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唱片比 CD 好嗎?類比與數位錄音的差異——摘自《好音樂的科學》自 1980 年代 CD 開始變得隨處可得後,針對 CD 提供的音樂品質是否勝過被它取代的黑膠唱片這個議題,便有了一番激烈的爭論。大多數的論點集中在「類比」和「數位」技術的差異上,因此我想在做更進一步的探討前,先說明這項差異為何。黑膠唱片與播放唱盤,類比/數位之間的差異為了讓解說單純些,我並不會直接針對音樂來談,而是用影像的複製和重製法來說明,這樣我就可以用畫的來舉例了。我們就先用「類比法」和「數位法」分別來複製一條波浪線好了。類比重製類比錄音系統採取的方式,只是單純地照著形狀,直接將一條擺動的線複製出來。就跟單車手沿著蜿蜒的鄉間小路騎往市區的做法很類似:單車手的路線有多準確,端視他的速度有多快、路徑有多曲折,以及中午花多少時間泡在酒吧裡等因素而定。最典型例子就是你拿一張描圖紙和鉛筆,照著圖片描畫一樣,只要以等寬的線條很仔細地畫,很容易就能增加描圖的準確度。不過,有可能你所描畫的線條擺動的幅度太大,讓你很難精準地跟著畫出來。數位重製但數位重製的做法則完全不同。「數位」這個字表示電腦必須將這項作業簡化成一連串「是」或「否」的指令。它會先將那張畫有擺動線條的頁面分割成許多小方格,接著電腦會將相機對著圖片檢視:「這塊小方格裡有黑線嗎?」並一一在所有的小方格裡進行這樣的程序。然後電腦會將所有「是」或「否」的答案儲存起來。當我們要電腦重製這張圖片時,它就會將所有答「是」的小方格畫成黑色的;而所有答「否」的都留白。這種系統的好處是,電腦能以無比精準的方式,記憶龐大數量的「是」或「否」答案,並準確無誤地將這項資料隨時予以儲存和重製,且沒有機器移動準確度的問題。而缺點則是,它的曲線是由小方格所構成的,因此若一開始設定的小方格不夠精細的話,所複製出來的圖案就不會像原本的曲線那般圓滑。下圖中,我將效果良好的數位複製圖跟方格太大的圖,兩者之間的差異做了個比對。數位複製技術的原理。這兩張圖都是由電腦將曲線分割成黑色小方格製作而成的數位影像,如果我們用的是數百萬個微小方格(如上方),就會看到一條圓滑的曲線;但如果方格設定得太大,就會像下方的線條一樣,圖片品質就會差很多,而曲線的形狀也只能被大致複製出來。現代高傳真設備採用的是極細微的「方格」,所以我們感覺不到數位化的存在。在知道了用於黑膠唱片製作上的「 類比技術」, 和用在 CD 製作上的「 數位科技」 之間的差別後, 現在我們可以來回答當初的問題了:「黑膠唱片比 CD 好嗎?」而答案則是……能分辨兩者之間差異的人非常非常少。這項比較基礎建立在黑膠唱片保持在完美的狀態,且兩者用的都是很好的設備。這一點是由兩位音樂心理學家(Klaus-Ernst Behne 和Johannes Barkowsky)在 1993 年所證實的。他們找了 160 位「音樂系統迷」以及對 CD 和黑膠唱片有強烈好惡的人,請他們聆聽這兩種音樂重製的類型。即使黑膠迷一開始都認為,相較於黑膠唱片的「溫度」,CD 聽起來是「刺耳又呆板」,但其中卻只有 4 位能分辨他們聽的是否是 CD。而且,別忘了這批人可不是一般聽眾,他們都是相當有定見的發燒友。至於在一般聽眾間,搞不好每 100 人中只有不到 1 人能分辨 CD 和黑膠唱片聲音的差異,而且這還是在 1993 年時期的實驗。爾後的技術改良必定會再使能明辨兩者差異的人數下降,讓這種比較變得毫無意義。許多這類 CD、黑膠的爭論,是來自於人類對傳統技術的留戀,這種情懷甚至可追溯至山頂洞人對於青銅箭頭跟新發明的鑄鐵箭頭何者較優的激烈爭論。在 1930 年代時,由於新的錄音技術能妥善處理音量大和音量小的樂曲,因而樂迷們反而懷念以前舊唱片上出現在管弦樂曲高潮時,那種破音效果的刺激感。之後到了 1963 年時,在一篇針對當時最新 RCA Dynagroove 錄音技術的評論中,也指出某些聽眾發現這個新式的、更柔和的聲音太過乏味。我個人則認為,比較黑膠唱片跟 CD 之間的聲音差異,跟那些中央空調的滴答聲、交通噪音,以及從背後傳來幽幽地問這首爵士樂還要演奏多久的聲音……相較之下,就沒什麼意義了。
ryang1212 wrote:"據說"LP的聲音,...(恕刪) 非常感謝ryang1212 大的現身說法,讓我對心中的疑問和猜測有了非常清楚的澄清!對於像我這樣的樂友大概也不少,您的分享對想要嘗試黑膠的人極有參考價值。
iping507 wrote:黑膠唱片比 CD 好(恕刪) 感謝iping507大!之前我也在網路上爬過一些相關文,從來沒有看到您轉貼的這篇文章。感謝您的分享,這個實驗說明得很清楚,也對於一般人的迷思有合理的推論。進入黑膠的世界不難,但要獲得黑膠的精神與精髓,則不是想像中容易。
