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xor_w wrote:這種「第一次」效應吧...(恕刪) 有可能,絕對的震撼, 因為過去花了幾十萬,自認為硬體不太差,又把雜誌上的評語套上,以為音響不過如此而已,沒有辦法再進階, 不需要再進階,沒想到來一次完全擊倒,真的是完全崩潰
小弟的財力與經驗都只是小小咖而已....只不過就是因為沒什麼錢,所以要比別人更努力走出自己的方式...來聽音響豐富生活1.跟著別人走是因還在學習,但更重要的是要從經驗學習中懂得分辨別人走過的路是否真的適合自己2.學習知道要自己要聽什麼3.學習知道自己要怎麼搭才能有自己喜愛的味道,要追尋的是屬於自己的音色,而非炫耀用的器材階級4.聽自己要聽的喜歡聽的...走出自己的Style小弟這幾年一路走來很多前輩都勸我把錢投在歐擴上買些名牌喇叭,小弟雖然財力上努力點還是可上那些歐洲貨,但為何我要活著這麼辛苦......我雖然錢賺不多,但如果我可以知道自己喜愛的走向,我何不跟隨自己的心聲找到適合我自己的音響與音樂風格,輕鬆的過生活....是吧!!音樂是種陶冶性情紓解壓力的藝術,如果這項興趣變成你的壓力.....那就失去意義了!! 心得分享wllee9918 wrote:您一定是大前輩, ...(恕刪)
1. 回覆重點,我沒有聽過超越巔峰200擊。2. 查過網頁,2017年秋天開賣。總共2片選集,有正版來源。例如 從華格納的歌劇之中 抽選。3. 類似產品還有28道…,不贅述。目的主要都是作為 "音響性驗證"。4. 類似工具片有許多。個人感想,若在意的器材樂器…表現不好。確實工具是有用的,可以調整改善。但是若要將每個工具都當作測試標準。倒也沒有必要。5. 有上年代久遠的發燒音響網站都可知。台灣以前流行"鬥機"。請原諒 原文中敘述性的文字,我會自動忽略https://www.audionet.com.t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836&extra=page%3D1&page=2
wllee9918 wrote:自從去過老英格蘭被震撼到後,小弟覺得大系統,大空間那種規模感,動態,能量絕不是小空間可以取代的 ...(恕刪) 其實影響人類聽感最大的,還是想像力(所有的娛樂業都是,不是嗎?)有沒有人說這音響撥放音樂起來像是"站在"周杰倫在你面前唱歌? 或說是其他流行樂團例如911站在面前?或許有,但他們錄音時候可能根本就不站著錄對音響系統而言,撥放交響樂為何被特別拿出來講? 因為交響樂團一字排開好像很多人,聲音很大聲大家就想說要好好把這樣子重現出來(即便根本不確定那錄音混音過程),"好像"對音響系統會是一大考驗。(其實看電影的槍聲炮聲,有哪套千萬系統敢說自己可以重現? 有服役過的都知道,數千萬的音響系統根本被M249的槍聲屌打,比交響樂重播困難度更高百倍....但玩音響的大多有意無意地忽略這個事實)但跟真實樂團相比,每個樂器都是點音源,每個樂器演奏的聲音大多超過100db...要達成"重現",需要的不僅是大音量的輸出重現,更需要的是跳躍性的運算與錄音與重播技術這可以做到嗎? 我覺得目前的科技有機會良好逼近,但問題是C/P值太低了,沒有商業價值。回歸現實就是,二聲道系統所謂的空間感、音場、動態等....和現場演奏永遠是兩回事,這是另一種音樂美感與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