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Piace wrote:我是反對用升頻的方式去聽音樂,因為是反效果,應該要用音源的原始頻率去播放,但這跟大家的聽感不一致,對或錯我也沒把握。至少我試的結果是反效果 升頻的優點是聲音更細緻柔和, 缺點是動態衝力降低。
Tsui0514 wrote:平常為了方便都是把CD轉成WAV檔後丟NAS聽。 為了方便這樣當然是可以,但是我比較過還是直接聽CD音質最好. 雖說WAV是無損,但在rip的過程之後若仔細地聽,仍然有些細節消失掉了. 我手上CD不少,都是直接播放來聽, 我NAS裡頭的WAV檔也不少,大部分是圖書館的CD借來Rip的. 至今已經rip了近千片,我想也夠了,因為其實自己也沒時間聽完!
Antus wrote:Edge 雖然100W(恕刪) 今天又玩了新的stream source。說起來不好意思,一直到今天才知道Spotify 原來有免費的account可以聽。聽TIDAL的缺點就是沒什麼中文歌(也或許是我自己不會找)申請好Spotify 的免費帳號後直接丟給8805播,很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竟然鼓聲變的有彈性了耶!之前雖然低頻夠,甚至感覺有一點多(客廳太小了),今天聽起來卻很舒服,感覺就是QQ的~感覺上好像有點接近B&W的聲音了或許是最近疫情影響,聽音樂的時間大增,讓音樂變得更好聽了吧?
bond_007 wrote:一種說法是英國喇叭配(恕刪) EDGE W在網路上快速搜了一下,台灣訂價跟851W只差了約3萬元。不過美國的訂價卻是2倍以上(851W $1699,EDGE W $4000。美國EDGE W的訂價甚至比台灣還貴?)意外的是,加拿大好像價位更便宜,只是目前疫情影響,似乎出不了貨。如果真的換EDGE W,可能會搞個兩台來 bi-amp玩玩看吧?
bond_007 wrote:升頻的優點是聲音更細緻柔和, 缺點是動態衝力降低。 我相信你找不到任何理論基礎來支持你的說法。你應該基於想像,想像一個時間波型(time-domain),如果用比較細的取樣,那就會變得比較細緻。動態衝力降低,我猜也是基於想像,兩個取樣越近,差異值就比較小,升降就比較小,所以動態降低 。你這種想像是沒有任何基礎的。44.1k的取樣頻率,事實上已經非常密集了,密集到你中間再插上一次取樣,取到的只是跟前方或後方的資料是相同的,因為音頻的最高頻率並不高,44.1k 已經可以完全取樣到 22k 以下的頻率。再高取樣頻率取到的就只是重復的資料而已。學過通訊理論或數位訊號處理的,可以明白我說的原理。44.1k 的cd, 本來就不存在 22k 以上的音訊。除非你原來的音訊取樣就大於 44.1K的高音質音訊, 不然升頻播放就只是有害無益。更何況 44.1k 跟 192k 跟本就不是倍頻關係。44.1k 是如何升頻到 192k, 你可以想看看,或找資料解答。我也想知道 44.1k 是如何完美的升到 192k.我能想像比較不產生雜訊的辦法是 44.1k 先降頻用16K/24k/32k 取樣,然後再每個資料重復6/8/12次,倍頻6/8/12倍到 192K, 除了用這個愚蠢會高頻截波的辦法來升到 192k之外,我也想知道有沒有高明的方法。音訊標準亂七八糟,很難管理。是目前很大的痛點。如果把無線的藍牙算進來,更是災難。到底母帶是44k/48k/96k/192k?到底你的播放器是提供什麼輸出44k/48k/96k/192k?你目前的設定是什麼?到底你的播放器如何轉換各種不同頻率?會不會產生降頻,會不會產生高頻雜訊?會不會產生失真?最終極一招,就用 cd player 播cd, 最能避開所有的問題,音質也最有保障。
Tsui0514 wrote:EDGE W在網...(恕刪) 要玩biamp都會面臨選擇,因為兩台的錢一般都能再往上跳一級,跳升一級後還要Biamp 就會覺的其他器材也要升級,一直循環。804我是覺得不用biamp ,升級dac或前級更有感。
Tsui0514 wrote: 不過EDGE帳面上的瓦數只有100瓦,不知道是不是足夠? ...(恕刪) 我的後級也只有100瓦 在超過15坪的音響空間,推B&W 802D3都還蠻夠力的。 有的擴大機是大瓦數但粗聲, 有的擴大機瓦數不大, 但音質細膩。 如果後級有功率顯示話, 可以發現開到10瓦都已經非常大聲了, 一般正常音量可能都還不到1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