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用比比昂 在日本的Y拍標過阿Q的C-200那時候看台灣二手音響店一台都賣到快三萬日本Y拍只要兩萬初就賣了如果怕運送過程會撞到什麼的可以像我那時候一樣請客服協助和賣家溝通 請賣家加強包裝會比較安心!
Accuphase C-200是在1973.08上市,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雖然在日本Y拍價格「只要」兩萬出,但前級還需後級配,加上運費、雜項支出,又要改日本電壓…,這一切值得嗎?即便在有知名人士加持下,狂推此「千歲」前後級搭配組合,但就效益而言,還是不怎麼合算。以上純屬就事論事的個人看法,沒有討戰或不敬的意思。––分隔––其實,還在等樓主的回覆,嘗試找到“單薄微弱”的主因(無論任何組合都不應該會如此形容詞的聲音表現),或許換個唱頭,也可能只要「調整」到位,即可解決問題。
方便請問唱頭的型號是? 因為就像樓上先進所提,有可能是調整的問題。如果唱頭是MC唱頭,通常針尖都比較細,讀取到的高頻成分較多,會讓你下意識感覺聽感比較薄。另外,可以試試把針壓多加個0.2~0.3克,聽起來會厚實一點。
你參考一下下面這個link吧. 基本上不能直接接電腦喇叭. 要玩黑膠要先充實基本知識, 不然大家建議都對, 但能不能有你想要的結果很難說. 你不如提供所在區域, 看有沒有高手或商家可以幫你, 既然頭洗下去了, 學費必然是得交的myav
大概瞭解樓主狀況,就是一切都在“計畫中”(GT-750可能也是),不過從挑選擴大機來看,感覺樓主似有認真(做功課)的準備踏出第一步,基本上方向是對的,但問題似乎沒有表面那麼單純。✅表面的問題是「六萬元的【擴大機+喇叭】的選擇」,前面已經說過,一切在沒有主觀意識或前題下,“三選一”就選對眼的吧!(當前帶有唱頭放大的綜擴好像也不多),剩餘的買能“買的起”的喇叭就對了(但…好像沒剩多少金額),如此簡單。其實,黑膠播放系統包含:黑膠(唱頭、唱臂、轉盤)→唱頭放大器(MM、MC,以下稱唱放)→擴大機(前、後級)→喇叭,市售器材各種排列組合都有,產品型式有些多、有些少,有些便宜、有些貴,這就需要花點心思。✅所以,進階作法是:六萬元買【擴大機、唱放、喇叭】三機,扣除3000元內的唱放預算,剩餘分配擴大機、喇叭,這類選擇就非常多,多到族繁不及備載,但要注意「唱頭(未知)和唱放」的匹配以及擴大機、喇叭品質(濫竽充數極多)。✅而講究「聲音表現」的方案是:購得DAC(含內建或另購唱放)+主動式(不是多媒體或電腦)喇叭,DAC可充當「訊源輸入選擇及音量控制」等功能使用,優點在於除黑膠外還可以連接串流或電腦等,擴充性大(當沒黑膠時還有其他訊源可播,只要有連接端子),而“主動電子分音”設計的主動喇叭,聲音表現遠遠超越同級的被動式喇叭,又極適合小空間擺置。✅也可以選擇極簡風格的多功能(無線)主動式喇叭,購買時只要注意機背有無「符合需要」的輸入端子即可,一切以極簡方便為目的,適合桌上擺置,呃…其他不必想太多。以上是在預算(六萬)範圍內,列舉比較「主流」的搭配組合(網路上容易蒐尋的器材,當然還有其他選擇),須知“硬體配備豐儉由人”,其表現和價格又有密切關連,六萬元能獲致預期效果即可,不要有過度幻想。在尋找器材對象之前,建議樓主要先考慮兩個問題:(1、現有多少唱片或來源?如果現在沒有多張唱片,亦無片源,接下來即將會是一筆不小且持續的支出,自問這一切值得嗎?準備好了嗎?否則很快褪燒,六萬打水漂。(2、預想系統規模?如果對音響有想法,現在就要預留未來發展或啣接空間,才不致形成浪費。在此,特別要指出的,「音響」除硬體設備外,還需要連接、匹配、調整…等基本技能,尤其黑膠的「調整」和「清潔」至為重要,它絕不是有些人說的「儀式感」,OK嗎?否則黑膠是難以入耳的。
https://news.u-audio.com.tw/newsdetail.asp?newsid=8592我在音響展聽到 Manat monitor reference入門級的主動式喇叭,很驚訝這麽便宜的價錢可以呈現這麼好的聲音品質,提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