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數位音源(檔)的播放軟體及傳輸造成的音質差異問題?

MiPiace wrote:
這個問題很難,很少人懂所有的細節。

1. 你聽起來好的,不一定就一定比較好,每個人的設備,音感不同,好壞的定義不太一樣,喇叭高音弱的,聽到諧波失真產生的高頻失真,有些人反而覺得立体感比較好,但實際上是失真。這僅是一例。
2. 用 AAC 就已經是個錯誤了,這個錯誤很致命。請改用 lossless 的wav, 或 flac. 建議用 wav 來試,比較沒有轉檔失真的機會。
3. 從 mac 傳到 airport 光千到 dac 跟 mac 直接到 usb dac 比較毫無意義,變數太多,你跟本不曉得那一個環節把聲音變形了。就問你一個基本問題,你曉不曉得 mac 到 airport 是用 24K/44.1K/48K/96K 那一個bitrates 轉數據和傳輸,airports 光千輸出又是 那一個 bitrates.
你真正要比,應該是 mac 的耳機孔內鍵光千輸出,直接拉到 DAC 的光千輸入。 跟直接用 usb 連接比,這樣少掉一個最大隻的鬼 airports, 這樣比立足點才相同。
4. 建議改用 wav 檔,而且要很確定你的wav檔是原汁原味的CD 44.1K 直接抓下,沒經過任何不良的轉檔,還有一個地方一定要非常確定,mac OS 的 [其他] 工具里有一項叫 [音訊MIDI 輸出], 那個輸出格式一定要設定對, 請設成 44.1K, 2 聲道,24 bit或 16bit. 如果這里沒設成 44.1 K, 你所有比較都是白搭。


那個 mac 耳機孔專用的光纖頭規格跟常用的不太一樣,多了一個小小的轉接頭,有些光千線有附,要稍為找一下才能買到。
你的luxman dac 是不是有LCD 顯示bit rate, 請特別注意一下,顯示出來是不是一直都是 44.1K.


感謝大大,從你的回文中又學到一些觀念。

1. 音感的部分真的對我來講是最難的,只能很主觀的判斷,我喜歡厚實通透的聲音,或許當初我真的不該買luxman而是要朝marantz之類邁進,我覺得Luxman好像比較中性一點(即使我已經買了他的管擴),換了不一樣的播放軟體之後,覺得通透度變得比較好..(雖然我有點木耳,但我有叫我老婆聽一下,她之前學樂器的,她也覺得變好.. 不過我是不知道她有沒有在敷衍我..)

2. 機器剛買的時候,因為懶惰,所以用MacBook pro (airplay)-->Airport Express(光纖)-->DAC-->喇叭, 那時候有用FLAC/ALAC試一下,那時DAC 永遠顯示44.1KHz(很後來才知道因為airplay的限制),同時沒試其他的連線方式,就這樣試聽後覺得好像無損在播放起來跟AAC一樣,就全轉成AAC省空間了... 也就在最近無聊用USB連線後(同時間換了播放軟體),才發現聽起來有差..

3. 您說得對,也就是最近才真的有體會,越多的連結,變數越大,一個環節不對了,聲音的品質就往下降了.

4. 音訊midi那邊可以設定現在我才知道,受教了,我去檢查了一下,還好它是設在44.1K, 2 聲道,16bit。我音樂CD轉檔都是用itune轉壓縮無損ALAC(現在),還好這點沒做錯。

