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線材建議:用Accuphase E-5000推B&W 805D4

請問目前電源線用哪一條呢?

目前想要調整什麼? 音場, 高音, 低頻, 細節?
挖洗不良中年

但實際上用全套accuphase線材,聲音太斯文不夠精彩

2024-10-12 21:56
宅男工程師

我剛買 A80 時也是相信原廠, 但比過幾條電源線後, APL-I 算是普通的, 要想調音, 還是要乖乖買它牌電源線.

2024-10-20 13:25
刪除,貼錯。
我是用Accuphase A48推805D4 Signature,如果想用Bi-Wire 兩對喇叭線,可以把擴大機調整至 A+B,然後用兩對喇叭線分別於A 及B 的喇叭接線柱各自接駁到喇叭的高低頻就可以。

建議樓主別心急花費添置線材,先作擺位調整,調整完成再讓新喇叭播唱約3個月,讓聲音穩定下來,聽聽感覺如何才再決定線材。
挖洗不良中年

電容器很大顆,充份run熟要至少500小時

2024-10-12 13:55
echo101
echo101 樓主

哈哈,等run in一段時間後再把低音喇叭接上去試聽,加上擺位,看來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

2024-10-12 20:56
echo101 wrote:
意外的發現Accuphase E-5000 + BW 805D4 + TEAC PD-505T CD player + Eversolo DMP A-6結果改進音質最大的是使用A-6內新版自動建制在系統內的Apple Music服務。

看到你的喇叭擺很開,我大概猜你想要補厚實飽滿的中低音
我的建議是去五金行買線徑2mm的單芯銅電線
DIY做2組電源線,價錢很便宜
插在你的TEAC PD-505T CD player( 插DIY電源線)和 Eversolo DMP A-6( 插DIY電源線)
就先這樣試試看
通常剛買的線材接下去聲音寬廣深屬正常,run久了會收斂集中
echo101
echo101 樓主

不是很了解(TEAC 505T只有二個數位輸出:同軸、光纖)

2024-10-12 20:40
yngwiemore

DIY的線不是訊號線,是電源線

2024-10-12 22:18
謝謝大家的熱情意見!休息一下run後rest!看一下A-6的專輯封面:
echo101 wrote:
外的發現Accuphase E-5000 + BW 805D4 + TEAC PD-505T CD player + Eversolo DMP A-6結果改進音質最大的是使用A-6內新版自動建制在系統內的Apple Music服務。


關於大大客廳的擺位,小弟用過E480推804,超過喇叭間距2.4m,toe in太少其實已經蠻容易中頻虛虛的。
但是805更小,基本上建議大大可以喇叭間距至少縮小到2.4m,toe in喇叭面指向身後1.5m試試。

新器材喇叭可能暫時需要toe in,等器材聲音密度提升才能慢慢減少toe in。

PS: 我也試過biwire直推804,結論是A+B 同時輸出biwire給804動態比較好。
用signle wire加上原廠跳線,就差一些動態,少一些味道。
lingo1388

E大,【A+B Bi-Wire我已經給不同人建議到亂了底】網友建議買4×4的Bi-Wire線在使用上最具彈性,原則上沒問題,會「亂」是不會使用所致,文字描述很繞口,上網抓圖看可能清楚些。

2024-10-19 9:54
bigeyeboy

echo101 只是音響店手工線,當初賣我804時請音響店帶兩條來替換我的10幾年的劇院線,最後留下biwire那條。

2024-10-19 17:23
echo101 wrote:
意外的發現Accuphase E-5000 + BW 805D4 + TEAC PD-505T CD player + Eversolo DMP A-6結果改進音質最大的是使用A-6內新版自動建制在系統內的Apple Music服務。



好奇請問
A-6 內建的 Apple Music 比 TEAC PD-505T 放 CD 好聽嗎?
有沒有另外接 DAC?
echo101
echo101 樓主

有時亦用Accuphase DAC-60聽,高音更明亮清晰一點。但是因為一時之間太多種組合的試聽,可能耳朵已有點麻痺了。但盲聽韓國流行音樂真的可能分不出。A-6內建Apple Music值得推薦。

2024-10-19 10:32
echo101
echo101 樓主

但805D4明顯地比ATC SCM-20在高音的解析度和動態上好上一層。

2024-10-19 10:37
@aamurotai

A+B Bi-wire 是需要兩對喇叭線的,我以往就是用兩對Siltech 550L 分別於擴大機的A+B接線柱駁到804D4S的左右各自高低頻位置。
這樣接駁能量感、動態、分析都得到充分發揮。然而每人聆聽環境、器材、線材配搭不同,都會有不同效果。
我自己就嫌高音能量過強,然後改為用一對680L喇叭線駁低頻,再由880L跳線駁上高頻。 只用擴大機的A接線柱走回Single wire 加跳線,聽感是高頻量減但質升。
aamurotai

原來如此!有機會的話也來試試(可惡,已經先買了2對4的bi-wire喇叭線了)

2024-10-21 9:19
我一直都認為買頂級的喇叭跳線是最有c/p值的音響線材投資...
舉個例子...
美國wireworld...PLAITINUM ECLIPSE 8 2.65米定價要一百萬台幣...
買同樣材質結構的跳線,定價才24000.

想想..如果您是位認為喇叭線有差的用家...
銅線入低頻,純7N銀線導入高頻...
這想像一下...絕對比2組定價都是2~3萬的喇叭線去BI-WIRE要強.
2組喇叭喇叭線都從擴大機並聯出...也就是分流而已...沒有更大的電流承載傳輸能力.
唯一好處可能也就是...避開被動分音器的干擾而已.

7N銀跳線,真的可以提升非常多的中高頻質感.

stevenkc888

買好一點但是只有sigle wire單一的喇叭,集中火力在喇叭線上,會不會更加妥當?Bi-Wire幾乎90%以上的用家都用不到

2024-10-19 14:18
李明益

是...應該買sigle的喇叭線,遇到可bi-wire的喇叭時,升級就在添置一組喇叭跳線. 有bi-wire設置的喇叭真不少... B&W ELAC TANNOY.......

2024-10-20 11:25
「強」的定義如果是“好不好聽”應該是見人見智,但如果是拿“傳輸率”比較,計算結果那倒是顯而易見的。
以簡化數值(實際不會那麼差,只是為了易懂)表示,如果一條喇叭線90%傳導率,那Bi-Wire後依然是90%,如果Single-Wire加上99%厲害的跳線,訊號傳到單體值是89%,實際相差可能只有0.0×%(或更低)儘管是「微乎其微」,還是【有差】。

以個人經驗,就“音響性”來說,Bi-Wire比Single-Wire加跳線要好的多,但要取得聲音平衡的確需要花點心力,當然也牽涉到「擴大機」的功率、組數(串並連或是多組輸出)、驅動表現…,及不同線材的搭配組合(調音)。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