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部分, 自己花錢買的除了數台消費者相機外, 陸續買了P家M43微單一台,P家 Leica鏡頭3顆, 從學生時代到現在約15年合計約10萬, 到現在微單和P家Leica鏡頭們都還在使用中, 依需求仔細評估後才入手, 才降低入坑敗家的消耗。現在P家Leica鏡頭們的二手價約入手的7成, 自己從攝影中體會到攝影與人生境界的提升, 總體來說以CP值來看是很划算的。
音響部分, 音響器材的調性種類比攝影更多, 喇叭銘機動輒數十萬到百萬以上; 前後級擴大機銘機也動輒數十萬到百萬以上; 訊源和線材也可以到數十萬的價格, 一般來說, 一套銘機等級的二聲道音響系統, 最低價格可能要到100萬左右。
例如: 以銘機等級的B&W 800D3系列和McIntosh前後級擴大機的最低規格來看:
B&W 805D3(含腳架)約35萬 + 前級擴大機McIntosh C47約25萬 +後級擴大機 McIntosh MC152 約24萬 + 訊源與線材 = 合計約100萬。
音響是比攝影更大的錢坑, 如何能最節約地, 從音響領域獲得最大的音樂與人生境界提升, 是我入坑後, 一直很在意小心的部分。
tt_koupe wrote:
還是不良中年大能一針...(恕刪)
針對挖洗不良中年大大和tt_koupe大大的建議, 我用耳機和具升頻功能的耳擴聽Youtube上的聲音, 聽了許多類型擴大機的聲音, 包括: McIntosh、Accuphase、AVM、classe、Marantz、Audio Research、Luxman、DENON、Cambridge...等等。
我彙整聽感後, 歸納出如後音感五類指標, 個人重視音質、聲音延伸、音場。
1.音質:
(1)通透感/乾淨、清靈
(2)解析度/精細、細緻、不粗躁、不糊
(3)溫潤甜美/不生硬毛躁
2.聲音延伸:
(1)厚度
(2)寛鬆感
(3)泛音
3.音場:
4.結像:
5.三頻特別強化:
bond_007 wrote:
有人說: 「攝影累全...(恕刪)
如果樓主真想體驗「最大的音樂與人生境界提升」,會建議去學項樂器吧!
萬一有幸學樂器練到爐火純青、人琴合一的地步,應該就會從音響器材音質的追求轉換成對生命美學的探訪了,或許跟攝影所傳達的意境有點類似吧
只不過學樂器光樂器不說,學費也不便宜啦。更難的是,持續的練習,所有的音樂家都知道一件事:不練琴是對音樂的慢性自殺
學會或學懂一項樂器後,會發覺影響聲音的變化,不只空間、擺位,還有對樂曲的理解和生命的體悟
有幸弄懂音樂後,應該也會驚覺從音響器材感傳遞出的感動都遠遠不及從指尖觸擊琴鍵或琴弦時所帶來的悸動
拿著樂譜對照著音響或音樂會傳達出來的聲音,也許可以融入音樂意境裡,但當自己演奏時,自己就成為音符的一份子了
樓主的提問是器材搭配,自己的空間原地搭配才會是不會錯買,最準確的方法。相同的錄音、器線材,在不同的空間、擺位,聲音就會有所不同。自己的音響器線材雖也破百萬,但也說說自己對音樂與音響的領會和差異
tt_koupe wrote:
PD大 這是無響室測的喔,有沒有空間的資料?
這是 Stereophile 的前總編輯, 現任 Technical Editor, John Atkinson 在室內用 MLS (Maximum Length Sequence) 方法測量的, 和在無響室測量結果相當.
出處: https://www.stereophile.com/content/bowers-wilkins-805-d3-loudspeaker-measurements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