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

請問各位串流撥放器換網路線或交換器音感有變嗎

SebastianT wrote:
但是他下的功夫 不如你直接買一台UPS裝上去
最省錢且最有效處理電源的方式還是一個設備掛一台線上式的UPS

我的switch hub電源路徑是 獨立電錶專線->PS Audio P10 -> Keces 線性電源, 就算比不上優質的線上式UPS, 應該也不會差太多.

有很多燒友跟我一樣, 都是已經有某些程度的加強電源處理. 這時候還想再進一步提升, 添購音響級的switch hub可能是最輕鬆無腦的升級方案了.
CompleteJerk wrote:
電源再生PS Audio...(恕刪)


但是價格跟性能有點落差

不要太差廠商的UPS線上式的因該都可以做到8 9成以上

建議一個設備就一台減少同迴路的干擾

就看那個落差是不是需要用差異那麼大的金額去填補了。
挖洗不良中年 wrote:
我的switch hub...(恕刪)


交換器這段是最無關緊要的因為是數位

只要變壓器不要廢到笑因該都不會去影響到到類比輸出廠商也不會沒事砸自己場 不要太差的交換器用料也不會差畢竟成本也不高。
交換器換什麼都不會去影響 毫無意義
這已經不是無腦的升級了
已經是白花錢買爽的

檢測DAC出來的訊號 對於訊號的展現才是實的
自我的聽感有時候是虛的 跟安慰劑一樣
就看你想要實質的改變 還是自我感覺上的改變
畢竟實質的改變才是真實的改變
自我覺得的改變是虛假的改變
我相信花了錢比較想要的是實質的改變
-
vicence wrote:
數位器材的雜訊會干擾類比系統是幾個質疑"音響級"'網路設備者的論點

笑話,這又不是甚麼深奧或獨特的論點,你只是紙上談兵,我30年前就有處理這類干擾問題的實務經驗了

當時公司的舊產品在部分雜訊極大的工廠環境會由通訊介面導入雜訊(含共地迴路雜訊、共模雜訊等)干擾內部類比線路,所以我在新產品設計時給通訊介面提供獨立隔離電源(不共地)並讓數位訊號經光耦合隔離再進入主線路,以避免後端的ADC、DAC、amplifier等類比線路受到數位介面外來干擾

因有經驗,所以我才會先問對方設備型號並探討其串流機內建網路介面是否有隔離設計? 因其串流綜擴Naim Uniti Atom網路介面已有隔離設計所以我才會質疑此案例干擾還會大到聽覺有感程度嗎?

拔掉網路線改用Atom內建Wifi比較音感變化是推測其RJ-45端口雜訊是否嚴重干擾類比線路的簡單方法

假設某神人說他加持過的水喝起來更甘甜口感更好,要如何簡單且快速的取得有說服力的事實? 你會先把加持前後的水送進實驗室分析有無差異? 你要檢測那幾項元素成分或指標? 要檢測多少項指標才能證明兩杯水一模一樣根本沒變? 10項? 100項? 若檢測出來某指標差一點點該算測量合理誤差範圍還是有變化? 就算檢測出來的數據一樣信徒們也不會動搖,他們會質疑可能是某些元素或指標你沒檢測到,且他們是用舌頭品水不是用儀器 ....

我不會那麼笨一開始就大費周章進實驗室分析水的差異,我會先請信徒們盲測,若他們未能通過盲測則當場就會承認是心理作用且心服口服,反之,萬一他們能通過多次複選盲測,則證明口感真有明顯差異,此時再來大費周章研究如何測量和分析口感差異原因也不遲

最後的人耳驗收分明測和盲測兩種,你若不懂盲測或反對盲測,那就用明測我沒意見,只是明測答案已知是 "差異很大",再測也是白測

主張先測量數據的就去測吧,請問你們會測那些數據和如何測來能證明交換器對音樂重播 "完全無影響"? 用ADC量化數位記錄某段音樂重播嗎? 要用24bit or 32bit? 96K or 192K? 需那些設備? 你有嗎? 若紀錄的重播音訊ADC數位資料差一點點該算測量合理誤差範圍還是交換器影響? 最後還不是要人耳驗收? 去吧,我很期待看到你們去對方家測得的數據和分析,加油!
(註: 每套音響系統的組成和環境不同,結果也可能不同,不能以一概全,是要測他們系統的音樂重播數據,若要人耳驗收(盲測)也是用他們的耳朵不是你的,每個人的耳朵和聽覺神經不同,我們聽不出差異不表示他們也一定聽不出,為排除心理因素影響所以要用盲測)
您跟PY8888,挖洗不良中年,給你們加5分
回答得很中肯!!!
給你們讚


u31101kimo wrote:
整串看下來我發現一個滿有趣的點,那就是聽得出音響級交換器(甚至是音響級網路線)的人,大多數自己的音響設備都滿講究的,而且都是實際試聽後,覺得有差異,因此上來分享自己的聽感。

