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ssuu.com/danishsound/docs/loudspeaker_100_year_aniversary_hig/15根據上述連結的書籍記載,Dynaudio的正式開山之作品,型號是「Model 100」順便預告:下次來梳理一下 Genelec 的源起歷史,敬請期待
先來暖身一下那 Genelec 的開山之作,是什麼樣子的一款喇叭呢?其實不能說「一款」,應該有兩款一組是 “改機” 作品型號:Genelec Triamp S45YA;(參考附圖一~三)直接拿Yamaha ns 1000,加掛「三路電子分音器」及擴大機模組另外一組就是型號:Genelec S30 ;(參考附圖四、五)
雖然說人云亦云是不好的,但是「以升量石」還「師心自用」更加糟糕。術業有專攻並非一蹴可幾。以前看過發表文章在開頭要先強調自己是理工男,最近看到的是要先強調自己有看過什麼白皮書、教科書、名師著作。再看接下來的正文部分,有許許多多低級的錯誤顯而易見,真不知道哪裡像理工男、哪裡像有先做好功課或有備而來,更不知道這些人打哪來的自信心和優越感。
先把「某人」的意見擺一旁,下次再回應補充自己31樓所述,後來看到資料,其實 Dynaudio Model 100之前還有一個系列,即為「P-series」,如附圖說明P-series還是有1970年代,英、美喇叭常見的 “偏軸”設計(甚至Yamaha、Genelec 當時也按照如此規劃)就是高音(或獨立中音)單體不與低音單體軸心在中央直線上我自己畫了一張圖,“偏軸”設計,喇叭有將倒未倒的用意說穿了還是要減緩 “Lobe Tilting”效應參考 Dynaco A25、美式喇叭名廠現行型號JBL 4312G
回應33樓「某人」本來有很多話想說,但怕流於意氣之爭於是作罷我也可以鄭重聲明:千萬不要相信本人1、2、3樓所寫,因為都廢話!其實無所謂,「造物主」所創造的事物本身就有自己的邏輯當然,以下若說多餘抗辯也無不可請注意附圖中所述說 — —【 “真理” 是理論上永遠也不能獲得的】因此「理工男」又如何沒錯,改變了世界;但理工男改變後的世界,是全人類所想要的嗎?科學活動最主要是要發揚【理性思維】這才是重點吧!附一張教材投影片出自下方影片;主題是闡述科學哲學
音響規格很複雜。要出聲很簡單,但是要在音響上發出想要的效果不見得簡單。新手不管看懂看不懂,都要留一份心思,不需要花錢去買,任何的說詞,最終都是變現。要漸進式讓你相信並花錢買。新手不要想有人帶或有迅速入門。至於網路發文,各自爽就好。
高音單體不在音箱面板的中垂線上,目的之初是為了抵消箱體邊緣繞射的干擾,以得到更平滑的軸上軸外響應。波瓣(lobing)傾斜的分析,主要是觀察單體位差、分音頻率、濾波器設計、時間/相位補償(物理+電子)等綜合的結果。在主波瓣和旁波瓣之間的凹陷區,就是破壞性干涉(相位抵消)的部分,可以對照於離軸響應在分頻點的凹陷處。單體的聲學中心(發聲參考點)在靠近音圈的位置,所以畫一條線通過高音單體和低音單體錐盆的深處,這條線延展的平面稱「零延遲平面(ZDP)」。雖然單體之間發聲點的位差直接造成ZDP的傾斜,但是ZDP傾斜只是波瓣傾斜的原因之一,不能直接畫上等號。監聽喇叭橫擺不要想像成這樣更利於表現高音或保證音質等,放置在控制台/表橋上和放置在獨立的支架上甚至是上牆安裝,考量就不會一樣。橫擺就要更留意波瓣傾斜/分頻點響應凹陷的疑慮,需要更精心設置喇叭,可能有甜蜜點過於窄小的問題。學習很重要,要學對了不要學錯了更重要。分享是好事,分享對的不要分享錯的才是真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