言吃土的確可避免骨質疏鬆,但不能以此倒推說,要避免骨質疏鬆就必須吃土 ...,若能分析出吃土之所以可避免骨質疏鬆乃因土含「鈣質」,就有機會經由其它含鈣的食物或鈣片補鈣取代吃土,避免吃土可能傷身的風險。同理,雖然某些組合加前級聲音會變好聽,但不能倒推說要好聽就必須加前級,因如果加前級變好聽的主因是該前級的「音色調整」與前後端設備搭配起來剛好變好聽(失真美),也許可改由DAC、後級、喇叭、線材等調整音色而省略前級,如此可避免2V數位訊號進前級先音量衰減50倍再放大10倍的不合理,和可能增加的左右不平衡、失真、雜訊、成本和系統複雜等缺點。

某些情況下有前級比DAC直通後級好聽,依各位大大所提整理可能原因包含:

1. 因為該DAC的音量調整設計不如傳統前級?
這點目前無證據,可能性也不高,因為一般傳統前級所用的馬達帶動可變電阻音量調整技術已很成熟且成本很低,連廉價的國產綜擴都在用,所以動則數萬元起跳的名牌DAC沒理由為了省成本而不用此傳統方法,名牌DAC若用其它方法調整音量一定是因為「更好」而非為了省成本或技術差。之前提過若採直接計算音訊資料衰減音量,理論上確實會犧牲DAC解析度,但經查大部分的DAC都使用32bit DAC晶片,所以即使犧牲部份DAC解析度仍不至於影響16bit的CD音質,反而可減少訊號路徑(不經電位器)應利大於弊。

DAC大多不用電位計當音量調整是事實(因DAC有多種音量控制方案可選用),某些組合下DAC直入後「音色」比有前級差也是事實,但不能倒果為因,說直入後級音色不如有前級的主要原因,就是DAC沒有和前級一樣用電位計調整音量!

2. 因為該DAC輸出「推動力」不足?
這點目前尚無理論根據也無具體證據。傳統前級因輸入接可變電阻調整音量所以阻抗略低,大多介於10K~47K之間,而後級輸入組抗大多47K~100K,同一台DAC輸出2V推前級(輸入組抗10K~47K)和輸出0.7V直入後級(輸入組抗47K~100K)相比,顯然推前級比較吃力(平均約0.07mA)而推後級比較輕鬆(平均約0.01mA),差了7倍,豈有同一台DAC推不好後級但推得好前級的道理呢? 其實無論是0.01mA或0.07mA,對任一顆OPA(輸出至少10mA)或晶體放大器都不可能有推不動或推不好的問題。

此時有人會說,不是負載組抗數十K太低或平均電流不足的問題,而是DAC輸出阻抗和訊號線與後級輸入等效電容形成RC充電,而DAC輸出阻抗較高且電流較小導致迴轉率(dv/dt、di/dt)不足 ....,Mi大用的Audiolab M-DAC+輸出阻抗為10歐姆,Audiolab 6000A前級輸出阻抗120歐姆,Ko大G70真空管前級輸出規格: 最低負載租抗20Kohm(表示其輸出阻抗偏高或電流偏小),所以若要說DAC和前級相比,輸出阻抗較大或電流較低故推不好後級輸入組抗47K和訊號線等雜善電容 .... 證據仍不足。前級和後級一般只標示輸入阻抗不標示輸入電容,表示此電容值小到可以忽略,而很多DAC和前級都只標示輸出電壓,未標示輸出電流和輸出阻抗,表示大部分情況下其推動輸入阻抗數十Kohm的後端設備和訊號線等雜散電容是沒問題。就算DAC的輸出阻抗或di/dt真的比前級差(目前無證據),主要影響應也應只是高頻的截止點或響應,怎會造成扁平乾、無聊、躁衝、活生感差呢?

再退步言,就算該DAC因輸出阻抗大、電流小或di/dt差而推不動(或推不好)後級,則理論上此DAC也一定推不動(或推不好)輸入電壓更高(2V)且輸入阻抗更低(或一樣)的前級,不是嗎? DAC推不好前級時波形一定會產生失真,此時就算接上100分的理想前級(0失真、0雜訊、輸出阻抗=0、輸出電流無限大),該前級也只能將因推動力不足而已失真的訊號忠實的傳到後級輸入,前級不可能還原或改善此失真造成的扁平乾、無聊、躁衝和活生感差的問題。

大部分的DAC輸出推動力比高級前級差是事實,某些組合下DAC直入後音色比有前級差也是事實,但不能倒果為因,說直入後級音色不如有前級的主要原因就是DAC輸出推動力不足!

