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兄寫信來要的山靈M3.1手冊我放在雲端,需要的網兄請自行下載....手冊大家關心的支援格式有:wav,flac,mp3,aac,wma,支援24bit/192K(含)以下所有解析度.沒有支援APE是很可惜的一件事,不過看看其他音響廠商一樣沒支援,也就算了.....
小系統換了DAC-7上陣,一切擺放妥當後,這台機器雖至少一個月未曾通電,然甫一開聲,原本的舊愛立時就被比下去了,完全不必多言,等級的差距確實就橫在那裏,一絲妥協不得。24bit/96K版本的Chie Ayado / Good Life專輯中Old Folks的前奏中,鋼琴琴鍵敲出的泛音與訊息濃度,較之前好相當多,音場寬深,樂器人聲定位毫不猶疑地鋪陳出來,Chie Ayado厚實的嗓音未增減半分,但訊息密度與權威性增加非常多,因此構成了相當高密度的立體空間與真實感,帶點權威的優異中低頻包圍感,更是相當容易感覺到的優勢,這讓爵士樂中應有的"髒感覺"顯得十分過癮。果然數十年的Audio老廠還是夠辣的。可惜沒買到銀色版本,但二手交易純憑機緣,很多時候對外觀版本無可置喙之處,能買到就偷笑了。測試了手邊有的各種解析度wav,flac等檔案,都能正確鎖定解碼。
經過了近兩天48小時的盡情唱歌,應該已經完全進入狀況,終於在今晚,將DAC-7與山靈M3.1搬回家,進入臥室的小系統進行驗收考驗的第二步。臥室的喇叭是擁有雷爾斯號角與10吋中低音單體的俊金PM10特別版,加上威力登DD-10超低音,以及一對超高音的組合,理論上頻寬與表現會比Dynaudio Air那組更完整。一樣先拿出相同的 Chie Ayado / Good Life專輯作測試,再加上一張Linn Carol Kidd的Dream Sville稍做熱身。期間漫溢的中低頻讓我將DD-10超低音原本在65Hz的分頻點往下調到45,並將超低音的音量降低幾格,以求得空間的平衡性。吉他撥彈的牛筋感十分彈牙,Carol Kidd的嗓音迷人且厚實,喉腔的細節與韻味再現得十分優秀,鋼琴的厚重度與泛音非常完整,樂團鋪陳定位準確,無一絲猶疑處,人聲與樂器的主從與分布,在目前為止的聆賞經驗裡,要較CD播放機呈現的明確許多。在音粒大小,濃度,音場規模,音樂整體的擬真感等方面,DAC-7將有TFK加持的Cayin SCD-60T給比了下去,這當然是可以想見的結果。不免遺憾的是,德律風根特有的空氣感,高貴感,與那種真空管特有的微妙情緒,終究還是晶體機難以企及的妙處啊。這項特質在Audio Research的器材用管,由原本的E88CC走向6H30蘇聯軍用管後,再不能復見,確實相當可惜。
今夜,撚來一張Lara Fabian的現場專輯"En toute intimite ",空氣中的粒子與氛圍感十分真實,觀眾狂熱的掌聲不是一片片的,而是厚實立體有光影,此起彼落有著波浪般的感覺,不由讓我有點訝異,因為以前聽這張專輯時,雖然一樣好聽,並沒有相同的觸動,究竟甚麼改變了,是器材搭配差異,還是人的心境驛動?Lara Fabian帶點沙啞的甜美喉韻,大提琴氤氤的嗚咽,琴腔共鳴的動人,擦弦樂段歷歷在目,再清晰不過的的肌理質地,在目前的搭配中表露無疑。不僅只是高頻細節,中頻與低頻段的細節分析力也不遑多讓,彼此交錯構築了音場中的一切,如歌如訴,整個現場較喇叭高出許多,寬深則限於場地,不敢講有多麼寬闊深邃,但總之沒有集在中央的束縛,而是一顆顆細微音粒構成的球體包覆,不由讓我憶起用過的一些舊愛器材。SONIC FRONITERS SFD MK2是我很喜愛的一台DAC,所以一直在手邊留用了三年不忍售出,直到進了Audio Research的CD7後,才忍痛割愛給同好。SFD MK2的設計與用料,無論在當時甚或現在,都是十分大氣豪華的做法,在今天相同程度的器材,依我看要賣三四倍價廠商才肯生產。原廠附管已經不錯,但換了歐系NOS配對管後還可再上兩層樓。當時嘗試了不少組合,最終是以TFK與Mullard各一對定案,成就聲樂厚度與中高頻美聲的最佳協調。今天以數位檔案播放的山靈M3.1及ARC DAC-7的組合,取得價位與當時Cayin CDT-17A純作轉盤,數位輸出給 SFD MK2的做法,算盤撥來差距不大,整體程度上則是目前的組合好上一些。密度,權威與全頻段可聚焦的細節好得多,但SFD MK2勝在好管加持的微妙氛圍,與TFK引以為傲的無敵美聲。無論樂友擁有哪一套,應該都可以很享受窩地在家中,安心聆賞音樂。只是現在的系統可以支援高解析的音樂檔案,聆聽接近母帶的聲音,這一點就是以往的舊解碼器都達不到了。如果,只是如果,ARC再度製作帶ECC88系列的真空管DAC,我想對我而言魅力會很大。好管在手當然是原因之一,重點是真空管提供的微薰妙處,確實是晶體機從未達到的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