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同價位的前提下,現在的音響比以前進步多少?

找一套聲音能接受,負擔得起的就好了,討論以前現在的差異有意義嗎?
brandonhu

的確是這樣,就像車一樣

2023-01-04 20:37
喇叭、AMP其實很早技術就成熟了,也變不出啥新技術
D類AMP的聲音對於我們這些玩音響很多年的根本看不上
就是COSTDOWN的放大線路,聲音薄是致命傷
聲音的厚度跟純度對於新入門的新手也不容易體會出來
細節夠多(亮)、低頻夠大港(多)就覺得比較好(我初哥時也是這樣)

很多電容用料因為環保規定停產或改款,零件壽命短就算了,音色還真的比較差

唯一沒啥漲價的反而是軟體,收了很多50年前1970-80的日本黑膠
定價都在2500-2800日幣左右,那時日幣0.35-0.4匯率一張要1000台幣上下
50年前的陽春麵一碗才5元
CS_TANG

五十年前,我念國二三,九年國教實施第六七年吧?陽春麵小碗2元大碗3元,那時真空管收音機還被管制,市場的紅目鰱五元三條,白帶魚一條秤起來3元上下,那時家裡有音響的,大部分受過日本的高等教育的富裕家庭.

2022-12-17 8:30
steffen wrote:
喇叭、AMP其實很早...(恕刪)


過去沒機會玩D類兩聲道擴大機,看不上眼也是原因之一
近年玩耳機,因緣際會下用了D類(HDVA600)跟Luxman 750u(應該算A類吧)
才發現D類聲音並不薄喔,低頻也頗兇與下沉(配Z1R)
整體不輸750u
差別反而是高音的延伸與細膩度,HDVA稍呆板點
750u高頻延伸好且華麗
但這可能只是器材等級與調音上的差距
所以很難一概而論D類就不好
有時候看搭配

HD800S配HDVA600還可以,原廠搭配
配750u則耳朵有點痛..

Z1R配600則稍悶了點750u弦樂人聲很棒
但低頻與下沉卻不如600,尤其拿來打CSGO更明顯...
vicence wrote:
過去沒機會玩D類兩聲...(恕刪)


我還不知道耳擴竟然有D類,耳擴的瓦數很小有需要用到D類?
D類就是帳面功率數據大,但音質好壞推得好不好跟功率不一定正相關
交流過的網友都對D類AMP敬謝不敏,還是JEFF ROLAND的D類
我用過JR的AB類後級,聲音純度質感是頂尖級數,D類的JR聽起來
完全沒有他家的招牌音色,偏薄偏亮,後來還是又改回AB類

MBL入門級AMP也是D類,MBL開發出他們自己的交換式放大線路,
但他們不說自己是D類放大,而稱之為LASA(Linear Analog Switching Amplifier)

我自己用MBL喇叭,但是配AYRE前後級,因為MBL的舊款AMP染色比較重
若D類那麼好,為何只在入門級AMP用,還換個名子,其實就是成本低而已

中低價器材為了大功率用D類,若聲音調的OK我覺得也沒什麼不好
但MBL這種定價83萬的後級也用D類,我是絕不會買單的

MBL這後級還用了LASA 2.0線路,它還標榜一項稱為「軟性切削」(Soft Clipping)
的技術,讓N21在大功率、大音壓的劇烈工作下,即將面臨切削失真之時會以溫和的
方式進入切削模式

這技術30年前一台3-4千的NAD 3020i綜擴就有了,現在MBL還拿來說嘴
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一台80萬的後級還怕削切失真,是要多省成本
NAD是因為功率小所以才設計這功能,所以現在AMP技術到底進步在哪?

