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在被壓縮與修飾的時代,CD 留下了什麼真實?

奧地利卡拉揚研究所 於2019年 開發「貝多芬人工智慧」, 利用AI技術完成《貝多芬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 資訊來源取自' MUSICO 音樂圈 '網站...
法律上會有爭議嗎? AI生成式創作有著作權嗎? 執筆著( 鍵盤客 )' 音樂創作者? 後製作者' 與人工智慧...最終來到聆聽者 – 可接受嗎?
也許M01論壇, 很快就會( 或不會 )在發燒音響單元開一個新的討論群組
Celibidache88 wrote:
今天看了一個影片:The...(恕刪)


CD 的16 bit規格是最大的限制,一點都真實不起來。
「實體」和「串流」音樂最大差異,並不在「被壓縮與修飾」(直刻)或「解析度」(數位模擬類比,類比模擬自然)…的問題,而是「實體」在組織、預算等等方面必須具有相當規模(水準以下自然被淘汰,當然換個角度說因此扼殺了什麼也是可以)的高成本創作,而串流可以是一個人+一支手機低成本完成(相對,“水準”從不是考慮因素)創作,這種現象舉個例:從過去的「主播」到現在的「網紅」不難發現,題材多了但不可否認水準降了。

個人認為最大差異,在投下較多資源的「實體」必定要相當規模(內從音樂內容到外在包裝)呈現,以一張約一小時長度的音樂而言,它必須要有「整體」構思,就如交響樂說的是一則完整故事(從封面開始),而串流表現的多是當下感覺(會有人聽完整張專輯嗎?尤其非古典類),它是片段的。
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很多老歌,目前推出的黑膠唱片是由CD轉錄過來的。
廠商很聰明知道你不買CD,改推黑膠,大賺一筆。二方皆大歡喜。
我第一次聽黑膠唱片是1966年,民國55年時。第一次自己買黑膠是民國61年1972年。
時代變化無法預測。只能說各取所需即可,不用理會別人。
也許比較能保持音質?
echo101 wrote:
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恕刪)


應該沒有不為人知,上個世紀原始錄音大多改成數位方式,便於混音編輯及保存。所以後來的黑膠不是從CD來的也是從數位母帶。

合法高清網站販售的Hi-Res也會有從CD upscale上來的假高清

不過,前面就提過,鐵達尼都有4K 3D版本,其實也沒什麼


Taylor swift 同一張專輯的LP & CD版本,覺得是同一個錄音,還是要taylor再錄一次LP
Loompster

不是吧,都是同個錄音,一樣都是數位的。

2025-04-04 23:28
Loompster

覺得唱片公司不可能會錄兩次音,之前就發現黑膠也是數位轉的,聽起來都一樣。

2025-04-04 23:29
就跟同一首歌我聽現場演唱會版本的聲線與錄製專輯的聲線我更喜歡前者吧,更有人的感覺,專輯錄製幾乎都是以最完美的狀態錄製,現場更讓人容易聽到情感上的澎湃,即使音準有點小瑕疵又如何
Celibidache88 wrote:
今天看了一個影片:The...(恕刪)

The 3 Biggest Reasons to Go Back to CDs... Again,

重來都沒離開過何須回歸呢? 串流加調味劑吃多無益健康。
lingo1388 wrote:
「實體」和「串流」音...(恕刪)


呼應LINGO兄, 真的就是如此, 喜歡手能摸能碰就買實體, 喜歡方便隨選編輯就聽串流
沒有高低之分, 只有偏好不同 早些時候這種厚殼+精裝+解說冊, 就算看不懂德文也有爽度

就拿費加洛婚禮的序曲來說, 一般都是熱熱鬧鬧速度放快, 克倫培勒的就端正平穩
想跟小孩分享風格不同時候, 聽串流就可以把幾版拉再一起放很方便





好吧!!
等一下下班後再跑一趟,啓元二手CD
多買一些CD!!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