而另一種人堅持音響級交換器(甚至是網路線)傳送的都是數位訊源,理論上不可能對音質產生影響。然後大多數這種人,都沒有試聽過,就可以直接根據數據、科學、理論來判定出,所謂的音響級交換器無用。一種是有試聽過,才下結論,另一種是光從理論上就判定一個產品的死刑,以「評測產品」的角度,哪一種論點比較有參考價值,其實淺顯易見。

至於在音響設計的範疇裡,可不可以光用測試數據就可以拿來當作評測音質的絕對表現?當然是不行,其他不用說,光是喇叭測出的頻率響應,找出十對同樣是20Hz-20kHz的喇叭,從入門到高價輪流試聽,音質音色會一樣嗎?當然不一樣。至於數位訊號是否可以對音質產生差異,當然可以,不然現在市面上一堆音響用USB數位線在賣給誰?聽不出差異誰要花錢買高價數位線?就是你最聰明,其他人都笨蛋?

至於為何音響級交換器為何會有用?很多人堅持傳送的數位訊號一定要符合協定,因此交換器數位訊號品質不應該影響音質,因為訊號從頭到腳都是完整的。這個論述某種程度上是成立的。因為如果交換器傳送的數位訊號封包資訊不完整,就不可能被末端的DAC解碼,也不可能發出聲音。但,音響級交換器真正的用途在於降低末端DAC的工作負擔。簡單來說,就是一般的網路訊號其實不夠乾淨(甚至可以說非常不衛生....),訊號從電信業者,一路經過一堆硬體最後才將訊號派送到家裡,中間的傳遞過程容易產生各種的雜訊干擾,這些訊號不被處理就直接硬生生把它插進DAC末端做解碼,雜訊當然會對音質產生影響,也就是串流音質聽起來容易生硬不耐聽的關鍵。

再來,網路串流的封包傳送是即時的,也就是它不可能等一首歌曲傳送完才進行解碼。既然是即時,就會有因為有時網路訊號不穩,而造成封包抵達延遲產生時間差,也就是時基誤差。而為了應付這個情況,通常DAC內建的時鐘線路針會對數位訊號作時基校正,但如果網路端的訊號產生較大的時間誤差,DAC這端的時鐘線路就會被迫長時間處在高工作狀態,進而產生振動雜訊劣化音質,對DAC音質產生影響。最後一點,就是音響級交換器的電源,還有內部選擇的元件都是音響級的標準,這些比起一般交換器還講究的用料,當然也會對音質產生差異。

所以說穿了,音響級交換器沒那麼複雜,它就是一個針對現在盛行的高階網路串流訊源所設計的產品。因為網路音樂串流的過程,比起單純的CD唱盤播放還複雜許多,若能提前先將訊號預先在交換器那端先處理乾淨,所後才將「更好的數位訊號品質」,交給末端DAC做解碼,這不是對DAC更友善的處理方式嗎?

至於有沒有實際用處?那就是直接聽最準,市面上萬把元出頭的有Nuprime可以選,更進階的有SoTM還有Melco,頂級的還有Ansuz。根據你的預算跟音響系統等級去選擇適合價位帶的交換器直接試聽。不用以自己偏頗立場去強力否定他人,這樣討論才有意義。
哈哈哈哈哈
證明您沒用適當搭配的器材來聆聽享受音樂
USB線是大大的影響音響系統的聲音的,您不知道嗎?您有試過嗎?

更換不同的USB線影響聲音很大,這已經是全世界的共識了,盲測明測都一樣
您要不自己找朋友的系統或是各地的音響店家或是9月圓山音響展
試了再來發表高論好嗎?

