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hilla wrote:
感謝推薦,但印象ATC中頻很厚,是走暖聲韻味的調性?
ATC 是偏監聽喇叭性格,所以沒有自己的調性,完全看前端跟訊源,如果給 ATC 的訊號很冷冰, ATC 就給你高密度的冷冰體驗! 放悲傷的歌, ATC 就讓你知道什麼叫做比悲傷更悲傷.......
建議參考這篇文章分享,發文者是第一次接觸 ATC 的資深玩家,所以沒有什麼偏見。
但是如果您喜歡的是 "妖豔" "女毒" 這種 "音染" 很明顯的喇叭.....那麼 Triangle Esprit Comete EZ 大概比較適合......只是台灣的訂價接近國外的3倍.....
Pachilla wrote:看網評說擴的預算要喇叭*2,很怕哈哈
因為 ATC 喇叭的單體全部 ATC 自己在英國生產的,即使是最入門的 SCM7 都可以承受 300 瓦!! 而且喜歡大電流推動,所以 ATC 的喇叭 "上限" 極高,個人曾經用定價超過 60 萬元的擴大機推我的 SCM11 V2,推出來的效果幹掉我的 ATC SCM20 ASL PRO II 主動式 !!!
至於大部分入門喇叭 "上限" 沒有那麼高,所以當然也比較 "好搞",給它好一點的擴大機效果差異較不明顯,甚至大功率大電流催一下就直接表演失真破音!
所以個人建議直接將您的擴大機抱去台北火車站的龍X / X聲直接測試最準,現場會準備 ATC 自家的 150 瓦後級 AB 比較讓您知道您手上的擴大機有幾斤幾兩...

如果真的中了 ATC 的毒卻發現擴大級不太給力, 這裡也有很多同好可以提供高 C/P 值的升級建議。
Onix A120+Wharfedale Evo 4.2“低頻量多並干擾中高頻表現”,相信是兩者(當年都是高曝光行銷產品)器材搭配必然結果外,研判空間及擺置應該也“貢獻”頗多,調整喇叭Toe-In角度或可稍解不足(距離太近效果有限)。另對系統「升級」目標選單,個人看法:
1、2)類似的音箱低頻設計,預判聲音表現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似乎沒太大意義;3、5)音樂類型表現比較侷限,且已排除spendor, Dali, AE,對聲音走向略同的產品須多考慮;4)等級不夠(台灣訂價太高)“價性比”太低,以八萬元的價格,應該可以買到十萬元級的40TH Anniversary、Geneses甚至Signature(難)系列才是「物有所值」;6)嘛…或許有機會(如果喜歡他的聲音)可以達到要求。
結論:喇叭除考量「音質、音色」等基本因素外,對環境條件不佳者,尤應考量單體特性、箱體結構(如弧形箱體減少駐波,強化結構甚或金屬材質降低共嗚共震)等…來降低與空間交互影響因素,只是這些都是高成本的項目,所以「十萬元級」預算會是合理的設定,同時應慎選「五萬元級」產品,否則升級不成反降階了。
基本上,喇叭“中頻凸出、高頻解析”表現,竊以為新時代(少接觸,請逕網路蒐尋)比老廠牌好,密閉式比反射式佳,日德製比英美製機率高,所以,建議可以增加Elac BS系列、T+A Pulsar(Criterion?)、Yamaha NS系列(超出預算的諒不列舉);PS.排除新版ATC真有遺珠之憾。
建議:
一、喇叭-擴大機預算宜採「總預算配比」分配,會是較佳搭配方式(除非已有升級計畫),否則可能發生「Onix A120搭十萬元級喇叭(大食怪機率高)」功率窘困情形,聲音表現可能會更慘;擴大機首應排除入門級擴大機(升級無感,尤其騙錢的高價入門款)。
二、如有上述疑慮預算又有限,則可以考慮主動式喇叭(十萬元級的中階產品不是入門級甚至多媒體喇叭可以比擬),而電子主動分音會是首選;且市場愈來愈多的發燒級主動式2.×喇叭系統(含軟體),可以預見,未來會是家用音響系統主流,不妨可以列入考慮,較知名的如:Neumann、Genelec、KEF…都有組合可以選擇,兼具優異的鑑聽力及音樂表現,可以肆應更多用途。
三、喇叭擺位如囿於空間不可抗拒的限制因素(如木櫃,貼背、側牆等),選用鑑聽喇叭(非商家自稱)「聲音表現」會優於家用喇叭;另太近的聆聽距離,受限於擴散角度,少單體優於多單體。
四、台灣音響市場「價格與聲音表現」並不成等比,要有明顯升級感,預算訂在十萬元以上,會有較多晉階品可以參考(或可考慮逕向國外購買,只是日益增加的運費…);另,品質良寙充斥,甚有(很多)假冒舶來品、平價品提高售價…種種行銷手段真可謂“無所不用其極”,要能明辨(畢竟有過一次以上經驗)切勿耳根軟,須知名牌之所以是名牌,它是經過市埸及時間考驗,必有存在價值。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