macbook pro耳機孔接出去的那條光纖 跟 airport express的光纖一樣,不過我看到DAC的顯示44.1KHz很久了(因為過去我一直用airport,我差點以為那個數字永遠不會變..),後來我用USB直連DAC,放Linn Records下載的96KHz的音樂就會顯示96KHz,Linn Records裡面有更高取樣的音樂,或許改天來試試看用Macbook光纖之接連接DAC來試試看192KHz會不會有什麼不同(Luxman DA-200透過光纖好像最高可以到192Khz),不過我的系統應該是聽不出來..
justinwu1984 wrote:
聲音除了頻率正確,也一定要以正確的時脈輸出才能忠實地表現出來,電腦因為不是只有在播音樂,每個軟體執行的優先序都會影響到數位輸出的正確時相,使數位資料一樣但輸出的時相延遲,更別說DAC類比輸出的轉換品質。USB控制器的優先序,夾雜來自電源的高頻雜訊,怎麼連接線材,都差很多。一台非同步的USB DAC是最基本的,好的音源(96kHz或192kHz的音檔)可以提供更多頻寬做filter. 高頻雜訊隔離更好。人類聽覺的解析度是4microsecond,DAC對於jitter 的解決方法變很很重要。還有每個sample間的空白資訊怎麼dither (軟體或硬體),都會影響聲音細節。先不管硬體,時間花在找聽的音樂是第一,有空就對器材跟輸出軟體研究,沒空應該多享受喜歡的音樂。

受教了,筆記..
以及您最後說得對,軟體(音樂)真的是最重要的,回想學生時代用便宜的隨身聽聽音樂也是很快樂..
shadowlandyu wrote:
過往總以為電腦播放軟體只是很單純的把音樂的數位檔案如AAC或ALAC的數位資訊直接傳到DAC,不同的播放軟體只是使用者介面不同而已...(恕刪)

軟體會有bug咩, 各家的bug又不一樣, 解壓縮出來的正確性不一樣, 或錯誤的地方不一樣, 是正常的.

軟體一天到晚都在更新、更新, 新版... 又改善了舊版的那些bug... 煩死了..


有的 播放軟體 會用自己的 codec ..

codec 可是很多家哦..
http://www.free-codecs.com/audio_codecs.htm

所以 兩個 播放軟體, 用不同家的 codec 也正常的..


而且, 有的播放軟體 會內藏一些優化聲音的濾波器, 並非單純的解壓縮 就丟出.


所以如果你要比較, 那最好找版上網友比較常用、比推薦 的幾個 播放軟體 & codec ..

那麼 軟體黑盒子 裡面, 才比較能確保 不會藏一些543的鬼東西, 在那邊偷偷搞鬼.

Bear4212 wrote:
1.當然會有差異,...(恕刪)


熊大,您從哪來的資料知道itunes不是原碼輸出?

我好像開始覺得iTunes 是音樂播放的瓶頸了。
同首歌,用iTunes 不管是airplay到airport express或usb輸出到PS Audio Directstream都比不上NAS 用DS Audio指定Directstream 的Bridge2 輸出。

雖然itunes的歌單管理很棒,但音質在系統有一定程度上的話,可能真的不適合專心聽。
台灣經濟奇蹟的幕後無名小卒
這是現實~~~看清這點你就會豁然開朗,小弟以前也鑽牛角尖認為iTunes就很夠很好用了,但後來換了NA11s1後開始漸漸測試DLNA串流WAV檔來播放時的品質與操作性才看清iTunes真的也只是這樣而已,所有電腦上的播放程式或多或少都會有音染這就好比每一家播放器都有自己的聲底是相同的道理~~~其實Apple的作法算是立意良善~~~但寫程式的不一定聽音響,這就是盲點...尤其在賈伯斯死後 這家公司會在音樂文化與品質這種意識型態的堅持做的越來越寬鬆當然版本改著改著就越變越爛了,不過說真的我也偶而使用iTunes來聽歌,只是不再使用AirPlay了~~~除非只聽iTunes廣播加持

還是那句話...看開了就豁然開朗,不過小弟比較幸運一點的是,Marantz的遙控App寫的很好,所以就算把音樂放在NAS中用NA11s1選歌也非常間單、好用、快速,這點Marantz幫我開了條路去遠離變質的iTunes^++^

PS:大哥...您都用到樂魂了....怎麼還把播放方式停留在這麼不嚴謹的作法 系統越是高級越能聽出前端訊源的瑕疵所在,這就是系統等級越爬越高的詛咒.....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