3. 因為該前級的「音色調整」讓該系統的音色更好聽悅耳?
一定是訊號波形有差異(含失真、雜訊、頻率響應等差異),才會產生聽感上的差異(除非有鬼),這點大家應都能認同。所以加了前級之後,無論聲音的厚度、密度、解析度、動態等產生變化,都一定是某種失真造成。如Mi大的經驗,同一線路放大5倍跟放大20倍聽感(音色)就會有明顯差異,更何況是不同放大線路甚至不同廠牌,而這些放大器(暫不談音量控制)的聽感差異來自放大器間不同的「失真」(註: 若對比的幾個放大器都無失真就無波形差異就無聽感差異),而此失真一部分是因無法避免而自然產生,一部份很可能是設計時刻意調較以產生該擴大機特殊「個性」,很多大廠設計擴大機時除了追求低失真低雜訊,都會加入獨家的音色調教(改變波形),只是此調音秘笈屬商業機密一般原廠不會講得太清楚,更不會公開它是用何方法來改變波形以達到它要的音色調教。如果某系統搭配某前級的音色調教後聽感變好聽悅耳或剛好符合該用家喜好,就會用一些好的形容詞來形容它,說穿了就是一種「失真美」(如管機的偶次諧波失真讓聽感變柔、甜、耐聽 ... ),如果用家聽感變差,就會以音染等負面形容詞形容之。總之,加前級後若聽感變好,一定是因該前級特別調教的個性造成的失真美,而非該前級的高傳真,因前級高傳真(低失真、低雜訊)的最高境界就僅是把DAC的訊號忠實地傳輸到後級輸入(=直入後級),不會讓波形產生變化,更不可能讓聽感變好。

綜上,某些組合DAC直入後級不如加上前級悅耳好聽,此並非廉價DAC專屬,動則數萬甚至數十萬的DAC也可能有這樣的現象,難道這些大廠設計的DAC會敗在音量控制或推動後級這種小事上? 設計師笨到不懂得用普遍、成熟且廉價的馬達帶動可變電阻當音量控制? 也無能力將DAC輸出推動力設計到足以推好輸入組抗數十K歐姆的後級和雜散電容? 還是為了省一點點成本? 個人認為不可能,音色差異主要應來自以上第3點「前級的音色調整」導致,高級前級的價位不低,其價值絕非僅在於簡單的音量控制、輸出推動能力和高傳真(低失真低雜訊),而是在於其獨家的調音秘笈營造的前級個性(波形失真美)和增加的音樂性。

那麼是否加上前級後聽感一定會變好? 依據理論和網兄經驗,答案都是「不一定」,變數很多,要看前後端器材個性搭配和用家的喜好。

傳統習慣是將bass、treble、loudness甚至EQ都集中在前級以便調整音色,而音源(唱盤)和後級沒東西可調,但在數位音源時代,因訊號夠大故前級的「10倍電壓放大」功能已不需要(很多內含DAC的新綜擴設計其前級gain是0db),音量可由DAC控制,若DAC也內含用家夠用的簡單訊源選擇功能,那麼前級在系統的作用就只剩「調整音色」而已,若是這樣,就值得思考前級的音色調整作用能否被前後端器材所取代? 是否能將傳統前級由系統中移除以簡化系統和降低成本?

高級前級可經由內部的10倍電壓放大器來產生個性(失真美)影響音色,難道有15~40倍電壓放大的後級和內含DSP與類比放大(或buffer)的DAC就沒機會發揮調整音色的作用嗎? 以訊號轉換和放大而言,DAC和後級比前級複雜許多,DAC有DSP而後級有高倍數電壓、電流放大且負責推動複雜的喇叭負載(大電流、電流與電壓相位不同、阻抗隨頻率變化大、有反電動勢回灌),所以理論上DAC和後級設計上可調整的變數和對系統音色的影響,恐比前級要複雜且可以大上許多!

若把組高級音響看做料理米其林3星法國菜:
. 好的新鮮食材(如牛肉、海鮮)是基本必須的
(好的錄音和規格品質良好的CD或高音質音樂檔是必須的)
. 要吃到原食材鮮美的原汁原味,料理過程非常重要
(要聽到原錄音的原汁原味,訊號處理、放大和轉換過程所需的設備很重要,基本上至少必須符合高傳真(低失真、低雜訊))
. 原食材的原汁原味不一定最好吃,一般會依食譜、廚師的經驗或食客的喜好,在料理過程不同階段加上適當的「調味」
(原錄音音色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且訊號處理轉換過程多少會產生失真或音色改變,所以一般會用不同器材的個性和音色調整功能(如多段數位濾波器或傳統EQ)等手段來微調「音色」至好聽悅耳)
. 調味料不像化學的酸或鹼可酸鹼綜合讓PH回到原本的中性,料理過程若不慎燒焦或加太多鹽,事後加再多糖或醋也無法改善其燒焦或降低其鹹度,調味料東加西加的結果恐五味雜陳,食客感覺是在吃重口味的五味醬,已吃不到原高級食材的鮮美的原汁原味了,可惜!
(訊號波形一但失真或產生雜訊,就很難或不可能再還原,所以器材應先達到低失真和低雜訊的基本要求,然後依需要循序漸進調整音色(追求失真美))

以上大多是理論,若有誤或需補充請各位先進不吝指教~
似乎不是所有的、擴大機都有重低音的輸出可以接駁,
小弟的做法是買一台低階的小型前級,主要是拿來接重低音,因為我個人喜歡把重低音發揮它最大的用處,把所有的設備(DDC、擴大機、主動式喇叭)接DAC再由DAC透過tos-link去接到我的前級,這樣一來我的三組揚聲器就都同時可以利用到重低音同時發聲而不用每組機器而且我的低階前級還帶有數位流+DSD功能而DAC及DDC則沒有對個人來說前級算是補足了其他設備沒有的功能。都去接重低音在此提出個人粗淺的做法。
陽得玲,妳不要陰魂不散太白目。
  • 1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