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24bit/192kHz 格式的音樂是沒有意義的!


ai_0301 wrote:

母帶規格若不好(lossy...(恕刪)


原始檔案不佳,換成無失真格式這本來就是既定事實,哪還要拿出來說啊??

看來你表達能力欠佳。


六凡之靝 wrote:
可能要重新閱讀的是您...(恕刪)


所以就是他表達能力欠佳囉,至於FALC跟WAV 撥放器會有差異,但是差異量

有的人聽得出來,有的人聽不出來。
家有愛貓初成長 http://rnsk.hopto.org/blog/
這邊回復主題

機器的升頻,我將之理解為

數位檔->DAC->類比資料->ADC重新取樣->DAC

裁判,球員都是自己的人,這樣做你覺得有什麼意義嗎?

所以,升頻基本上是無用的
但是24/192數位檔,絕對是優於16/44.1的

當然我指的是現場的資料還原量
我管你耳朵聽不聽得出來還是聽到其他雜訊
這就是「科學」

570 wrote:
還是跟那位令人同情的華格納之徒一樣目中無人

滿狠的


回主題:
之前趁著24bits of christmas下載了24bits專輯,發現我把它轉成CD檔後,根本聽不出差別;轉成AAC 256 勉強可以聽出一些些差別

我用的耳機是IE80,如此可證明....我用Spotify就夠了XDD
推薦及介紹是好意,本人沒有義務去背書或是保證內容百分百無誤

六凡之靝 wrote:
這邊回復主題
機器的...(恕刪)


YES,學理科學上就是這樣。

不過小小回應前面有人提到高頻問題。

確實科學證實大部分的人聽不到20KHZ以上的聲音

隨著年紀高頻的聽感也會越來越差。

很久前DISCOVERY有撥出在國外,有店家撥放高頻聲音

來防止一些不良少年聚集
家有愛貓初成長 http://rnsk.hopto.org/blog/

570 wrote:
您一開始想的就跟25...(恕刪)


撇開這點不談,我並不是說國產好不好之類的
是以兩萬元的預算
501、301、DA300、UDA-1這幾台確實可以略過

501的雷算是蠻多用加家目共睹
不過老實說,該用戶的後端設備確實不夠好
花兩萬在DAC上有點浪費
當然另外有耳機的話那就無妨
不然還是先搞好後端比較好
六凡之靝 wrote:
拿有損MP3作為母...(恕刪)




Sorry ! lossy mp3 當例子,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OP 這主題粉有建設性,變成口水樓就可惜了

宅爸看大家的共識 & 原文作者 都指出高規母帶沒問題

轉為商品販售後
1)同廠一次發行兩種規格 192/96 > 44.1 OK

隱藏一個問題
是真的好在規格嗎 ? 若另一 B 廠以高階設備發行的 CD
則 A 廠 192/96 > B 廠 CD/44.1 ? 如下題


2)不同廠,市售標示高規 96/192 > CD 規 44.1 爭議較多

3)器材廠商研發的 DSP upsampling algorithm 是否有實效 ?
e.g Cambridge Magic-6 上市以來, 開箱文只有看過一次
畢節望族後裔

六凡之靝 wrote:
這邊回復主題機器的升...(恕刪)



"
從這裡看出你程度在哪
連MP3是有損黨都不知道嗎?幫不了你

把雞雞切掉裝上假屌
當然一樣性無能阿點點點 "



如果把上面四句話拿掉,人家也不會說你什麼啦

多加這四句能幫到什麼?
是家教不好還是我也老了,不太能接受現在年輕人的表達方式?
每次看到這種言論我只能提醒我自己要把小孩教好..唉



六凡之靝 wrote:
這邊回復主題機器的...(恕刪)



把一個比較低頻率取樣的 mp3 升頻到高頻率,然後重播比較來証明這種方式對音質沒有幫助。
宅爸這個實驗的結論,只是單純排除了升頻重播可以改善音質的想法。
這跟你說的 升頻基本上無用的說法是相符的。

至於你說的 24/192 絕對比 16/44.1 好。(宅爸的實驗不含這一段)。
原文中這一大串就是來說明並沒有比較好。
原文的說法是合理的,但也不是絕對完全正確的,如果有人的設備加人耳可以清析聽到 26k 以上的高頻,那原文就站不住腳了。
或是同一首歌,24bit取樣,降到 16bit,拿完全相同音質的重播器來重播,証明 24bit 比較好,那原文也一樣站不住腳,但這實驗應該是相當相當難。



把 CD audio 昇頻至 SACD 的規格對聲音再重播音質有絕對的提升!前開條件是類似 dCS 跟 Emmlab 這種 分砌式的 R2R 類比電路,FPGA 的演算方法插件。

上個世代的 P8i 演算法已經非常強悍了。下一個世代是直接支援高清檔案錄音規格的再重播,那性能並不是跟一般的軟解昇頻同一個量級的。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人耳是到20kHz沒錯,

但超過20k的高次諧波和20k以下會有互調失真的影響,

如果少掉了那些東西在一些心理聲學的研究上會有聽感上的影響。

事實上聲音這種東西從錄音開始就是失真了...

在專業標準的換能器,低失真的定義都是人定義的
(b&k標準麥克風下定義的失真? 那它自己真的完全無失真嗎?)

經過錄音師調整又是一層失真...

經過前級與擴大機後也會貢獻失真...

在這裡談論採樣頻率等規格是沒有意義的...

對絕大多數錄音師來說...

他們只Care錄出來的聽感上解析力, 動態, 深度, 分離度(主觀聽感)

高採樣對他們來說只是Mastering母帶後製可以降頻成多種popular的規格而已...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