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_____
很久以前剛開始聽歌劇時也還算喜歡你列出的這幾部,但一直都沒很愛。近幾年最喜歡的是這幾個:
史特勞斯:莎樂美

史特勞斯:沒有影子的女人

巴爾托克:藍鬍子的城堡

亞當斯:尼克森在中國

葛拉斯:阿克納頓

哥普拉 wrote:
請問各位前輩,古典音樂常會有半世紀以前的錄音,就像樓主喜愛的唱片,有些甚至是我們還沒出生就錄製了,是不是1950到70,或是什麼時間點,錄音的科技才算是進展到成熟呢?
你就直說歷史錄音太多難以下嚥就好了XD
立體聲錄音約1955開始
1970算是頂
錄音發燒的歌劇大部分就1970左右
像是Decca 帕華洛帝的杜蘭朵 1973
Decca 卡拉揚的蝴蝶夫人 1975
等等
黑膠了話其實早期立體聲錄音也都不錯
然後歌劇黑膠片況大多 超級好
因為聆聽次數通常不高XD
所以甚麼炒豆聲還是雜音 往往不是問題
1980以後的歌劇錄音
好片比較少
主因是 歌劇錄音成本太高了
不只是錄一齣賠一齣
賠到公司快倒都有
蕭提那塊沒有影子的女人
我記得就讓Decca賠到快倒掉
所以一般歌劇黃金陣容的錄音集中在1950-1970
那時候比較熱血
1980後礙於成本 歌劇錄音已經比較少那麼黃金陣容了
而且出版的錄音也變少很多
tosca0222 wrote:
莫札特的歌劇因為歌和歌之間還有宣敘調
所以沒有中斷問題
但如果聽普契尼或華格納
就免不了一幕中間音樂會卡斷
你講得非常正確. 加分先!
比較古典的歌劇, 都是一條宣敘調與一條詠嘆調, 每唱完一條樂手就有機會接受鼓掌, 然後剛好時間接近30分鐘時就是可以讓你可以唱片換面的時候. 但是浪漫時期的歌劇很多都是連續不間斷的, 而唱片每三十分鐘強迫中斷換面其實是破壞原作精神.
唱片三十分鐘要換面也破壞了許多交響曲. 比如說古典樂派的奏鳴曲式第一樂章還有第四樂章大部分呈示部都是需要反覆演奏一次的. 但以往因為三十分鐘的限度容納不下, 有許多演奏都省略掉呈示部需要反覆的部分. 有一些樂章比較長的(如馬勒或布魯克納)甚至會在樂章當中被切掉,換到下一面. 直到我後來開始聽CD或是數位檔之後,才了解到了黑膠對於樂曲切割或省略反覆破壞的程度! 這是黑膠欣賞古典音樂的一個大缺點!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