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reo多半舞台在前面
演奏的樂器或歌手在前面
所以前面音場的深度/寬度/層次感比較重要
因為只專心聽音樂,所以自然對音質的要求也較高
多聲道強調的是後面環繞的包圍感
以及低頻帶來的震撼感
訴求與Stereo自然不同
同時因為同時間還有畫面在欣賞的關係,對音質的感受就不會那麼專注了
這是2種不同的需求...
================ 多聲道的音效 ==============
簡言之...我自己覺得可以分為四種
A.模擬的音效
有很多是來自DA晶片的模擬效果,讓原來<較少聲道的音效>【模擬】成<較多聲道的音效>,當然效果是一定比不上【真正】的多聲道音效,不過如果要感受多聲道的包圍感也是不錯的方式
1.Dolby推出的Pro Logic/Pro Logic II/Pro Logic IIx/Pro Logic IIz:把2聲道“模擬”為4.1聲道/5.1聲道/7.1聲道/9.1聲道
2.Dolby EX/DTS ES/DTS Neo 6:把5.1聲道“模擬”為6.1聲道/7.1聲道的技術
B.真實但傳統的音效
也就是現在大家熟知也最普遍的5.1聲道音效,分別是FL/Center/FR/SL/SR/Subwoofer
1.Dolby Digital or AC3講的都是一樣的,Dolby推出來的5.1聲道音效,也是比較早期的格式
2.DTS,相對DD比較晚推出的5.1聲道,計然比較晚推出一定是有改善,主要是前面說的壓縮比較低,音質自然較好(聲音的流量高,細節就會比較多)
C.真實但次世代的音效
所謂次世代是因為BD的容量更高,所以可以容納更多聲道,而且是壓縮比更低的音效格式,所以叫做次世代。7.1聲道加入了SBL/SBR,主要也是Dolby與DTS二家技術的推陳出新
1.Dolby TrueHD
2.DTS HD Master
其他
說其他是有人常常看到THX
其實THX不算一種音效的技術
比較像是一種音效的規格,符合這種規格就給你認證
另外2大業者過度期中也推出很多音效格式(改看壓縮比等...例如DTS 96/24)
=================== 影片是關鍵 ===================
在藍光之前,DVD最普遍的是5.1聲道的音效,但廠商要推陳出新才能賺消費者的錢,所以就先有6.1聲道/7.1聲道的推出,但其實<根本沒多少部影片有這麼多聲道>,所以都是模擬升級效果
在藍光出來以後,終於影片就有真實的7.1聲道了...問題是BD的普及率,至少出租片BD少很多也貴很多
那到底需要幾聲道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呢?
空間因素是個關鍵
空間愈大當然多聲道的表現會愈好
否則應該是不需要盲目追求7.1聲道
Blue as Sky!
http://tw.myblog.yahoo.com/kuen1972
覺得 Dolby digital 與 DTS 有些差距,但可能是音響不夠好的關係不夠明顯.
Dolby digital 聽起來比較悶
DTS 聽起來比較亮,好像解析出比較多的東西,特別是樂團伴奏的部分感覺比較寬廣。
至於資料量部分
Dolby 是 448 kbps
DTS 是 775 kbps
差距好像沒到幾比一那麼大。二者都是 48khz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