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ffen wrote:我在MYAY混了快20(恕刪) 最後面那段話真實的點出現在人玩音響的心情故事。+1肯定兄台高見除了價格以外,空間是大問題;現在幾乎都是大樓,大聲一點就告到管理室;三不五十管理室來訊息...也煩了,乾脆音響擺著不聽。問題是要聽音樂啊...所以囉,不干擾鄰居的唯一政策-玩耳機。這幾年討論耳機的人不斷增加。耳機,相對的:一:價格便宜,比較容易入手二:聆聽方便三:聲音可以到一定的程度四:不必擔心干擾別人五:還有,節節高漲,音質卻提昇不多的器材...也是讓人不願意下手的原因。六:晶片化-高檔機器的晶片如果原廠沒有備料,一旦出問題,修都沒得修。(我在頭份一家餐廳,見過一台YAXXHA 20幾萬元的的後級擴大機,出問題了,送修,原廠直接告知沒零件。因為已經沒有那台機器的IC備料。)
Chayah wrote:六:晶片化-高檔機器的晶片如果原廠沒有備料,一旦出問題,修都沒得修。(我在頭份一家餐廳,見過一台YAXXHA 20幾萬元的的後級擴大機,出問題了,送修,原廠直接告知沒零件。因為已經沒有那台機器的IC備料。) 這問題頗值得思考和重視.無怪乎 40年老Q--Accuphase P-300X(1980年6月)--現在二手價還可以賣到近六萬. 這家日本公司會備料很多年
Chayah wrote:五:還有,節節高漲,音質卻提昇不多的器材...也是讓人不願意下手的原因。 之前在大陸論壇常看到很多人談到訊源最後還是回歸CD,再對比某喇叭大樓,不約而同,尤其是出自提出和CD分手者之言,以上僅就事論事。Chayah wrote:六:晶片化-高檔機器的晶片如果原廠沒有備料,一旦出問題,修都沒得修。 原本在使用的擴大機雖沒缺料,但沒修好,不想再修了,大陸買了兩台不同廠家DIY的電晶體擴大機,體積小且發熱少,效果都還不錯,一來不怕缺料,再來購入成本不高,將來如故障或許就當3C產品直接淘汰。只買大陸的商品,自然就會去關注對岸的論壇,蒐集數據。
這有相當大的可能性是您的朋友的音響系統調整的問題、您的朋友的偏好的問題。多聲道音樂進入消費市場的早期,創造了許多所謂舞台視角的錄音,對比之下,用於影音系統的演唱會影片的錄音還更自然許多。有機會聽到調整得宜者,不妨走近各個喇叭,聽聽各個喇叭播放的聲音內容有什麼不同、播放的聲音位準有什不同。不瞭解事情全貌所下的結論,往往只是批評,不是事實。如果您只是分享您對單一事件、個人經歷的心得,註明一下會更好。CS_TANG wrote:曾到朋友家聽多聲道音樂還須雙眼盯著視屏,其中兩聲道還是AQ和B&W,感覺是音場環抱.但人的耳朵就只有兩只,聽不出細膩的地方,兩聲道則可很清楚音樂是從前方而來樂器人聲定位清楚,細膩的部分也比較有.或許是個人長年習慣於兩聲道.習慣閉著眼聽音樂.
幾百萬級的音響有沒有比較好,客觀地說是有,但全球只有金字塔尖端的人買得起。音響漲價幅度大於薪資幅度,而且多數上班族忙於工作幾乎無心聽音樂,自然客層擴展不易。大家會發覺聽音響的人多是自由業,醫師或退休人士。串流起,音響市場的小革命,市場有波小高潮。無法放開心胸討論則是論壇難興旺的原因; 若有人堅持己見或廠商立場自然更難了。
nikon_user wrote:之前在大陸論壇常看到(恕刪) 1992年在苗栗[愛樂音響]買了一臺SANSUI AU-X611,用到2006年,左右聲道的平衡開始出現問題;送去給店家修,沒修好。後來,懶得修,就2010年丟回收了。本來想再弄個擴大機,後來不斷搬家,住在大樓,也就作罷。再後來,乾脆弄耳機,也不吵太太、不吵鄰居,自己一個人欣賞,何樂不為。有時夫妻相處,我想聽的歌曲,她不想聽,她想聽的,我不想聽。比方,我喜歡聽交響樂,我太太說吵......這就沒戲唱了......幾輪弄下來,算了吧,用耳機最簡單。喇叭也拿去低回收了。從此跟音響絕緣。雖然暫時是絕緣了,仍然想找一臺1970年代的山水綜合擴大機,為我的AD2000X配對。話說,2008年,我把電腦接到擴大機,用當時的耳機 Beyerdynamic DT990 Pro插上去,天啊,低頻有力、中頻清晰、高頻透亮;整個音場瞬間炸開,那感覺,到現在仍難以忘懷。所以,還想找一臺老山水,跟現役的AD2000X配對聆聽音樂。最近是有看上707這款老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