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o1388 wrote:這個問題並不複雜:BI-AMP顧名思義是兩組立體功率擴大(不必拘泥“機“)單元BI-WIRE顧名思義是兩組左右聲道線連接 這兩種我都玩過, 現在沒玩小弟有B&W 喇叭可以獨立接線,不透過跳線小弟有Luxman粽擴, 左右獨立BI AMP, 出來聲音的彈性跟動態範圍好一些
很好奇當bi-amp的時候,等於是用同樣的功率在分別推高、低音單體。然而高、低音單體效率通常不會一樣,這樣如何確保高、低音單體所發出的音量是比例正確,像我的漫步者A100,它內建擴大機分給高、低音單體的功率相差達10倍。盼達者解惑!
我自己的經驗是BI-AMP 除了讓動態更明顯外,還可以更好調整中高音的音色.低音單體就交給控制力強的amp. 中高音單體挑相對細膩的amp來推.如果要一台擴大機低頻有力, 中高音又要細膩, 應該很難找, 通常也會很貴.BIAMP還能夠分開調整高低音的音量. 遇到低頻量較少的錄音可以轉幾格來補低頻.
樓主照環擴說明書的biamp 接法應該沒有錯,以前也有接過,不過聽不出差異。後來購入PA四聲道後級,原本就是支援biamp 與 bridge,甚至訊源輸入再跨接也可以triamp等多種組合。用REW分別以biamp 與bridge測過各音壓的頻響,biamp 在分頻點附近會平坦一些些。
環擴有A、B Zone,20幾年前就有主要是給不同空間的喇叭用裡面是不是雙擴模組輸出,個人很懷疑啦靜音輸出relay倒是有..其實看看說明書,雙輸出時喇叭歐母數的需求,心理該有底小喇叭biamp效益不大,還不如biwire調整喇叭多者倒是還可玩玩堆疊上面顛倒擺,高音靠中間,當中型喇叭玩囉以上是小喇叭,年輕時沒錢玩法落地喇叭嫌環繞擴大機推力不足建議還是pre out找台好點歐美擴大機較實在記得以前剛換上PMC AB2,用kenwood環擴推怎搞都是悶,2禮拜環擴就燒了送修換台cec amp62,勉強可以後來因緣際會買了counterpoint SA220夭壽~~簡直毀天滅地,完全發揮
KUOSHENG2 wrote:高、低音單體效率通常不會一樣,這樣如何確保高、低音單體所發出的音量是比例正確 BI-AMP是 "2個" 輸出 "電壓"(不是功率)一樣的 "獨立後級" 分別接喇叭的高、低音 "端子"(不是直接接單體),喇叭端子和高低音單體之間的分音器線路會同時處理高低音單體效率差異問題(一般是串電阻衰減單體效率較高的高音)至於環擴的zone2/3是否為獨立後級? 如果zone2/3和main zone可分別調音量或撥放不同訊源,表示不但有獨立後級且前級也是獨立的,我的denon老環擴4311就是獨立前後級
唉............1. 環繞擴大器只要背板上有註明BI-AMP,就是有BI-AMP功效實打實的將閒置的獨立功率晶體去調用到需要的地方,尤其早期天龍的高級型號調用的彈性設計很自由,與先鋒一樣,不想用的時候甚至整組功率都關掉當成純前級AV處理器。雖說AV AMP 電容與電供都是共用,但那畢竟是計算過具有冗餘執行能力的;以前舉例講了很多次,環擴的 BIAMP好比我雖然不能請別人幫忙拿東西,但是我兩隻手拿總比只用一隻手拿要自在輕鬆多了。2. 只要你看到 SPEAKER A、B、A+B 諸如此類,那個就是有"人"會拿來流用BI-WIRE..........推力沒屁用幫助,就是只能調音,負載影響就算了、浪費線材費用與折損功率(訊號線可長、喇叭線必短)正確用法如下A:合併擴大器具有簡易ZONE A B 切換情境B:負載許可下PARTY模式情境應用C: 做為兩對喇叭快速切換便於評比音色表現。3. BI TRI AMP , MONO MONO , BRIDGE(喇叭SINGLE) 異中求同簡單講這些要看你機器的設計彈性有多大,因地制宜。A: 有要潤音色的,那就是我的多台後級並非同一個廠牌型號,巧勁陰柔的拿去處理中高音單體,力霸山河的就去堆下盤。B: 我的後級都是一樣型號,如果LR軌道訊號可以duplicate MONO當然要同一支喇叭BI-AMP,而非左右聲道BI-AMP,一來極限消除電路串音干擾,二來不會過分浪費擴大器的推力,兩台巨獸其中一台只拿來伺候左右聲道的中高音單體,對尋常人來說這樣太奢豪了對吧。
百字留言限制,可能無法充分表達意思,特再補充。由於音響是講求對襯(立體聲)的有聲藝術,所以發燒級的器材無論是元件、組件或器材(訊源、擴大機、喇叭甚至電源供應…)中,看得到最高價的成本(當然也有看不到,如研發…),就是“配對”兩字,舉例,一根真空管和兩支配對的價格絕對不是等差級數的關係,有時甚至到等比級數之別,再如頂級喇叭故障,回廠的不是單支而是一對…,為何?都是為了“配對”這兩個字。多數品牌高低階器材的分野,“配對”二字(誤差值)也是關鍵因素之一;試想在一堆東西裡,要挑出兩個幾乎一模一樣,會有多困難。所以,個人衷心建議:如果手上有發燒級音響器材,千萬不要為了一些非關鍵因素且微乎其微的數值,而拾棄(或喪失)最有價值的部分不用。
lingo1388 wrote:百字留言限制,可能無(恕刪) 1.我同意你說的配對誤差重要性,所以同樣的器材功率擴大環節並非一昧的使用一堆功率晶體去堆砌推力出來,因為這種做法除了徒增配對設計難度外,你要搞出一台電冰箱的擴大器再來誇耀推力巨大毫無驕傲之處。功率晶體越少越能避免兩人三腳誤差的窘境,D&M的旗艦功率晶體配置一直以來都是遵守這個方向去設計機器。2. 至於你文中提到的"捨棄",你是指吾人就別用BI-AMP、MONO MONO、BRIDGE這些功能嗎? 還是說BI-AMP只能左右應用?因為你認為BI-AMP左右聲道應用才不會有所謂的誤差? 那這樣就是拒絕使用MONO 與BRIDGE的功能對吧。退一百步講,你認為左右聲道你口中的'誤差''重要性遠高於複數後級"左右BIAMP"同樣也會帶來的垂直HI、MID、LOW配置誤差。請問以上我是否清楚明白你要表達的意思????====================================除非訊源前級本身帶有聲軌多組輸出或擴大器具備有源BYPASS否則使用一般常見"線材一分為二"的左右聲道多組複製帶來的阻抗變化訊息量減少卻要後級一視同仁放大會影響音質也是個左右BI-AMP要考慮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