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好音質,乖乖上Hi-Res網站買Hi-Res檔案 (24/48以上flac or DSD)(2496又好過DSD) 其次是買CD / SACD回來自行rip成數位檔案。至於選擇CD or SACD則是以音樂類型為主。 然後線上串流網站就不用浪費心力去奢望音質,有些時候串流網站號稱Hi-Res的音樂聽起來連CD水準都沒有,流量也可以看到比CD更低,更不要說是跟Hi-Res網站上購買流量隨隨便便就3~4千以上的Hi-Res檔案比了....
高解析度音樂比起CD的主要優勢不是在於超過20kHz的訊號解析力,而是在20~20kHz範圍內的訊號重建的精確性。我自己很喜歡聽小提琴的錄音,我可以很容易分辨出來我從Presto網站上面購買的24 bit 96kHz錄音,在聲音密度,小提琴擦弦質感,共鳴層次,空間感,都明顯勝過我的正版CD rip 到自己家NAS的聲音。無論是60~70年代立體聲類比錄音,或是2000年以後的DSD/hires數位錄音,CD有它的侷限性。
我自己收藏古典音樂CD上萬片,rip到電腦的CD也有上千片,就算是24 bit 48kHz的網路購買數位檔案,音質也是勝過CD rip的16 bit 44.1kHz。我在這邊定義的hires是指alac/flac/wav的PCM格式,解析度>=20bit,取樣頻率>= 44.1kHz。 DSD64我自己從mora買的檔案和手上幾百片SACD rip出來的檔案,有一些狀況聲音比CD來得差所以不在這篇文章的討論範圍。我在這邊要講的是hires PCM音質優於CD 16bit 44.1kHz。
有一些朋友會使用軟體昇頻的方式將CD聲頻成176.4kHz甚至DSD256。我自己的經驗是昇頻無法取代hires。有兩個理由: 1. 昇頻是根據原先的16 bit 44.1kHz的基礎做運算,但是16bit的解析度已經輸給hires,輸在起跑點。 2. 昇頻的演算法對於聲音好壞影響很大,例如offline的PGGB,花一個小時將44.1轉到192kHz結果聲音變硬變難聽。但是dCS Scarlatti的real time upsampler,將44.1轉到176.4kHz對於聲音的密度與空間感就有提升,但是比起同一份錄音的hires檔案還是有明顯區別。Upsampling可以當作調音手段選自己喜歡的演算法,但須注意聲音未必會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