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為什麼聽不出電源線的差異?

問題真的沒什麼好爭執的
「聽的出」派都能公開讓人參與試聽(陳網紅場總知道吧!怎麼不去?)。
「聽不出」派的沒一個敢做【盲測】更別說公開讓人參與,一兩年前個人提供彩金挑戰「老實教」,也不見有人報名。
還需要再扯下去嗎?
聽不出來的是不是都沒朋友?
李明益
李明益 樓主

我認為是沒碰過有差別電源線的人占多數.

2025-11-01 19:25
nike6453

我認為是配的上有差別電源器材的人佔少數

2025-11-01 21:32
這裡有一篇文章很可以說明解釋: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330380735548403

人耳的精密與智慧:超越儀器的動態聽覺系統
一、前言:為何人耳仍是最精密的聲音分析儀
在音響測試領域,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量測儀器不會說謊。」,這句話只在光學世界中接近真理。
對於「聽覺」而言,現代聲學儀器所能捕捉的,只是聲音的靜態投影;而人耳所感知的,卻是一個隨時間變化、具選擇性與認知參與的「動態聲音世界」。
光學量測可以以極高精度再現影像,因為光是靜態且可穩定控制的物理現象,視覺暫留與焦距變化都能以光學參數精確描述。
但聲音不同。聲音是時間上的連續事件,且人耳在解析聲音時並非被動接收,而是持續進行主動選擇、整合與預測。
這正是人耳與儀器的根本差異。
二、人耳的動態整合:時間中的聲音分析
在心理聲學(psychoacoustics)與認知神經科學中,人耳被證實具有一種稱為「Temporal Integration(時間整合)」的能力。人耳不僅僅分析瞬間的頻譜,而是在幾百毫秒至幾秒內整合訊號的時間變化。
當我們身處於車站、街頭或演唱會現場時,即使周圍噪音極高,大腦仍能鎖定一個特定的聲音來源(例如朋友的呼喊或一段旋律),這是因為人類具備選擇性聽覺注意力(Selective Auditory Attention)。
早在1953年,「Cocktail Party Effect」的研究中,描述人類能在眾多談話中專注於特定聲音。這種能力的神經基礎,更於1990年發表的「Auditory Scene Analysis」理論,說明人耳會主動將聲音場拆解成多個獨立聲源流,並依照音色、方向與節奏特徵進行分組。
這意味著人耳是一個時間域的主動分析系統,能同時處理頻率、相位與時間相關資訊,而非像儀器般僅以靜態傅立葉分析來量測。
三、自然界的印證:母企鵝與雛鳥的聲音定位
這種動態聽覺能力不僅在人類存在,也廣泛出現在動物界。最典型的例子,來自於南極企鵝的母子辨識行為。
在數萬隻企鵝齊鳴的海灘上,母企鵝能準確辨識並定位自己雛鳥的叫聲。根據 Animal Behaviour的研究,企鵝的聽覺系統能在背景音壓高達90 dB的情況下,利用個體特徵聲紋與時間調變模式鎖定單一聲源,誤判率極低。
這種「生物式選擇性聽覺」說明,動態聲音分析是一種高階神經行為,而非單純的物理反應。
四、儀器的侷限:靜態信號 vs. 動態知覺
現有聲學儀器(如FFT頻譜儀、SPL量測儀、RT60分析器)大多假設信號是「穩態(stationary)」的。這類儀器擅長測量頻率響應與能量分布,但卻無法模擬:
1. 聲音在時間中變化的連續性。
2. 聽覺對不同聲源的主動分離與抑制。
3. 注意力與情境對聲音感知的動態調節。
即使儀器顯示兩個頻譜完全相同,人耳仍可能聽出音場深度、空氣感或音像定位上的明顯差異。
這不是心理幻覺,而是因為聽覺是具時間整合性與主動注意的非線性感知系統。
五、動態聽覺聚焦:人耳的「自我調節」機制
人耳還有一項被低估的特異功能——聽覺聚焦(Auditory Focusing)。
在夜深人靜的環境中,我們起初聽不到手錶指針的聲音,但當我們「刻意去聽」時,那微弱的滴答聲卻逐漸變得清晰。
這不是錯覺,而是聽覺閾值(threshold of hearing)動態調整的結果。
神經生理學證實,人類的聽覺系統包含一條「下行通路」(Olivocochlear Efferent System),能主動改變耳蝸外毛細胞的放大增益,使耳朵在注意特定聲音時提升敏感度,在忽略時降低響應。
研究指出,當人專注於某個聲音時,聽覺皮質會調整神經元反應閾值,主動放大有意義的頻率區間。也有期刊跟文獻證明,聽覺系統會根據環境噪音動態改變敏感度,使得在安靜環境中更能聽見微弱聲音。
換言之,人耳不只是「接收器」,而是一套具備動態控制與增益調節的「智慧式生物放大系統」。
六、與生俱來的超敏銳器官:人耳,時間中的智慧感測系統
人耳不是一個被動的麥克風,而是一套能在時間中進行分析、聚焦與調整的主動智慧系統。
它能:
• 整合聲音的時間變化;
• 分離與聚焦多重聲源;
• 主動調節敏感度以適應環境。
因此,當儀器與人耳出現差異時,並非人耳「不準」,而是儀器尚未學會在時間中「聽」。
人耳的聽覺,是生物演化與神經動態系統的結晶,至今仍是最先進、最靈敏、最具意識參與的聲音分析器。
參考文獻
• Cherry, E. C. (1953). Some experiments on the recognition of speech, with one and with two ears.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5(5), 975–979.
• Bregman, A. S. (1990). Auditory Scene Analysis: The Perceptual Organization of Sound. MIT Press.
• Aubin, T., & Jouventin, P. (2002). How to find a parent in a crowd: the penguin’s vocal recognition system. Animal Behaviour, 65(1), 165–174.
• Guinan, J. J. (2006). Olivocochlear efferents: Anatomy, physiology, function, and the measurement of efferent effects in humans. Hearing Research, 212(1–2), 3–20.
• Fritz, J. B., Elhilali, M., & Shamma, S. A. (2007). Adaptive changes in cortical receptive fields induced by attention to complex sounds. Nature Neuroscience, 10(9), 1198–1206.
• Dean, I., Harper, N. S., & McAlpine, D. (2005). Neural population coding of sound level adapts to stimulus statistics. Nature Neuroscience, 8(12), 1684–1689.
• Wang, D., & Brown, G. J. (2006). Computational Auditory Scene Analysis: Principles,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李明益 wrote:
因為用到這級數的用家,原本的線材應該也是不錯.

