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_koupe wrote:一樣的整塊鋁合金背板 我剛才才注意到805 and 804有鋁合金背板,這次網罩直接磁吸在單體上是很好的設計,不會像之前一様直接吸在箱體上,那個鋼琴烤漆磁吸點都會髒髒黑黑的。
bond_007 wrote:800 D4箱體設計很簡單, 就是密集板由前往後折, 塑形為弧形 d3/d4都是多層用夾板來塑形.從800 D3開始就是由前往後折的,d2及diomond(初代)都是由後往前折. 有此一說,當初b&w是因為這個買下家具工廠的設備與人員.弧形箱體可以讓單體聲波在方形箱體直角處多產生的繞射波干擾,會那有多少影響? 雖然喇叭大部分都是稜稜角角的,製造容易及成本較低算是個因素吧.
tt_koupe wrote:d3/d4都是多層用夾板來塑形. 90+%的喇叭都是用這種"木頭做外殼"(MDF或HDF)為何不是原木? 當然不可以,原木沒有品管可言,共振問題更難處理至於其他類型的喇叭,就大概金屬殼偏大宗,極少數用石材
1000K wrote:為何不是原木? 因空氣中濕氣,溫度變化,原木過了些年限會變形,尤其越大片越容易,更有諧振的問題. 除了義大利較知名的那兩家會用原木條塊(板塊),大都用mdf / hdf 製作音箱. 夾板做成音箱外箱的也有,少數,忘了是誰?B&W的弧形箱體,用了20層(片)夾板,每層中間還夾有像紙張的乾膠,似乎隔鄰夾板還是成垂直方向堆疊,再送進夾具成型. 同一對喇叭的箱體還是配對的板材(我猜是同批製作的吧),這是影片中說的,夠認真的.
tt_koupe wrote:因空氣中濕氣,溫度變化,原木過了些年限會變形 商品化的喇叭或是鋼琴基本上都不會用原木, 就像上樓講的, 原木每塊的紋路都不同, 大量生產的話就不能控制統一的品質. 你總不希望你買的802D4聽起來比別人的802D4差吧! 但是有許多樂器如小提琴,大提琴,吉他等等都是使用原木, 這也就是會造就一些“名琴"的原因. 同樣是斯特拉底法里或瓜奈利製作的名琴, 各個不同的琴之間還是有音色與價值的差別. 至於年限久會變形? 最近有研究探索當初製作名琴時他們防腐技術做得很好, 才能經過三,四百年,音質還是極為優美.
原木做喇叭不是不行,我以前用過的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 (EAI)第一代就是。同個國家義大利的Chario 也有一系列的原木喇叭。但是比較少。第一個原因大家都說過了,品質難以統一。不像MDF或合成材料可以大量生產,即使相同的樹種,每批木材的密度都不同,生產出來的成品在聲音上也有差別,這是其一。再來就是喇叭若是要忠實呈現訊源的音色,箱體自身的音色就愈少愈好。原木本身的內阻尼比夾板低,更不如Wilson Audio 那種類似人造石的材料。所以振動共鳴很明顯。這對做箱體是不利的。我年輕時沒錢買吉他只能買夾板,這種材料內阻高(很多介面和黏合造成的),共鳴小,聲音暗而不悅耳,後來買了兩把單板的,好聽多了。這是木材的特色添加進去了。夾板不太會響。第三點是就是費工費錢。木材在製作傢俱的過程,必須先放在倉庫等裡面的水份自然跑出來,含水量低到一定的程度,才能開使製作。而且之後木材的水份還是會繼續向外散失,太大的板材木材會收縮開裂。因此除非是條狀的,否則就要切開拼接來減少這種狀況,並不是找不到大板材才用拼接的。前幾年我搬家裝潢時流行原木大餐桌,看起來很喜歡,一大片木板多壯觀。後來看多了發現每一片多有不少裂縫,深究之下才知道是這原因。餐桌裂一小條縫沒多嚴重,但能接受發生在喇叭身上?這對於要大量生產的喇叭來說,要弄個倉庫慢慢儲存,等到幾年後再拼接,太不划算了。當然,只要願意花時間,花錢,就不是問題。木材每批材質不一,可以買一堆挑到接近;箱體共鳴明顯,可以加厚,用黏的降低太明顯的頻率(界面和黏合多,可以改善這問題);木材乾燥接合處理費工費時,錢算到消費者頭上就好了。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喇叭很貴,產量少之外,箱體的音色比一般MDF或合成材料的喇叭明顯。這是一種製作調音的手法,不過不是主流,原因就如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