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Dynaudio 喇叭,天生註定不能 Bi-Amp 用二台擴大機去推??

小弟非常謝謝大家的回覆,讓小弟大概有些概念:

一、在不玩從喇叭反射孔拉線工程下,喇叭後面只有 2 個端子,是可以用 2 台擴大機去推 (不論是 Bi-Amp 或 Mono-Mono ),但擴大機一定要是「單聲道後級擴大機」(如圖),如果是用「綜合擴大機」是沒辦法用 2 台擴大機去推的。



二、另外收獲:購買 Dynaudio 要注意是不是中國製造!!哈哈哈~

再次謝謝大家的留言,收獲很多,
木統豬 wrote:
小弟非常謝謝大家的回...(恕刪)
這樣你才會去買台高低音都很漂亮貴森森的Amp 。
😅😅😅
lingo1388 wrote:
﹙1﹚、﹙2﹚、﹙3...(恕刪)

請問答案是?
z0800024 wrote:
之前看別人開箱是丹麥...(恕刪)

如果是丹麥製的中國公司,這樣你會買嗎?
木統豬 wrote:
小弟非常謝謝大家的回(恕刪)


「中國製」並不是重點,iphone大家不是用的很高興﹙不談政治因素﹚?在此之前的現實狀況是,絕大部分產品大概都和大陸脫不了干係﹙世界工廠不是叫假的﹚,再說盤點自已廢品,是不是「台灣製」最多?所以找個有信譽的品牌才是真的。

並不贊成自行更﹙改﹚動「原廠設計」,其一,不是人人都有「水準以上」的技能,其二,不瞭解廠商設計或密技,如喇叭的螺絲磅數…;故主張「認同﹙喜歡﹚」產品才買,而不是買來改造,正如經常舉例「不要買張惠妹回去要她唱蔡琴」。

單聲道後級有其設計上的優勢,另有一點補充–「盡可能縮短喇叭線長」:
1》喇叭線因物理特性需要所以沒有「隔離層」,容易受到干擾。
2》傳遞功率比訊號失真大,如後者的訊號線採平衡方式,差異則更大。
所以放置單聲道後級位置愈接近喇叭愈佳,前後級間使用平衡線更優。

kao_photo wrote:
請問答案是?(恕刪)


不妨先自已試試!
早期的dynaudio確實難推...但聲音夠好,就是缺低頻
所以好多人就好希望可以bi-amp或是雙擴大機療法來驅動
但近年來,dynaudio和善多了...低頻應市場要求多了不少
特別最新的contour 60改成60i還特別減少了一些低頻...
木統豬 wrote:
一、在不玩從喇叭反射孔拉線工程下,喇叭後面只有 2 個端子,是可以用 2 台擴大機去推 (不論是 Bi-Amp 或 Mono-Mono ),但擴大機一定要是「單聲道後級擴大機」(如圖),如果是用「綜合擴大機」是沒辦法用 2 台擴大機去推的。


除了雙單聲道,還有橋接模式。
但那對擴大機來說,喇叭阻抗等於減半

另外,綜合擴大機是"前級+雙聲道後級",拿"單聲道後級"對比,好像有點怪怪

除非真的要單聲道150瓦以上的推力,否則"不特別推薦"搭配Mono Mono後級擴大機
因為同樣的資金,挑到好的雙聲道擴大機,比起先挑Mono Mono再搭配其他的
會比較省力又容易獲得好音質。

其實市面上有很多大推力(150+瓦)的綜合擴大機可以優先考慮對吧
真要無堅不摧的低頻.....你有發現主動式重低音動輒500 - 1000+瓦嗎?
與其買500瓦以上的擴大機,不如搭配主動式重低音去補足50Hz以下頻段的推力
rolf_racing wrote:
這個工程其實很小,從(恕刪)
請問你這麼接,分音器幹嘛去了?
lmc3037 wrote:
我覺得mono效果很好,前提是要有二台一樣的後級,推起啦叭,虎虎生風。


Mono的雷也不少,可能要大家推薦一下才好說
Dynaudio天生就不是大港的喇叭 (連他家的主動式重低音也不是玩家心目中的合格品)
所以用Mono Mono推Dynaudio,前提是要講清楚說希望推得怎樣

當然,如果你說買B&W 800D3,ATC SCM150被動版等喇叭,或MBL 101,Magico M6之類的....Mono Mono的確是可以考慮的一個方向
(因為買這些喇叭主要就看上它那音場和動態吧)

不然....真"需要"Mono Mono的喇叭應該沒想像中多(例如Wilson Audio和Avalon的喇叭,雖然很大很胖,但很多中等功率的綜合擴大機就可以推得很大聲....不過這也是他喇叭做得胖胖的優勢吧)

我的心得是: 搭配得好有很多方法,不用特意拘泥於形式。 (本人偏好音色細膩乾淨派別...意見偏差請自己考量)
畢竟真的需要的功率大沒有想像中多
而真的吃功率的....又有主動式重低音這個捷徑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