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o1388 wrote:俗話說「戲棚下站久就...(恕刪) 同為 KH120A 用家推個!(我用 11 隻 KH120A + 1 隻 KH810 組 7.1.4;預計年底再添 1 隻 KH810)
可能是太久沒買喇叭了,這麼久了才想起“The Sheffield/XLO Test & Burn-in CD”還沒上場。這是一件蠻奇妙的事,(接/不接)KH750音場竟然差別那麼大,播放:◉第三曲Walkaround在(不接)時,音場寬在左右喇叭間範圍、縱深約莫半公尺,Doug Sax手持敲打Clave在此虛擬空間裡走動,有點“夜市小火車”的感覺;在(接)時,音場寬突破左右喇叭範圍、縱深大於一公尺,很有“長32英尺,寬18英尺,高13英尺”的FEEL(沒有實際那麼大啦!)。只是最後當他停在房間中央(距離麥克風約6英尺)時,Roger Skoff(距離麥克風約8英尺)加入同時說話,拉不出兩者距離60公分的聽覺。◉第七曲Low Frequency Demagnetizing Fade,應該無需贅述。◉第八曲Burn-In Tones應該也無需贅述,關掉KH120a,就看到KH750盆體劇烈震動,發出類似水沸聲,有「這片CD“有效”」的感覺。Pachilla可從串流播放試試。
曾試聽多組超低音,可惜都沒有連接不同兩聲道喇叭經驗(現在才想到),於是…Neumann KH750 DSP+NeumannKH120aNeumann KH750 DSP+ATC SCM 20ASL ProNeumannKH120a vs ATC SCM 20ASL Pro 單獨PK結果可想而知不必贅言,但分別接上Neumann KH750 DSP情形就不同了,聽感上的整體性和低頻衝擊力,竟然NeumannKH120a好的很有感,反而ATC SCM 20ASL Pro沒有那麼生猛有力。因此,一直跟別人說:如果你喜歡ATC的聲音,那就該相信比利木頭人(可惜!已經去做喇叭給上帝聽了)的聲音美學,逕自多一分少一分修改就走味了,在此得到印證。把還有明顯記憶的也一併梳理一下,認為【有DSP功能的超低音,最好搭配原廠指定喇叭】,各項內建設定較能匹配(但相信要做個別調整應該也是可以);訊號經過Neumann KH750 DSP再給ATC SCM 20ASL Pro表現真的弱很多,三頻表現訊號比直入差很多,因而獲致【不同廠牌喇叭間搭配,最好沒有DSP功能】;以上,提供正在物色“超低音”同好參考。ps.個人聽感如此,但可能因樣數不夠多【結論】不夠周延(有例外)。
allenmu318 wrote:這麼多喇叭花,應該是...(恕刪) 聽音樂玩音響的確是有段蠻長的時間,但…不老,一直喜歡Sheffield Lab & RR這類小廠的發燒片錄音,因它們「真實自然」的聲音是現在「人工調味」無法比擬的,雖然都號稱是「發燒片」,尤其在聽對岸出很多過度強調唇齒音、氣聲之類音效片,讓人有「美學」不止是堆料、拉曲線…,而是需要時間涵養「藝術」的感慨。----------KH750DSP每天至少開唱六小時(不時和其他喇叭交义比對,實際播放好像也沒那麼多)無論如何,至今應該熟成了吧!理所當然的「爆棚一哥」1812一定要首先登場來“砰”幾聲,不意外的除了門窗嘎嘎做響外並沒有太多驚艷;選幾張鋼琴、小提琴來看看,穆的的「流浪者之歌」令人印象深刻,尤其低頻表現不亞於落地式的12吋單體;鋼琴方面,Fazioli F308的豐富音色、雄偉音量和珠落玉盤的大鍵琴、和蕭邦認為「無以超越」的Ignace Pleyel 鋼琴來彈奏蕭邦作品,都有著極佳鋼琴形體與空間感,其中超低音都有功不可沒的“助攻”效果;再來點「非古典」類音樂,RR的Tropic Affair「熱帶風情」和The Sheffield 的Drum Record / Track Record,再多的字形容都是多餘的,只能說是「精彩絕倫」「絕無冷場」,尤其是Ron Tutt和Gary Lewis即興演奏,絕佳的“前推”臨場感,結實有彈性的聲鼓…,就會明瞭其他超低音猶如滷豬腳「軟爛」和KH750DSP這種高級牛排「彈牙」的差別。在什麼類型音樂都聽的狀況下,這只超低音對古典樂來說“價性比”好像不是很高(包括1812),但對非古典樂來說有著錦上添花、如虎添翼之效,難能可貴的是在有限體積裡,內建完整的各種調整功能和極佳的低頻效果,強力推薦給有Neumann喇叭的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