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7坪的客廳就用這對喇叭了....
更何況是你的25坪....我看我這對喇叭的SIZE是你下一步的選擇了...
用小喇叭要推大空間真的是有點難度........
使用多超低音喇叭不能稱做療法,改叫做拳法好了。這套拳法叫做「還我漂亮拳」,還給音響迷「美美的測量圖、美美的聲音和美美的房間」。你可以不必把喇叭和沙發擺在「好聲但礙腳又礙眼」的位置,你可不必使用「大量、大體積、不怎麼好看」的低頻陷阱來擺平modal region的問題,這就是需求,是創造或發明之母。
文章連結:History of Multi-Sub & Sound Field Management (SFM) for Small Room Acoustics@Audioholics。這篇可看到我前面說的"SFM"以及"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good sound」「wife-acceptance-factor」「visual aesthetics」這三者都是需求,為了兼顧每一項需求,於是有了多超低音喇叭這樣的解決方案。
往下拉看problem one,這是一個「L形的房間」,比較了使用一個和兩個超低音喇叭的差異。再往下拉看problem two,這個例子說明EQ是可用和確實有用的,你可以不必把沙發擺在「聽起來好但看起來愚蠢」的位置。(這篇是第一部分,後續的部分另作補充)
接下來是第二和第三部分。
文章連結:Applying the Scientific Method to Audio@Audioholics。這篇提到聘請Todd Welti,借重他的專業進一步探索多超低音喇叭的應用,很快就有了第一個解決方案。
這個方案適用於單純矩形的房間、座位區在房間中間、超低音喇叭都是一樣的並且用相同的訊號驅動,就是常見的將2個到4個超低音喇叭置於牆角或牆中間對立擺放。2個超低音喇叭就能發揮明顯的效用,使用4個會更好。文章後半說明可利用瀑布圖來觀察房間共振(駐波、振鈴現象)、匹配良好的EQ參數能帶來更好的結果。
文章連結:The Birth of Sound Field Management@Audioholics。這篇開頭就提到了重點:單純矩形的音響空間並非隨處可見,多超低音喇叭這個方案需要更大的靈活性(在各種不同類型的房間內都能有好的成效)。
靈活性是一個優點,但也跟隨著另一個缺點:事情變得複雜許多。(1)要做測量,測量每一個超低音喇叭到每一個座位的振幅和相位響應 (2)給每一個超低音喇叭不同的訊號處理,如amplitude、delay和PEQ,重要的目標是減少不同座位之間的低頻響應差異,這可能需要額外添購訊號處理器 (3)超低音喇叭不必然要一樣,因為有的超低音喇叭只需要在很低的音量下工作(幾近遊手好閒,哈),可以選用小型和低功率的產品 (4)擺位會影響成效,雖然有優選的擺位,但是"靈活性這個特點"同樣適用於擺位。
多超低音喇叭方案使得房間模式(駐波)是受控制(管理)的,反射音抵消的問題被排除了,重要的是座位和座位之間的響應差異足夠小,最後可以利用global-EQ更進一步優化整體的低頻響應。
以上應能讓大家弄清楚,什麼樣的方案與對應的條件適合單純矩形的房間、需要使用一樣的超低音喇叭,以及應用於非矩形的房間時應選擇那一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