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數位傳輸線的差異及選擇?

小凡的凡凡 wrote:Hosa Technology


是這個? 雖然我朋友借的給的線看起來都比這厲害不少, 不過線不可貌相, 更不可以價定聲...已下訂一條...明後天到貨後試試
老兄厲害, 快人快手, 圖片所示這就是一款基本型正規原廠線( 非基材DIY )
其實數位線材真正該重視的是傳輸速率GHZ, 只是少有人提及, 廠商也就省事...
此外線材除了與價格' 外貌' 音質表現外...還有一個尺寸規格是否有專屬或通用, 需要關注
由於你曾提到是用於McIntosh綜擴, 該機型是否已換成專用數位MCT端子? D/A 是固定型或模組型? 小弟對該牌新舊型號不熟, 所以請先使用一般通用端子, 待銅線' 銀線' 清晰' 傳輸速率...等等迷思破除及聽感穩定後, 再更換搭配更合適的高檔本家線材不遲...
Aburastar
Aburastar 樓主

我的McIntosh綜擴內建的DAC是舊款沒帶MCT input... 只有標準光纖, RCA coax, 跟USB.

2024-10-26 14:03
小凡的凡凡 wrote:老兄厲害, 快人快手...(恕刪)


Amazon的線收到了,update一下試聽結果:

1. 播放曲目,系統設定,聆聽位置…都維持不變 - 唯一變動的只有數位傳輸線(朋友的cybershaft純銀 vs Amazon買的這條)

2. 播放曲目:”Take Five”(樂器演奏)及 “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 (人聲)

3. 比較心得(這只是我個人的聽感,甚至可能也無意中摻雜了心理作用 - 純粹分享給大家):

a) 聽Take Five時, 我覺得差異還蠻明顯的 - 首先, 我是沒感覺在低頻響應或高頻延伸有什麼特別不同,不過純銀的這條聽起來各樂器的聲音感覺清楚不少,樂器的位置好像也比較清楚,所以整體的感覺就是比較鮮明,比較有立體感。

b) 聽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時,純銀的這條聽起來,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歌者的位置好像更突出,有時好像隱約可以感覺到歌者尾音的非常細微的共鳴…總體感覺好像離歌者的距離更近一點…

c) 綜合聽感-我各人比較喜歡純銀這條帶來的解析度,人聲更靠近,更突出…不過我想一定有前輩覺得高解析,音相太突出,不耐聽,可能聽1-2小時就累斃了…

基於目前試聽比較的結果,小弟我應該會往純銀線的方向走,開始來找條純銀RCA-RCA 75歐姆的數位線。真要找不到,就訂一條跟我朋友一模一樣的吧⋯⋯
Pachilla

全新的線材聲音會改變 (run-in),建議先使用 30-50 小時再比較

2024-10-29 10:21
Aburastar
Aburastar 樓主

對, 我忘了這也是可能影響聽感的變數... 新的線材也許須要burned in才能達到它的最佳工作狀態. 這條10元美金的線, 我可以將它放在廚房的系統, 待幾個月後再來看看有無不同

2024-10-29 12:09
人在美國就是唯一推 blue jeans cable,更貴的都是神纜教專用的。
Aburastar
Aburastar 樓主

謝謝推薦! 來找看看!

2024-10-29 14:43
Aburastar wrote:
真要找不到,就訂一條跟我朋友一模一樣的吧⋯⋯


Cybershaft 75ohm Pure Silver BNC cable(0.28mm x 5 和 0.30mm x 1)
$7,136.64

HOSA S/PDIF Coax Cable( 單蕊同軸22AWG纜線)
$10.95(台灣10%價格)

光看售價…,個人認為,線材倒不必那麼價高,但也不能太低,最重要是不要轉接來轉接去,花錢得到反效果;又如果要拿來比較,應該“級數”要拉近一點(同體育競賽道理)。
如果有七千鎂預算,個人會把擴大機整理一下(一體機+綜擴看起來或使用上不會覺得讓人很煩躁嗎?),相信效益和聲音表現絕對更好。
lingo1388 wrote:Cybershaft...(恕刪)


我朋友的Cybershaft純銀BNC應該沒那麼嚇人的貴啦! 敢花7千美金買一條cable, 絕對會被老婆唸到爆掉啦 話說如果我現在有7千美金批准可以玩, 我應該只會去升級我的黑膠唱盤啦!