花了上百萬買的喇叭, 結果配一對 5000元的喇叭線. 優美音質全被喇叭線破壞掉. 那不如買 10 萬元喇叭就好.

我是買了標價 72.9 萬的 N-01XD SE 才開悟的, 把原先 9千元的 Audioquest Red River XLR, 換成 6.9 萬的 Siltech 680i XLR. 不這麼做, 就白白損失 72.9 萬, 還倒不如繼續用原先 5萬元的 TEAC NT-505X.
nike6453

這樣就對了幫你按讚,70幾萬當然不能只插1萬的線,這會不能看的,換線你用的爽老闆也開心,這樣子是雙贏很圓滿。

2025-11-01 22:50
哲楓小居 wrote:
這裡有一篇文章很可以...(恕刪)

20年前還可以這樣講,這些參數現代都能量化了,IMD,Q值,瀑布圖,相位響應,暫態響應。FR相同但是感受不同,以上的幾個參數都能看到變化。時間差的變化早就能被記錄了。
惡魔的右手

過萬的線材全部都是智商税...除非單條長度是50公尺以上

2025-11-05 15:08
從入戶電箱專線出來
各種名牌無融絲、電線、壁插、排插............服用後無感😑
可能採購的設備等級沒幾百上千萬,或是自身木耳沒救,體驗不到更換後更多細節產生
李明益
李明益 樓主

我是認為那是沒用過有感的電源線.

2025-11-02 9:11
棒。真是棒

壁插應該很有感啊! 真羨慕您不需要另外再花錢搞設備[^++^]

2025-11-02 20:05
可能常說電源線久了,不少人以為我專門賣電源線.
事實上,我當然還是以賣訊原,擴大機,喇叭,三大件為主.

今天下午..有位先生帶了三條他自己DIY的電源線,想來找廠線比較一下
老實說,要不是他長相斯文,說話客氣,我還真以為是來踢館的.
但不管聲音如何,光看外觀,這幾條DIY線真有廠線的氣勢.
使用器材,交換測試的擴大機是法國 MINETISM 15.2綜合擴大機.
驅動的是ELAC CONCENTRO S507.2
我提供比較的參考線是
1.美國WW SILVER ELECTRA 10 2.義大利 ..A.R.T MONOLITH SE.
比試前,我有先跟他說,既然帶了三條,那麼先跟原廠的黑線比,有差異再來比較知名更貴的廠線.
果不其然,有2條直接淘汰...不容易輕易分辨差異,只有一條公母插很漂亮的線,進入下一回合.
憑良心講...可以跟2條參考線是殺得難分難解.
其中 WW是略勝一籌在音場與通順度上.
所以我就問他..這條線的製作成本大約是多少?
算一算說要5千多.那沒進入下一輪的線呢...? 成本都在2千左右!!!
果然還是一分錢一分貨.
我請他幫我也做一條...打算有機會再辦電源線測試時.
作展示說明用!!!

我覺得使用EQ調整好的差異更勝更換線材
goldbingo

lingo1388 體驗音樂的美好,是藝術。複製重現美好的體驗,是工程。[微笑]

2025-11-03 12:20
lingo1388

goldbingo 理論是如此,但工程不能保證「美好」,應該探究工程目的是追求數據還是美?很多人說「音響是低科技產物」,代表不必太多高科技,廠家如何運用這些水準創造出美聲才是關鍵。

2025-11-03 14:08
數位階段會做的sample補碼或是DA noise 去除演算法不同造成影響都遠大於這個。

另外最妙的是電晶體跟離散元件的PVT會影響電氣特性大約25%,就算FT去刷嚴格一點淘汰到5%甚至1%,最基本電阻元件溫度係數變化也遠大於線材,更不用說電晶體這種非線性系統,但這個的變化率這麼大的東西居然沒人討論?你知道你手上拿到的機器是worst chip還是best chip?

這時候可能又有人要說配對,你知道ic跟系統間的total solution ,還有FT出貨刷到幾%內是極限嗎,刷的機台有沒有offset,要不要抓spec margin,這些造成的電器特性變化可聞而且可明顯量測的變化居然沒人在討論

誰阿 wrote:
數位階段會做的sample...(恕刪)

就只是條線,相信的或想玩的就花錢,自己用的爽老闆也開心雙贏,千萬不要以為可以說服相信有鬼,或外星人的人叫他不要相信,這已經是吵不完的事情了。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