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cence wrote:
過去沒機會玩D類兩聲...(恕刪)
我還不知道耳擴竟然有D類,耳擴的瓦數很小有需要用到D類?
D類就是帳面功率數據大,但音質好壞推得好不好跟功率不一定正相關
交流過的網友都對D類AMP敬謝不敏,還是JEFF ROLAND的D類
我用過JR的AB類後級,聲音純度質感是頂尖級數,D類的JR聽起來
完全沒有他家的招牌音色,偏薄偏亮,後來還是又改回AB類
MBL入門級AMP也是D類,MBL開發出他們自己的交換式放大線路,
但他們不說自己是D類放大,而稱之為LASA(Linear Analog Switching Amplifier)
我自己用MBL喇叭,但是配AYRE前後級,因為MBL的舊款AMP染色比較重
若D類那麼好,為何只在入門級AMP用,還換個名子,其實就是成本低而已
中低價器材為了大功率用D類,若聲音調的OK我覺得也沒什麼不好
但MBL這種定價83萬的後級也用D類,我是絕不會買單的
MBL這後級還用了LASA 2.0線路,它還標榜一項稱為「軟性切削」(Soft Clipping)
的技術,讓N21在大功率、大音壓的劇烈工作下,即將面臨切削失真之時會以溫和的
方式進入切削模式
這技術30年前一台3-4千的NAD 3020i綜擴就有了,現在MBL還拿來說嘴
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一台80萬的後級還怕削切失真,是要多省成本
NAD是因為功率小所以才設計這功能,所以現在AMP技術到底進步在哪?
我也有LUXMAN P1U耳擴推TH900,至於推耳機跟推喇叭,A類AB類D類
的差異我就沒有經驗可分享了,不過這些旗艦跟次旗艦高價耳罩耳機
聲音密度能量感本來就很好了,耳擴能否把耳機極限榨出來跟音色特質的互補
比聲音厚度影響更大吧,我自己玩耳擴的經驗,瓦數大的耳擴聲音純淨細緻度
還是有差(跟喇叭AMP一樣),但有些耳機很難推沒有大功率動態又出不來
所以還是要看搭配。
D類以開關的方式運作, 好處是效率高, 輕微的待機損耗, 對於行動裝置及大功率場合, 會是較適合的設計, 但缺點如上述
線性A.AB類, 效率50~80%, 為了消除交叉失真, 必須提高偏壓, 而形成靜態消耗, 所產生的熱, 是其缺點, 除此之外, 對於訊號的處理簡單直接, 所以不會被淘汰, 更何況沒有數位喇叭單體這種東西
以上是簡單的說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