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面有對於線材經驗上的分享,有興趣可看一下。但對於廠家跟商家的說法,通常我會比較保留。因必需要說有差別,商品才賣得出去。
但有趣的是,裡面提到兩篇學術論文(不是為樂趣做的實驗,是發表在期刊的),因此也找來看了一下。有興趣可以 google 得到全文。
Cable pathways between audio components can affect perceived sound quality 。
這篇有 AB 測,線材是 DAC 到擴大機間 xlr 跟 rca 的差別。43/59 (p = 0.00044),統計上有意義。
有點意外,雖然統計上意義非常顯著,但 xlr 跟 rca 聽起來差很多,還是有不少次的測試分不出來?!
另外,在電學的參數看得出差異。
An electrical study of single-ended analog interconnect cables
這篇分析三條不同價位 rca, 電學參數也有差異
兩篇論文都有提到,線材議題爭議很大。
個人見解:
依然與之前的想法一樣。
不同的線材是會有差異的,但未必耳朵能分得出來。
分得出來有錢就買,分不出來買了會開心也去買,覺得不需要就不要買。
看自己的需求出手吧。
# 提醒一下。單篇論文不代表真理。有時不同機構做的實驗會有不同的結果。
richard smith wrote:
但有趣的是,裡面提到兩篇學術論文(不是為樂趣做的實驗,是發表在期刊的),因此也找來看了一下。有興趣可以 google 得到全文。
Cable pathways between audio components can affect perceived sound quality 。
這篇有 AB 測,線材是 DAC 到擴大機間 xlr 跟 rca 的差別。43/59 (p = 0.00044),統計上有意義。
這個論文錯誤和爭議很大,不是所有的論文都正確
xlr 跟 rca已經是不同的電路連接了
同一台dac機器,輸出的rca和xlr電平(音量)就不同了,這樣的比較是有問題的,沒有把變數簡化成2條相同長度的rca線對比就錯了(or 2條同長度的xlr線對比)
這是基本的科學邏輯,台灣應該在國中一年級就有教了
更詳細的請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0p3D_Gv6IY&t=3s
https://www-audiosciencereview-com.translate.goog/forum/index.php?threads/oh-dear-cable-pathways-between-audio-components-can-affect-perceived-sound-quality.24052/page-2&_x_tr_sl=auto&_x_tr_tl=zh-TW&_x_tr_hl=zh-TW
http://archimago.blogspot.com/2022/11/high-end-audiophile-science-on-milind-n.html
>>這個論文錯誤和爭議很大,不是所有的論文都正確
(抱歉,不會操作引言...)
嗯,剛好今天把原本買來的一分二 xlr 換成自己做的一分二 xlr 線,順便回報一下效果,兩組線差異非常明顯。這個 AB 測分不出來很難相信的,因為音量直接差三格。哈。當然其它的表現也是有明顯差異的。 (兩組線材的粗細明顯有差。)
線材真的是會造成差異的,只不過兩條線材間有差異,是否能聽得出來,這還真的不好說,很多不同線材間的差異未必通得過 AB 測的。但還是一句話,分得出來有錢就買,分不出來買了會開心也去買,覺得不需要就不要買,看自己的需求出手吧。
.
回應一下關於這篇的討論
Cable pathways between audio components can affect perceived sound quality
這個研究,pathyway 應指 xlr 跟 rca 的不同,這樣的實驗設計沒什麼問題。但這裡面其實還是有可以討論的地方,例如,兩套cable系統,代表是balance and unbalance兩種不同線路的差別,還是只代表xlr跟rca線材的差別就沒說很清楚了。如果機子兩組端子走的是不同的線路,那實驗代表的是balance and unbalance 兩種線路系統的差別。若機子只有一種線路(不管是balance or unbalance,端子只是讓你能接不同的線),那這實驗比較能代表的是機器間兩種線材造成效果的差異了。
那這個實驗要不要全部用 xlr vs xlr 或 rca vs rca ,當然不要啊,因實驗主題又不是比同種線材兩條不同線(廠牌,粗細,長度等)的差別,當然不適用了。
另外,實驗時,我們都會很希望所有的變數都控制起來,但實際上不太容易。那這些變數沒有完全控制的研究可不可以信?只能說,這會影響到說服力,但未必不能採信。如果你的實驗想發表在nature, science,大概變數沒控制到很嚴格能說服 reviewer是不行的。變數沒有完全控制的實驗,可能還可以用其它方法來克服(如統計)以增加說服力。另外,也可以提出其它論點說服 reviewer 及讀者這些變數不影響或是影響很小。一般還會把這些沒辦法控制很好的因素也寫在 limitations 裡面,告訴讀者謹慎採用結論。
(完美實驗基本上不太做得到的。例如,你如何保証兩條線一樣長?+/-1cm, +/-0.1cm, +/-0.000001cm?還有,每次測試時的電壓都完全一樣?+/-0.000001v還是 +/-0.0000000000000001v?)
這篇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看起來不算很好的期刊,但也是被認可的期刊,要拿來升等應也會有一點點幫忙。但沒辦法發表在頂尖的期刊,自然是有些被質疑的地方,但不代表沒有價值不能參考的,當然要完全相信也是得要謹慎考慮。
而這篇研究的結果並不意外,xlr 跟 rca 差別那麼明顯,自然能跑出統計上的差異。但令人意外的,59次的測試有16次沒通過 AB test,這在差別非常明顯的情況下很難想像。這些沒通過AB test的幾乎所有受試者都有,且不管受試者是否為音樂家都會發生。如果連 xlr 跟 rca 效果差別那麼明顯的,都有那麼多次測試沒通過 AB test,那合理猜測所多聽起“好像”有差別的兩組線,有相當的可能會通不過 AB test 的(沒統計意義)。
世界上有許多木製的樂器,很少會聽到樂器放越久越好聽。「我問過很多專家,只有兩種樂器會放久了聲音變好聽,一種是中國古琴,另一種就是義大利小提琴。至於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目前還有沒人理解,需要更多的研究。而有些樂器本來設計就不是可以用很久的,例如古箏。」
戴桓青表示:「事實上,確實要近距離地聽很多把名琴來演奏,才能感受到他們的差異。可是通常一位演奏家表演或比賽,只會帶一兩把琴出門。若真的要做相關研究,首先盲測畢竟有其限制,且『音色』是人類很不了解的領域,很難用科學的方法去解釋和比較。」
=============
我質疑單看 2D頻譜圖, 就能看出音色, 結像, 透明聆聽感 ? 音響是用耳朵聽, 而非用眼睛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