我也有LUXMAN P1U耳擴推TH900,至於推耳機跟推喇叭,A類AB類D類
的差異我就沒有經驗可分享了,不過這些旗艦跟次旗艦高價耳罩耳機
聲音密度能量感本來就很好了,耳擴能否把耳機極限榨出來跟音色特質的互補
比聲音厚度影響更大吧,我自己玩耳擴的經驗,瓦數大的耳擴聲音純淨細緻度
還是有差(跟喇叭AMP一樣),但有些耳機很難推沒有大功率動態又出不來
所以還是要看搭配。
tsan12168

80幾萬的話,如果要維修收8萬多就會合理啊,廠商這樣想的

2022-12-17 17:45
現在買對設備調好它,一比你可能直接想把舊的賣掉!(賣不掉你也不會想用它....哈哈....)
tsan12168

問題是訂價要加個零,也不一定好聽

2022-12-17 17:48
音響可說進步很多也可說毫無進步

喇叭耳機近一二十年科學家工程師已經找到了好聲的相關理論&設計
擴大機&dac等電子部分的性能也從人耳勉可辨強發展到遠遠超過人耳極限
訊源從類比到數位,各大錄音室一夕之間丟掉盤帶擁抱數位,以及各種其他族繁不及備載的技術etc、、進步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因為大部分發燒友都不會/不願/排斥吸收上面所說的相關知識,寧願相信毫無根據的玄學,無良廠商也樂的混水摸魚,所以可說毫無進步

總結,音響進步了,但是很多人抱著固有觀念不放,所以他們的音響系統所發出的聲音一點進步也沒有
steffen wrote:
我還不知道耳擴竟然有D...(恕刪)


其實對D類這塊技術並不熟
但以我認知
D類技術門檻比較高,說是COSTDOWN可能不太合適
說實在A類AB類D類在零件上能成本差距多少,與賣價相比之下
D類失真不一定高於AB類啊
況且現在D類放大理應比以前進步
至於音色上都是調音手法
D類在低頻推動上確實比較有力,沒微調好下中高頻會若為暗些
這很正常
至於尖薄,我是不覺得啦,可能哪邊出問題
也因你的聽感跟我的認知剛好相反,所以才提出討論
類似的論點很常見,靠一張嘴很容易。

看不上眼是因為自己的標準特別高、要求特別高,還是因為個人的偏見、不良好的經驗?建議先照鏡子弄清楚。

當別人可以用你看不上眼的”D類擴大機”玩出比你好的聲音,那問題就是出在人身上或腦袋裡,不是工具的問題。(借題發揮,對事不對人,引號裡可以換上其他的音響工具)
D類以PWM架構來輸出, 以Duty做控制, 效率高於95%以上, 但半橋的架構, 先天上就有切換及死區損失的問題, 當音頻頻率越高, 這種問題就越凸顯, 所以D類的高頻顯得不自然, 既使提高取樣率, 也只是減少了細節遺失問題, 並無法像純類比,對於高頻微弱信號可以輕易的輸出, 所以不用想的太理想

D類以開關的方式運作, 好處是效率高, 輕微的待機損耗, 對於行動裝置及大功率場合, 會是較適合的設計, 但缺點如上述

線性A.AB類, 效率50~80%, 為了消除交叉失真, 必須提高偏壓, 而形成靜態消耗, 所產生的熱, 是其缺點, 除此之外, 對於訊號的處理簡單直接, 所以不會被淘汰, 更何況沒有數位喇叭單體這種東西

以上是簡單的說明
JohnTitor

做得好的d類還是有的,Hypex 或 Purifi 1ET400A之流的已經幹掉一堆a類ab類了

2022-12-18 13:27
yagami7215

你說的問題在類比放大電路上,使用二極體做整流的系統上,一樣會因為二極體的順向偏壓造成電源波動,這在沒有穩壓電路的後級上從來沒解決過(加大濾波電容、LCLC濾波...)。

2022-12-28 11:19
jawel wrote:
D類以PWM架構來輸...(恕刪)


言簡意賅

不過大家也不用太排斥D類PWM,因為實聽並沒有什麼問題。

之前CD流行的1 bit,後來的DSD早都是PWM了。什麼ΔΣ調變也是PWM技術。

多年前參加一個業內的conference,隔壁conference room TI大廠來介紹一顆內嵌控制器,說到裡面的音效元件,只簡單說D類就是大家常用到的buck電壓PWM IC,只是把參考電位從ground改成音樂訊號。一句話就講完了。

沒用D類,甚至沒用晶體機,都聽真空管。不過倒沒有什麼排斥、什麼不聽或流行跟風,碰得上好聽想買,又買得下去就好。


yagami7215

同意,我的耳擴用管整流+管放大。家裡A類AB類D類都有,都聽得很開心。

2022-12-28 11:21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