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能說廢文
因為diyaudio論壇早就有人討論
被一堆網路工程師笑翻
有人建議該投資這個 Ethernet Network Analyzer 和 Packet Data Sniffer
IEEE 802.3標準
1. 聽音樂的人不需懂技術,他們無能力也無義務找儀器測數據向你證明數據變了,相反的,有無變化的舉證責任應在switch和網路線製造商或不相信有變化的人
2. 某些細微變化確實是生物可辨識但儀器無法辨識的(如儀器無法取代品酒師、緝毒犬)
因無法以 "電子理論" 和 "測試數據" 直接且有說服力的證明音感無變化,所以我一開始於第一次發言(113樓)就建議:
這類爭議(真有差vs心理因素)爭到最後往往不了了之,建議大家約一約來個盲測,依盲測結果當場再來個理論大辯論 .... 然後回到01公佈結論,這樣可能比較有建設性和貢獻 ...
心理因素對人的判斷影響之大真的超乎想像(這也是商機),而盲測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心理因素造成誤判的可能,但盲測若不確實也等於白測,有很多注意事項和技巧,包含交叉間隔越短越好(人腦記憶時間有限)。若測試員只做A、B test,被測者亂猜矇到的機會高達50%(類似是非題),所以建議要連續多做幾次才準,但不是死板的A、B、A、B ...反覆來回,而必須是亂數如A、A、B、A,然後要被測者指出4次中第幾次才是B(=選擇題),嚴謹一點應用複選題,4次中會出現幾次B不一定 .... 對於真正覺得A、B差異很大的人即使用複選題他一樣能輕鬆答對,反之,因心理作用才以為有差異的人(或商業考量吹牛的人)一經複選盲測就會原形畢露了 ....
如樓上有人建議請已買音響用交換器且覺得影響聲音巨大的人邀請不相信的人去他那裏一起盲測,參與者可帶自己的通用交換器、網路線和串流機去交叉比對以取得更多線索,測試變數含交換器、網路線、WiFi,依結果再回頭分析問題,如:
1. 盲測結果真的有明顯差異: 則懂電子的人自然會依現場線索進一步交叉比對分析是個案還是通病? 問題在於現場的電源、某設備的地迴路、某設備干擾異常大、某設備抗干擾能力異常差? 還是任何音響系統都會有差異(=通病),都該用音響交換器和網路線? 無論如何真相應能大白
2. 盲測結果沒人能分辨: 這證明原來覺得有差異的人是心理因素
第4次呼叫stevenkc888大大,您何時才願意分享Naim Uniti Atom用WiFi聽串流(拔掉Atom網路線)與另兩台交換器的聽感差異? 此線索有利於分析差異原因,算功德一件~
ulimie wrote:
所以....Tidal(恕刪)
您好:
可從第五頁翻到現在
我提供了台灣/對岸/歐美....等地論壇的用家聽感
在自家中最後一段的Swich及網路線更換,可改變聲音
以聽感上來看,是往好的方向來改善(好的定義每個人見解不同,更好聽減少數位毛躁感是一定的)
可以試看看 ^_^
----------------------以下是個人心得-------------------------------------
明明台灣店家很多都可去試聽去盲測
有一些人(不是指您)一堆滿嘴理論的人打嘴砲不相信,他們自己不去盲測看看
我再說一下,不相信的人請自己帶朋友去盲測試驗
我們好多用家(台灣/對岸/歐美....等地)再自家設備用了都說有效
不相信的朋友只會在這裡打嘴砲,說我們腦放,被廠商割韭菜
以下都很方便的~
1.去9月上旬圓山的音響大展
2.或是到台北劉民振的"聲優學"有展示切換試聽Sotm的Switch
3.其他有賣Melco或Sotm的店家要求試聽盲測
前面發一堆文打嘴砲的朋友,去自己盲測後再說吧,理論不代表聽感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