目前這McIntosh綜擴雖然不是啥厲害東東, 搭著普普的喇叭, 卻剛剛好符合小弟普普的木耳! 一但來個“有感”升級pre-amp+amp, 喇叭得升級, 訊源也得升級, 電源線, 訊號線都得跟著升級一遍...然後要調擺位, 要重新塞diffuser, bass trap調音, 最後傢俱搞不好也得換一下, 不然style很可能不搭.......光用想的都夠嚇人啦

至於PK美金10元的線...撇開價差會有勝之不武之疑, 主要是有大大推薦, 然後才10元, 又有Amazon快遞, 姑且一試, “萬一”小弟的木耳聽不出跟那條純銀的差別, 那我就不用浪費力氣繼續尋尋覓覓找線, 可以倒杯酒, 開始享受音樂啦.

當然大大的建言有關線不要轉接很重要, 小弟有筆記下來. 購買時一定會特別注意! 謝謝!

朋友借我的是這條美金$281未含運費, $300美金應該就可以搞定啦... (請看下方圖片)

lingo1388

看起來是同一處「7137.96」是官網標示的價格,器材重複串接容易有問題(要特別注意輸出/入值),視覺和操作不覺得煩躁嗎?兩部總價好好找一部真的不好嗎?

2024-10-29 15:27
lingo1388 大大留言 (字數>>100...就在這邊回覆)

有關於"兩部vs一部好一點的"...我猜你是指我爲什麼用兩台McIntosh (MAC6700 + MA5200) 分開來推低 / 中高音而不乾脆專注選一台好一點嗎? 原音主要是因爲我一開始買了MA5200搭了Dynaudio Audience 60, 聽的也ok...聽了一陣子後, 有人釋出MAC6700, 機況跟價錢都很棒, 然後一下子又剛好音緣際會入手了Sonus Faber... 所已就全收下玩玩.

喇叭選定Sonus Faber - “個人覺得”比Dynaudio Audience 60 好聽, 也比較漂亮!Dynaudio 暫時退居廚房系統. 接下來經過好幾個月交叉比對試聽 - 單一MAC6700推, 或單一MA5200推, single wire+jumper, bi-wire, MAC6700+MAC5200 bi-amp 分別推低 / 中高頻或中高 / 低頻, 不同電源線, 不同喇叭線... 最後我自己覺得用MAC6700 (with autoformer) 推低頻, 用MA5200 (without autoformer) 推中高頻效果最合我的口味.

我那正港發燒朋友覺得這樣不同的兩台amp(200w vs 100w; autoformer vs direct coupled) 非常不適合bi-amp!! 我這樣玩簡直是胡搞啊! 我完全相信他說的有道理... 如果我有一台MC452 power amp搭C54 Pre-amp, 我才不要那麼麻煩接一堆咧 不過如果換上了MC452+C54, 喇叭應該也升級...然後又一連串的東西得跟著升級啊....
lingo1388

最後一段也是個人看法。如果喜歡喇叭聲音走向,那麼好的擴大機對聲音表現會有正面幫助,所以,換擴大機(尤其同廠)不一定要換喇叭,即便有等級問題。

2024-10-30 10:38
Aburastar
Aburastar 樓主

原則上是這樣沒錯啦. 不過我覺得到時候內心一定會有疑問這升一大級的amp (450w vs 200w), 目前的喇叭真的能夠讓MC450+C54發揮全部的實力? 我猜最後應該會失心瘋的大換一輪...

2024-10-30 12:34
跟諸位大大更新一下 -- 基於之前換了Neotech的NES-3001喇叭線真的有驚豔到, 剛好Neotech也提供純銀UPOCC的75歐姆數位傳輸線(NEVD-1001)...於是趁月初回台探親時買了條Neotech的NEVD-1001 (1m / RCA-RCA)賭一把試試!

