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海神經 wrote:你不接midi, 或...(恕刪) 不論它是否有激起我的購買慾,它就是一張音效卡,事實上過去就有不少人專門使用它來聽音樂,不論是用類比輸出還是數位輸出給DAC。官方也沒有稱它為數位MIDI介面,而是Digital Audio System。P.S. 我不會買,因為我正在用RME。
看完各位前輩的文章, 其實還真是受益不少~小弟以前電腦上內建的 Midi port 都是拿來接搖桿的...不過依稀記得以前看人家接過, Midi 介面好像是接到 keyboard 上,然後整個設備中一定還有個音源產生器, 比如 MT-32...CM-32 之類的,當然簡單一點的就是一個 FM 音源產生器, 比如最古早的 ADLib...魔奇音效卡了?所以 .mid 檔裡面包含的是很簡單的資訊(應該如同股海大說的是音色/大小聲/長度),而實際上產生出聲音的就是由音效卡或音源器負責的吧?到後來, 有聲霸卡的出現後, 才真正算是可以自由產生音效,這邊的音效, 就等同於 .wav 檔裡面的資訊, 也就是每個取樣點聲音的...算是動態範圍吧?總之就是該點的聲音看用幾 bits 去取樣.而現在的 DAC 或是音效卡, 應該就都是這些"音效"的輸出了,不像早期是負責產生各種樂器聲音的合成器.不知小弟的理解正不正確~@@
李政新 wrote:看完各位前輩的文章,...(恕刪) 最早是 adlib 沒錯,只有fm 合成ic, 只能播mid 音樂檔。再來出了sound blaster 一代,加上了 gameport 跟 8位元錄/放音。gameport 可以買轉接線轉成midi port,但這個midi port 不支援mpu401,比較著名的軟体如cakewalk 不能用,還是需要買專業的mpu401卡。後來出來ess,吃掉大部分的 creative 的市場。fm 合成ic 不好聽,emu 最先做出來用wavetable 的音樂合成卡,音樂效果大幅度的改善,但這僅是mid檔專用。後來才慢慢大家把wavatable 合成器 跟 錄/放音做在一起。PC 慢慢效能越來越高,視窗版windows 出了GS MIDI driver,audio driver 後,wavetable 合成器跟音效卡的錄/放音功能就慢慢被吃到主機板的單純DAC了。如果主機板的DAC, 電路布局很講究,用料也好,那主機板的音效輸出,是不會輸給附加的音效卡的,就像mac mini的耳機輸出品質一樣,聲音算乾淨。但問題是mac mini 的類比音效輸出夠好了嗎?個人跟獨立式DAC比起來,還是獨立式較好,音域比較寬,低頻比較足,高頻細節也比較多,可能高頻頻響比較好的關係,我猜高頻諧波是比較聽得到的,所以感覺音場比較好。信不信就大家自已衡量吧,反正音樂就是主觀。
midi的基本電路界面, 其實是很簡單的.http://www.electronicsteacher.com/tutorial/midi-controller.php相比於當年貴森森功能簡單的MPU401, 現在的音效卡midi界面都變成附加的了.
請教一下各位,昨天有朋友告訴我說如果要插PCIE的音效卡主機板要挑一個PCIE X16給顯卡插,一個PCIE X8給音效卡插,但現在主機板只要X8插上去X16的顯示卡就會跟X8共用一個頻寬,以致顯卡以X8頻寬運作?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不是設計上的一個瑕疵嗎?另外音效卡一定要插在x8嗎?(ex:pci-300這種的)
沒記錯的話,第一張使用wavetable合成技術的音效卡是Gravis Ultrasound (1992),接下來才有 Creative 的AWE32 (1994)....專業合成器倒是應用的比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