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an 168 wrote:
聲音的技術,並沒有什麼跳躍式進步。
只有不斷優化及消費者口味的變化。
我不會比喻是汽車或電腦,
用人體當界面,跟煮菜比較像。
一個是聽覺,一個是味覺。
在20年之間 視覺技術的進步大於聽覺。
音響普及的障礙在於以往網路不發達。
以往不如現在可以討論,訊息容易片面。
在80~90年代,機器壽命跟價值
會遠高於現在家電消耗品,用電視比喻
現在的液晶電視壽命在以往陰極管電視
是無法想象的短,價格約是同等。
回來講音響擴大機與喇叭,一般概念
可用10~20年壽命,相對現在家電
變消費品,大約3~5年,甚至日本系家電
原本設定5~7年堪用(零件選用成本不同)
用現在做擴大機來看,要從5~7年堪用零件
挑出可以堪用10年,用在機器上。
比以往從7~10年堪用零件,挑零件
做堪用10~20年機器的難度高。
聽音樂的口味,從電子合成音樂以來,
就已經有不同口味族群。
用比喻説,泡麵跟傳統煮麵,口味不同。
牛肉麵泡麵跟知名的牛肉麵,還是不一樣。
以前人普遍沒有那麼多的娛樂預算,加上資訊不對稱,
多數人就算有錢也未必真正聽過好聲音,
反倒是拜科技之賜,越來越多消費性商品的音質反而都有不差的表現。
至於機器容不容易壞跟結構設計複雜或是簡單比較有直接關聯,跟年代沒有什麼關係。
映像管電視比較經久耐用,液晶電視壽命比較短這也是迷思,
以前映像管電視壞掉大多能走維修,
現在液晶電視壞掉,多半說成不能修要消費者直接換新,不見得映像管時代比較經久耐用,
那個年代很多家庭的電視用到報銷為止,修上個一兩次都是十分常見的事,
還有液晶電視跟映像管價格也沒有同等,現在一台好的32吋電腦螢幕也要好幾萬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