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1008 wrote:Lumen White 讓我知道什麼是空氣感活生感
聽自己能力所及的就可...(恕刪)
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410995
或是
http://parodielin.blogspot.com
一些快速結論:
- 台灣可以做出世界級的單體, 沒有理由做不出世界級的系統.
- 我自己製作的喇叭除了高音單體, 全是Made in Taiwan. 可以輕輕鬆鬆跟十~二十萬等級的喇叭較勁.
- 喇叭市場存在有很高的品牌迷信, 以及很多不正確的觀念, 有興趣透過以上連結, 看看我diy後的心得.
品味時尚 wrote:
上面這位大大說的實在是很中肯,如果擴大機ˋ喇叭都是像電腦這樣的大量生產,相信這各價格絕對會少十倍...(恕刪)
1.你如果把音響跟電腦一樣2、3年換一次,不嫌棄你的音響長相(和音質跟別人家一模一樣,因為機殼可能是臺灣可成壓出來,EC以後不會有鑄鐵機殼,sonus faber沒有原木包皮革,都是MDF木板,所以以後可能沒開箱文)而且每次都買新的,廠商可能願意大量自動化量產,價格可能會降下來,但不可能少於10倍!
2.如果你不介意音響電容只有3、5年壽命,不像現在20年老機依舊如新,廠商願意cost down
parodielin wrote:
- 台灣可以做出世界級的單體, 沒有理由做不出世界級的系統.
...(恕刪)
事實上真的還沒做出來,大家來討論理由吧!
parodielin wrote:
- 我自己製作的喇叭除了高音單體, 全是Made in Taiwan. 可以輕輕鬆鬆跟十~二十萬等級的喇叭較勁. 恕刪)
恭喜,DIY是一種樂趣,但要量產,還要經過更嚴格測試
parodielin wrote:
- 喇叭市場存在有很高的品牌迷信, 以及很多不正確的觀念, 有興趣透過以上連結, 看看我diy後的心得....(恕刪)
品牌--是不是迷信,volvo 就是比中華汽車耐撞、BMW後驅跑起來就是比4輪驅動快,更舒服
即使我不懂規格,我也知道要安全買volvo就對80%
有掛CAS標誌豬肉吃起來比較安心一點
有貼GMP順天中藥一定比夜市賣膏藥還安全
品牌是經營出來
就如同你在myav說的:音響是以聲論價,不是以原料成本論價
一聽到ML擴大機,第一印象就是控制力好,衝擊力夠,ELAC喇叭就是AV、二聲道兩相適宜
網兄你也是商學院,當然也知道品牌價值的道理
基本上,品牌價值
對廠商而言,是銷量的保證,國際上很多併購案不就是衝品牌而來
對消費者而言,是品質和服務的保證,講白一點,就是要花錢買
電腦有人喜歡自己組裝,有人喜歡買品牌、買保固,就比較貴一點
問題是
你口袋願意花多少錢?
能做出一個好的單元,並不代表能做出一個好的系統....
能做出一個好的獨立系統,也並不代表能夠產出一個穩定的商業系統
這個情形不只適用在音響界,也適用在各行各業...
台灣能把零組件做的物美價廉,多年前台灣也曾是音響業的代工重地...
但是現在真的拿的上檯面的產品又有多少...
我對網兄的決心跟能力感到佩服,但是對這句話並不認同...
- 如果擴大機ˋ喇叭都是像電腦這樣的大量生產,相信這各價格絕對會少十倍
這句話很早就有人說過了,可惜從來沒有發生過...未來我也認為不會發生....
至於台灣音響或國外音響的差別...我覺得"商品化"是個很大的差異...
不管裡子怎麼樣,
外國貨看起來就像是個"商品"...
而台灣貨就覺得很"粗"....
你很難看的出他的價值....
拿雅瑟來說,要不是老外設計師的加入,光靠阿水,雅瑟能不能走到今天這樣的局面還能難說
聲音部分不談,光商業化這條路,國內業者真的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
音響...賣的不止只有聲音阿
我的常常更新部落格:http://myrmidomphotomusic.blogspot.com/
常常我們會講品牌的價值或是產品的C/P值在哪, 但是確實這種東西很難適用於每個人, 很難適用於不同階段的每一個個人, 對現在的我來說, 多數產品的C/P值或是品牌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因為我不在乎, 但是20年前的我就會很在乎, 就好比20年前我會很在乎賓士車, 因為那對我有重大意義, 那是我以尊嚴所下的誓言, 所以我會拼命賺錢去買一輛300SEL, 但現在車對我來說只是一輛代步或是玩的工具, 所以我開5萬人民幣的QQ, 10萬的Fit, 25萬的Camry, 60萬的E240, 100萬的X5, 165萬的LX570,或是騎1000元的小折, 那麼品牌到底有沒有那個價值? 我覺得是絕對有的, 品牌的價值必須給予尊重, 因為就人來說, 感覺很重要, 知名品牌或是超貴品牌可以給多數人帶來享受的感覺, 信賴的感覺, 幸福的感覺, 尊榮的感覺(只有少數人不會有品牌感覺), 而這些品牌是身經百戰才殺出來的, 人家當然要賺錢取得回報, 當然要賣貴點. 我們常常說的某知名品牌是由某某工廠代工的, 所以買代工廠的產品可以以五分之一的價格買到只是牌子不同的一模一樣產品, 譬如高爾夫球桿, 譬如3C產品, 譬如音響, 這樣說和這樣做其實是不對的, 抹煞了品牌產品的艱辛經營過程, 抹煞了很多品牌為了追求那1%的精進所投入的前期設計和開發成本, 代工廠只是因為代工才逐步積累了那個品質的能力, 很多設計和品質控管等等能力還是從品牌廠那裡學來的, 如果這個代工工廠如他代工的品牌一樣經營, 一樣花那麼多的心力在創造品牌知名度和價值, 請問他的售價會不會比那個知名品牌低? 如果雅瑟音箱能做到MBL, Burmester, Gryphon, Goldmund, Wilson Audio, Kharma....等品牌知名度, 口碑和品質, 你說他會不會賣相當於現在雅瑟3倍甚至10倍以上的價格?
台灣有很好的人才, 很好的個別工廠, 但台灣99.99..%的工廠確實欠缺打造全球一流系統品牌的企圖心和能力, 這是一個全方位的大問題, 不是三言兩語理得清楚的.
跟一些所謂的hi end算是很平價了,尤其藍光的引爆絕對是要由台灣廠商這邊大量的生產還有晶片的下降才能讓大家更快享受便宜且膏音質的的聲效與畫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