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QA對老擴大機來講有差異嗎?

gyonshi wrote:
我的問題是80年代最(恕刪)


RCA是類比的,老擴大機是類比進類比出,舊機器弱點在於失真的規格可能比較差,但完全沒有訊號轉換的取樣率高低問題,理論上解析度無限大,你愛取多高就取多高,無論是再華麗的Hi-RES、MQA、DSD…等數位訊號,擺到純類比的RCA訊號面前都只是小菜一碟,不會有你想的高解析檔案經RCA輸入損失這種問題。

簡單來講,數位訊號的弱點在取樣,而類比訊號的弱點在失真。數位訊號完全沒有失真問題,就像類比訊號不會有取樣率不足的問題一樣,無論是高取樣率的訊源格式,或是低失真率的擴大線路,其目的都是為了確保最後輸出音質的完整性,但二者畢竟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沒有RCA輸入會損失訊源取樣率這種事。
gyonshi wrote:
我的問題是80年代最(恕刪)


問題前面前輩先進或有說明可以參考。
既然以電視作比喻,那也以此比喻說明應該比較適宜,數位解碼的4K、8K…﹙HI-RES、MQA﹚指的是解析度,而擴大機推動喇叭發聲的是音響頻率﹙**Hz - **KHz﹚在此應該對應比照為「色域」﹙ADOBE、sRGB…﹚,這是兩碼事是否理解?
"數位「解析度」"商人都故意略過一事不談,那就是"來源"格式,一樣以影音譬喻:拿二戰歷史紀錄片用8K電視看,會有什麼效果?現在電視台4K攝影機都還很少,那看八點檔連續劇又如何?電影、手機錄影4K較多,用8K電視看效果如何?以上應該不必解釋自可明白,音樂也是相同道理。

ps.MQA其實是一種「再壓縮」的技術﹙因解析高→檔案大,需壓縮以利傳遞﹚,為免治絲益棼,在此簡化為高解析。
謝謝各位

DAC只是將01轉換成HZ
RCA本就是傳輸類比訊號,所以買類比器材需要考慮的只有頻寬?
擴大機大多都10Hz~20kHz所以沒有影響,而喇叭如只到50Hz 的低頻,需考慮對你想聽的音樂是否缺少支撐?

我這樣理解對嗎?
Ludy魔鬼 wrote:
你是對老綜擴對應目前(恕刪)


沿用luxman DA-100,15K內有推薦的撥放器嗎?
擴大機是類比線路本身並沒有數位解析度問題,但 DAC+擴大機+喇叭 有音質瓶頸,這瓶頸與設備新舊無關,和設備等級有關。加上人耳也有聽覺分辨能力瓶頸,所以大部分的組合用人耳盲測連 有損320K AAC 和 無損16bit/44.1K 格式都聽不出差異,再往上追求MQA或Hi-Res也沒有意義。

樓主的喇叭和擴大機為何? 如果DAC+擴大機+喇叭沒有數十萬以上,或耳力沒有高於常人,16bit/44.1K無損就很夠了,不須追求MQA

電腦就可解Tidal MQA第一層(24bit/96K),先盲測比較16bit/44.1K和24bit/96K的差異,如果聽不出差異就知道16bit/44.1K對你目前的系統和耳力已經夠了

要省錢方便可先從 手機/平板+Tidal app Hi-Fi > Airplay/DLNA > Wi-Fi > Tunebox3 > luxman da-100開始玩起

假設目前音響系統設備預算分配是平衡的,則升級順序建議是: 喇叭 > 擴大機> DAC,最後再來考慮是否需要MQA或Hi-Res
gyonshi wrote:
買類比器材需要考慮的只有頻寬?


感覺樓主「影」熟於「音」;「影」「音」本一家所以它們很多面相會很相似。
一樣情形,任一影視器材也都有一長串的規格,購買時只會看單一數據?
相同道理,廠商規格表示有時候是有前題的﹙如在什麼測試條件﹚!
基於上述兩點,「數據」一定要先清楚它要表達的意思,但要逐一說明…有點冗長,所幸「影」「音」一家,對想購買的產品多看、比較﹙正好做功課﹚,相信可以很快上手,有問題的點再請教先進前輩,應該比較有效率。
gyonshi wrote:
謝謝各位DAC只是將01...(恕刪)


那個Hz單位的不是頻寬,是頻率響應的範圍。人耳能聽到的頻率響應範圍大概是20Hz-20kHz,一般音響設備標明能支援的頻率響應也差不多就這個範圍,對擴大機或喇叭來說,這其實是一個沒什麼太大意義的規格。

聲音是很主觀的事情,擴大機好壞還是要耳聽為憑,而不是看規格挑機器。但如果硬是要從規格來選的話,最重要的第1項是擴大機的類型,A類、AB類、D類或T類這個差很大。其次是失真率THD-N,這個要越低越好,畢竟類比訊號天生註定就會失真。但還是別忘記對類比機器來說規格只能參考,兩台THD-N值標一模一樣的擴大機,放出來聲音很可能會天差地遠,這不見得是有廠商說謊亂標,而是類比擴大機的規格都只是在一定電壓、頻率下測出來的「平均值」

隨便舉個例子你比較容易了解,假設兩台機器的失真分別是(10+2)/2跟(6+6)/2,從規格上看平均起來都是6,但實際失真狀況一台擴大機是10跟2,另一台擴大機是6跟6,放出來聲音很可能就天差地遠,這也是為什麼擴大機這種類比機器規格只是「參考」,跟實際狀況常會有很大落差的原因,因為類比訊號會失真只能抓個「平均」,不像數位格式都是固定值。從趨勢來說,擴大機的失真率平均當然是越低越好這沒問題,但即使儀器上測試條件跟失真率測出來一模一樣的兩台擴大機,也不代表他們的聲音就是同個等級。
TiiiT wrote:
手機/平板+Tidal app Hi-Fi > Airplay/DLNA > Wi-Fi > Tunebox3 > luxman da-100開始玩起(恕刪)


Tidal app 的音質比Tunebox3 好?
https://blog.luxman.co.jp/archives/2012/03/ipadda100.html 。好像可以用ipad接,晚點試試

目前是 用家父的naim nat2+ linn tukan
父親之後考慮升級 Klipsch Cornwall 或 Wilson Audio SOPHIA
但他不聽串流,串流機要自己付錢買
lingo1388 wrote:
任一影視器材也都有一長串的規格,購買時只會看單一數據?「(恕刪)


耳機我比較熟啦
當然試聽過在買最好
smsl dp5-代理好像沒試聽
Tunebox3-nexum好像有點危機,官網沒有維護,產品列表也沒有Tunebox3
看來只剩Aries mini 了
gyonshi wrote:
耳機我比較熟啦當然試(恕刪)


一般﹙在相同條件下﹚狀況,"規格佳不一定有好聲,但規格差一定不會有好聲",「耳機」受外在影響最低,這種感受應該最為明顯。
器材優劣都免不了和價格有連動關係,找出幾個﹙看樓主時間允許﹚價位內規格最佳的去試聽,應該是最有效率的方式;「網路串流播放器」尚未能深入瞭解,能給予的建議實在有限,只是感覺近年「數位」產品是小公司規模出品且如雨後春筍的多,都在規格上比拼﹙規模小展售試聽自然…﹚,可能只有看規格和參考先進前輩使用心得了。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