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Piace wrote:
這個問題很難,很少人懂所有的細節。
1. 你聽起來好的,不一定就一定比較好,每個人的設備,音感不同,好壞的定義不太一樣,喇叭高音弱的,聽到諧波失真產生的高頻失真,有些人反而覺得立体感比較好,但實際上是失真。這僅是一例。
2. 用 AAC 就已經是個錯誤了,這個錯誤很致命。請改用 lossless 的wav, 或 flac. 建議用 wav 來試,比較沒有轉檔失真的機會。
3. 從 mac 傳到 airport 光千到 dac 跟 mac 直接到 usb dac 比較毫無意義,變數太多,你跟本不曉得那一個環節把聲音變形了。就問你一個基本問題,你曉不曉得 mac 到 airport 是用 24K/44.1K/48K/96K 那一個bitrates 轉數據和傳輸,airports 光千輸出又是 那一個 bitrates.
你真正要比,應該是 mac 的耳機孔內鍵光千輸出,直接拉到 DAC 的光千輸入。 跟直接用 usb 連接比,這樣少掉一個最大隻的鬼 airports, 這樣比立足點才相同。
4. 建議改用 wav 檔,而且要很確定你的wav檔是原汁原味的CD 44.1K 直接抓下,沒經過任何不良的轉檔,還有一個地方一定要非常確定,mac OS 的 [其他] 工具里有一項叫 [音訊MIDI 輸出], 那個輸出格式一定要設定對, 請設成 44.1K, 2 聲道,24 bit或 16bit. 如果這里沒設成 44.1 K, 你所有比較都是白搭。
那個 mac 耳機孔專用的光纖頭規格跟常用的不太一樣,多了一個小小的轉接頭,有些光千線有附,要稍為找一下才能買到。
你的luxman dac 是不是有LCD 顯示bit rate, 請特別注意一下,顯示出來是不是一直都是 44.1K.
感謝大大,從你的回文中又學到一些觀念。
1. 音感的部分真的對我來講是最難的,只能很主觀的判斷,我喜歡厚實通透的聲音,或許當初我真的不該買luxman而是要朝marantz之類邁進,我覺得Luxman好像比較中性一點(即使我已經買了他的管擴),換了不一樣的播放軟體之後,覺得通透度變得比較好..(雖然我有點木耳,但我有叫我老婆聽一下,她之前學樂器的,她也覺得變好.. 不過我是不知道她有沒有在敷衍我..)
2. 機器剛買的時候,因為懶惰,所以用MacBook pro (airplay)-->Airport Express(光纖)-->DAC-->喇叭, 那時候有用FLAC/ALAC試一下,那時DAC 永遠顯示44.1KHz(很後來才知道因為airplay的限制),同時沒試其他的連線方式,就這樣試聽後覺得好像無損在播放起來跟AAC一樣,就全轉成AAC省空間了... 也就在最近無聊用USB連線後(同時間換了播放軟體),才發現聽起來有差..
3. 您說得對,也就是最近才真的有體會,越多的連結,變數越大,一個環節不對了,聲音的品質就往下降了.
4. 音訊midi那邊可以設定現在我才知道,受教了,我去檢查了一下,還好它是設在44.1K, 2 聲道,16bit。我音樂CD轉檔都是用itune轉壓縮無損ALAC(現在),還好這點沒做錯。
macbook pro耳機孔接出去的那條光纖 跟 airport express的光纖一樣,不過我看到DAC的顯示44.1KHz很久了(因為過去我一直用airport,我差點以為那個數字永遠不會變..),後來我用USB直連DAC,放Linn Records下載的96KHz的音樂就會顯示96KHz,Linn Records裡面有更高取樣的音樂,或許改天來試試看用Macbook光纖之接連接DAC來試試看192KHz會不會有什麼不同(Luxman DA-200透過光纖好像最高可以到192Khz),不過我的系統應該是聽不出來..
,但後來換了NA11s1後開始漸漸測試DLNA串流WAV檔來播放時的品質與操作性才看清iTunes真的也只是這樣而已
,所有電腦上的播放程式或多或少都會有音染這就好比每一家播放器都有自己的聲底是相同的道理~~~其實Apple的作法算是立意良善~~~但寫程式的不一定聽音響,這就是盲點...尤其在賈伯斯死後 這家公司會在音樂文化與品質這種意識型態的堅持做的越來越寬鬆當然版本改著改著就越變越爛了
,不過說真的我也偶而使用iTunes來聽歌,只是不再使用AirPlay了~~~除非只聽iTunes廣播加持
系統越是高級越能聽出前端訊源的瑕疵所在,這就是系統等級越爬越高的詛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