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切換(轉接)的額外成本不一定是反映在所謂的音質上,可能更單純是變成因為要轉換中介而為之
入門環擴不具備PRE OUT,平價主動喇叭不具備HDMI,這都是因取向差異及成本考量導致的結果
現代主動式喇叭的數位化程度都相當高,無需外接DA即可獨立自行解碼
即使外接了DAC,也逃不過內建AD/DAC的再次介入(如EDIFIER得主動式便是),導致外接DAC的效益變相降低及重複投資
同樣的如果不做環繞擴充只是單純為了銜接重低音跟主動叭,那具備PRE OUT功能的環擴追加會變成重覆投資
(AMP沒用到)
如果是個人會簡化成幾種考量方案
1.為了未來擴充跟升級變化性,以環擴為中心的純被動系統,初始建構就找兩顆入門被動,之後重低音跟其他再說
2.純主動式兩聲道
這邊可以算入SUB外接能力做加分項
及考慮具備HDMI的影視雜食型產品(如Klipsch The Fives )
或是參考Volf兄的配法也是比較保險的選擇
但此選項就不考慮升級性,有需要升級就是出脫再買新的高一階便是
順提,R27XX的調性是強調氣勢,解析一般,音場偏扁平,受限於本身體質天限,就算外接2~3萬的DAC都不會產生質變,改善並不成比例
之所以會知道是因為個人早期的小落地被動跟主動書架及耳機這些是以DAC一體機為中心做控制整合,
書架那邊一開始就是R2700,DAC中途升級過(出U2S二手,改換上HD-DAC1),提升幅度很小,改善有限,後來升級有感還是把R2700出二手換好一點的叭才有覺得是真的聲音提升上去
eclair_lave wrote:
UB外接能力做加分項
及考慮具備HDMI的影視雜食型產品(如Klipsch The Fives )
或是參考Volf兄的配法
我這裡先買回喇叭用電視的光纖連接試試,如果感覺音質有缺少感覺
改善比較簡單的就是買HDMI分離器
好奇的想問一下,效果和輸出入都是一樣的,價錢有些卻差很多
有看到這一台,不知推不推薦
大通 HA2-320eS HDMI 2.1 eARC 多訊源 影音分離器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