或是您可至全世界論壇爬文,看看大家實際使用不同的USB線是否會改變聲音
您爬文之後再來發表高論吧


塞巴斯蒂安 wrote:
USB聲音有差我也是笑笑
資料>>USB>>快取>>DAC 會有差? 只要資料傳完有聲音都是沒差的
不然大家平常USB傳資料傳假的喔 不就會計USB複製報表結果報上去金額都錯
所有聲音有差別都是DAC處理之後的事情
DAC一路到喇叭 到空間到溫度濕度角度 這些才是聲音變化的開始
DAC之前都只是單純的數位資料
PY8888 wrote:
笑話,這又不是甚麼深(恕刪)


盲測以前玩太多了
惡搞鬧笑話的事也更多
播放中無間斷切換器材或線材
能猜出差別還真少之又少
就算停下去換線明測
可是明明就不是那條在播放一堆人也能睜眼說瞎話

不用量測100種
用個喇叭,量測更換設備後的頻譜差別
30年前,Nelson Pass都這樣實驗量過喇叭線
還真的有差異,阻抗過低喇叭線在低頻時部分擴大機會震盪失真

別以為人耳聽覺那麼靈敏,跟舌頭鼻子不一樣
耳朵比儀器量測還強?
這應該不是工程師會說的話
應該要找簡單的量測方法去證明
而不是叫老闆相信你的耳朵
網路金耳只是拿來做廣告的
stevenkc888 wrote:
您跟PY8888,挖...(恕刪)

u31101kimo的錯誤資訊值得稱讚?
完全不懂電學 理工白癡一枚 上網搜尋與EMI雜訊有關的關鍵字 找到這個 連結
--------------------------------------------------------------------
節錄部分文字內容:
雜訊的定義

雜訊係指除了所需的信號以外而出現在電路內的任何電氣訊號[Motchenbacher and Fitchen, 1973], 此定義並不包含內部的失真訊號-一種非線性的附屬品。所有電子系統都或多或少有些雜訊, 但只有當雜訊影響到系統的正常執行時才會發生問題。

雜訊的來源可被歸類成三種不同的典型:

人為的雜訊源一數位電子、無線電傳輸、馬達、開關、繼電器等等。
天然的干擾一太陽黑子及閃電。
純質的雜訊源一從實際系統產生的相關隨機擾動,諸如熱雜訊和凸波雜訊。
我們應當瞭解,雜訊是不可能完全被去除的,但是經由適當的接地(grounding)、屏避(shielding)與濾波(filtering),則可將其干擾儘量降低。對於一個良好的電路設計,預防勝於發生問題後的電路修改。在電路板的佈局即開始做好雜訊防治的工作,是建構高可靠度低雜訊電子系統的首要工作。
--------------------------------------------------------------------------

所以資料傳輸還是沒有出錯
但就確實還是有雜訊存在 這樣理解是正確的嗎?

會去查主要還是昨天AB test了中規中矩的Probest USB線1.8公尺與星光8 USB線2.0公尺 搞了快一個晚上
(系統: 電腦 - USB地線雜訊隔離 - DAC - 耳擴 - 耳機HD660S, DAC耳擴與耳擴有上隔離變壓 )
測了5~6首曲目 每一首都聽30秒~1分鐘 聽兩次後換一條線 每一首會聽6~10次左右 也就是一首歌會換3-5次線
測試完之後覺得....實在不能說沒有差異 但是差異真的沒有很大
我主觀的感覺是 整體來說星光8的USB線聲音會比較凝聚 聽bass撥弦或簡單的鋼琴彈奏的時候感覺會相對比較明顯 整體音場與解析度會稍微好一點
但這實驗設計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因為操作者只有我自己明測
為了降低自己主觀的觀感誤差 所以才一首歌重複聽多次
沒有試很多首歌主要也是為了降低自己聽覺疲勞

為了找到與聽感相符合的想法 就找到上述這個網址
所以想請教各位大大們對數位線(網路線/USB線)的想法是如何 真的是聲音端只有到DAC端才會產生變化呢? 還是實際上會發生一些與理想model不一樣的情況?
就好像以前物理力學考試都會有繩子拉著物塊運動等類似的題目 繩子重量忽略不計
結果看一下資優班考試的內容變成 繩子的重量也要列入考慮...XD
扯遠了XD 若有因忙碌而直接end的大大們
會發這篇主要是想釐清 究竟數位線只負責傳輸0與1 是理想上就是這樣 還是這中間另有其他影響因素呢?
感謝大大們耐心看完...XD
  • 13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