shaolihmin wrote:據說"LP的聲音,比較"真實"、"飽滿"、"自然"、"有人味"、"生動"、"臨場感" 第一, 如果你想去找經典老錄音的SACD版, 那我勸你大可不必. SACD是2000年以後Sony發展的DSD數位形式. 如果你想買2000以後才錄製的DSD母帶新錄音, 同時有立體聲與五聲道的SACD, 那才值得. 至於經典老錄音轉化成不管CD(PCM 44.1), 或其他數位型態96 or 192Hz, 或DSD等等, 基本上大同小異, 並沒不會SACD音效明顯勝過CD的情況, 因為全部都是同個舊母帶轉換而來的. 我唯一覺得比較值得的經典老錄音轉SACD是當年那個老錄音是用四聲道的形式錄製的, 四聲道早已被淘汰掉, 但現在的SACD讓它們的多聲道再度復活. Pentatone出了一系列的四聲道轉換成SACD的經典錄音, 非常的棒! 但是一般立體聲的老錄音轉SACD,其實就免了.第二, 你上面舉出的六個形容詞, 我認為至少"真實", "生動", "臨場感"的三個特色應該頒發給SACD五聲道(僅只由DSD錄製的新錄音,不包括舊錄音轉的), LP其實是比不上的. 當然你的多聲道系統也是要發燒級,不是一般的欣賞電影級. 我若是聆聽在歐洲名教堂錄製的彌撒曲,神劇,古弦樂與管風琴等錄音,用SACD的五聲道播放,那種教堂迴廊的真實與臨場感真的是讓人非常感動!第三, LP的變數極大,上面的人已經說過了. LP適合有強迫症的人來玩(我年輕時代就是這樣), 無論避震,驅動馬達轉速的準確性, 唱臂循跡阻抗,唱頭角度, 唱針的針壓, MM/MC唱頭與唱放的選擇, 唱片的無塵以及去靜電清潔等等, 你如果沒有強迫症性格來玩, 仍然是無法完全的有"自然", “有人味"的境界. 偏偏有強迫症的人明明已經把LP調整得相當不錯了,但就總覺得音質還差了那麼一點,所以就再繼續搞下去,惡性無限循環,幾百萬都有可能扎下去, 因此最發燒的音響玩家, 往往是玩LP的. 你如果願意被推坑,那就跳吧!
Monte920 wrote:Pentatone 謝謝Monte920大!原來如此!買SACD也是大有學問!我猜大部分的人可能和我一樣,以為任何同一版本SACD的音質一定大勝CD。請問像https://24h.pchome.com.tw/books/prod/DNAB8S-A83900554或者 https://www.ccr.com.tw/goods/310886 這種所謂的DSD重製版,您是否就不推薦了?感恩!我是升斗小民,沒有許多閒錢盡情揮灑,沒有那個LP,實在玩不起LP啊。哈哈!
經典老錄音如果還有銷路的話,每逢一陣子廠商都會重新拿出來數位製作然後再度發行, 音質的決定在於數位重新製作的轉換過程,而不在於CD或SACD.舉個例子, Horowitz與Ormandy合作於1978年在紐約卡內基廳演奏Rachmaninov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在1978年的錄音是類比. 我有一張1981年發行的CD版, 後來又買了一張2000年發行的,也是CD版. 在2000年版那一張,數位轉換工程師不知道有做什麼樣加料的動作,聽起來就是音色比較展開, 比較亮, 儘管兩片都是CD.另外一張有名的Cantate Domino, 原始錄音1976年也是類比, 現在市面上發行的有LP, 有數位檔HD錄音, 也有SACD(2003年重新發行). 我原本有一片八零年代CD剛出來時發行買的CD, 後來也去買了2003年的SACD,結果聽起來幾乎一模一樣, 因為1976年的原始錄音母帶就極為優秀, 因此我猜音響工程師在往後發行SACD時並沒有另外加味加料.因此重點在於重新發行時他們數位製作時是否有動什麼手腳, 而不是用哪種不同的媒介來發行. 近年來由於SACD可以賣比CD更多錢,所以廠商也樂於用SACD發行. 如果商家架上同時有同版本的CD與SACD, 也許我會選SACD.但是你如果已經有了舊CD,其實沒有必要另外去買重新發行的SACD. 但你如果想買最新的原始DSD或DXD錄音用SACD發行的,那就又另外一回事.
自己沒有播放 SACD的機子,卻有些SACD的片子,哈(SACD有CD層啦)曾在友人家以相同的器材、空間,同時聽了 CD、SACD 這兩張由 Mutter拉的《卡門幻想曲》發燒片CD是1993年發行的,SACD則是2005年重新編輯發行。自己喜歡1993年發行的CD,總覺得重新編輯發行的SACD太假了,尤其是在伴奏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音色和音場很容易就聽出CD和SACD的差異不過,也還記得當年(應該也是1993年吧?)買了這張CD聽了後就一直納悶:是怎樣的小提琴能拉出CD裡那樣的提琴音色?琴弦用真正的羊腸線?不可能,自己以前也用過一陣子的德國羊腸線琴弦。是 Mutter的 Stradivari小提琴的音色?不會啊!自己也曾拉過 Perlman擁有的 Stradivari小提琴...這麼多年後,隨著世事的接觸和歷練,終於知道拜由材料學、半導體、數位軟體...的進步,科技真的能改變很多事,所以,自己現在幾乎都是聽著由電腦數位串流接DAC播放的罐頭音樂。收音錄音、後製混音、包裝行銷、音響差異、空間不同...,罐頭音樂、現場聆聽、親身演奏...各有各的樂趣。科學vs.心理學vs.音樂vs.美學...各取所好而已,喜歡+好聽就好,不是嗎寫到這裡,也想到了宋代才子蘇東坡的詩詞《觀潮》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湮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