回美後這一兩天聽下來, 感覺跟朋友的日製cybershaft純銀線比起來, 絲毫不遜色啊 甚至在某些音樂, Neotech的NEVD-1001 好像把細節跟imaging表現的更立體... 雖然這些差異並不像之前Cybershaft跟其他線比較時那麼明顯及可重複驗證, 這或許已參雜之前Neotech喇叭線及他們家的UPOCC給我的好印像的內心偏見...

結論是 - 我可以很確定Neotech這條NEVD-1001在小弟的系統上至少跟朋友的Cybershaft一樣好!而且不排除有可能更好一點 接下來要好好聽音樂啦!

所以從標題數位線討論延伸到訊號和喇叭線了...
1. 不管用哪一種純銀線, 清晰度, 高貴感, 透明度, 聚焦, 音場...呈現都要比銅線好。 2. 單芯線的聚焦比多芯線好。 3. 較細的線高頻好低頻差。 4. 純度愈高的純銀線聲音愈不會偏亮, 而且質感更好。引用自 - 台灣張文俠 – 有個網站叫音響駭客...
張文俠何許人? 後生晚輩不識, 但在音響相關討論議題中對純銀線的優點, 斬釘截鐵推崇的算是第一人, 觀念也常被最多人引用, 請參考http://bbs.hifidiy.net/thread-1236271-1-1.html
最近因為與網友討論功放的阻尼係數, 它關係到訊號結束後, 對揚聲器音盆運動及尾音延續的影響。也就是後級擴大機阻抗係數與喇叭分音器與單體若阻抗搭配合宜時, 能讓整個系統的音色的表現更容易受到聽者喜愛
但音色聽感因人而異, 早期功放設計的阻尼係數是固定值, 手冊僅能表示最大值或範圍值, 面對不同阻抗喇叭使用者無法手動調整, 連帶影到擴大機的選擇和喜愛...
但就算擴大機和喇叭標示了阻抗' 功率' 瓦數' 峯值' 靈敏度...數值上可以搭配, 但就有一些金耳朵聽了仍有意見, ( 也有業者把原因歸類於'不可說'的秘密 ), 其中因素之一就是忽視了喇叭與功放之間還有一條線 – 喇叭線的阻抗值沒計算在內, 因此低阻抗' 能高速傳遞聲音的純銀或鍍銀的高價喇叭線材自然應運而生...
PS : 擴大機業者當然不能光看線材商得利獨享, 因此將阻尼因數能交由玩家手動調整的擴大機也就相繼出現, 例如早期德國OCTAVE V 110 SE阻尼可調技術, 而Burmester 159的阻尼則可調23段, Behringer NX3000D是利用DSP調整更全面, 日本的Accuphase 的多款後級則是在輸出端設置了感測器, 可感測喇叭訊號和地的負回授, 降低輸出阻抗, 避免諧波和互調失真。台灣的谷津 Q-i也可調阻尼因數, 但係針對耳擴, 應該不及於被動音箱...
所以線材的選擇還是要三思, 過與不及? 多聽多感受才能選到最佳...扯多了...
小凡的凡凡 wrote:
所以從標題數位線討論...(恕刪)


大大可能誤會了...這條Neotech NEVD-1001 是RCA接頭的75歐姆"數位傳輸線". 小弟在這篇分享的所有聽感比較都只更換介於數位播放器跟綜擴之間連結的數位傳輸線! 所有系統設定, 擺位, 及其他線材(電源線/喇叭線)在聽感比較時都是維持不變的.

之前挑電源線, 喇叭線時, 我也是秉持一貫原則, 一次只比對一種變數(其他維持不變), 最後自己覺得哪條好聽就留那條! 畢竟最後真的坐下來聽音樂的是自己...忠於自己的耳朵才對得起每張出走的小朋友啊
ericsss0203

非常聰明的策略,變數越少越好,才能聽出真正的差異

2025-01-05 18:56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