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wnbosjob wrote:
目前的技術似乎還是沒法做出小單體小尺寸就能發出好低音的呢!
事實上,多年來已有很多廠商以多個小單體作為低音的,怕記憶有錯,上網搜尋隨便剪貼
6吋:

6.5吋:

小尺寸多單體 VS單一大單體就是「實 」VS「沈」,而這個「沈」是可以用技術彌補﹙有限﹚如反射、迷宮…,「實 」卻沒有捷徑。
單體面幅大愈不易控制,所以一般來說比較需要大電流大電壓的功率放大,於是業者一直在尋求高鋼性高彈性的「材質」,來讓它變親民易推些。
再者,中小尺寸單體能控制喇叭面幅以適合家居空間﹙低音尺寸愈大,所需容積愈大,箱體也愈大﹚擺放,也是大尺低音單體不普及的因素次一。
…
由於如此特性,更多喇叭商品以多個﹙2﹚8吋單體﹙最適尺寸﹚做為低音,「實 」與「沈」兼顧,可謂市場主力,10吋以上相較反而不多,只是大家印象比較深而已。
comePK wrote:
dynaudio主動式小落地 (聽說定價1x萬)
查了一下,
Dynaudio 1977年成立於丹麥的斯坎德堡,在生產高端揚聲器方面擁有40多年的經驗。
2014年底,Goertek Inc.收購了Dynaudio的多數股權。
Goertek Inc.成立於2001年,並於2008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
可以說,這是一家被陸資買下在大陸生產的品牌。
北歐的幾家車廠,也被陸資買了,可是這些車在市場定位上,仍是名貴車種吧?
音響一定會有世代差,
如同,十年多前,一台 DAC,動不動要幾萬元。可能還沒有USB界面。
但解析度可能只有解CD的44.1K或48K,環擴才有可能達96K。
但現在,幾千元的USB入門DAC,就可以解192K、DSD,甚至MQA。
擴大機也是,以前電晶體推的動100W的,都不會太便宜,
但現在,隨便一台D類 IC,就可推的動100W。
更不用說喇叭單體,材料科學與電子零件的進步。加上大陸價格破壞競爭
以前幾十萬元的HI END 組成的音響,
現可能廠商整合一萬多元的主動式喇叭就有相同的品質。
但是,音響不是只有看外觀、電路、重量與尺寸,相同東西,
背後廠家的調音。我覺的才是重點。
而調音不能只靠示波器,最終,還是要靠人的耳朵。
如同香水、品酒,聞香師、品酒師,
音響,最後還是要靠聽的出聲音差異的人,調音才會好聽。
這類人才,是要有文化、生活才培育的出來。
森林 wrote:
查了一下,Dynau...(恕刪)
Dynaudio 雖然被中資買走,但目前所有產品設計生產還是在丹麥,至於以後會不會轉往中國生產還不知道。
另外樓主聽到的Dynaudio 十幾萬主動落地喇叭,應該是Xeo系列的落地喇叭
http://autek.com.tw/brands/dynaudio/xeo/
舊的Xeo系列原廠附有一個Xeo Hub,所有訊源只能接到Xeo Hub 透過無線方式與喇叭連接。
新的Xeo系列在喇叭本體增加訊源輸入端子,訊源可以由直接輸入喇叭,也可透過Xeo Hub輸入。
從以前的一大堆設備、訊號線,到現只剩下一對喇叭和訊源的簡化,也算是世代的差異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