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ruten.com.tw/goods/show.php?g=21519336791759剛剛看到這台, 有人有經驗嗎?minminboe wrote:這台不錯,便宜好用...(恕刪)
Yevgeny wrote:https://m...(恕刪) 這一台設計,有點違背一般的習慣照理說,最後輸出要電流大一點,內阻小一點的低內阻管但這台最後一級竟然是功率比較小的高內阻管 12ax7這樣有兩個問題:輸出阻抗太大,可能跟後級形成密勒寄生電容,吃掉高頻推動力不足,中低頻單薄無力。但我只是用我有限的經驗去推測,也許人家有更高明的方法。但總歸後面推動管應該是低內阻功率大一點的管子比較常見,如 6sn7, 6v6管前級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後級,比較嚴謹的設計其實是有一點複雜的,比正常的前後級設計在一起的綜合管擴還複雜, 所以並不會比管擴便宜多少錢,就只少了一對輸出變壓器的成本而已。如果你現役的擴大機是屬於較入門的等級,那也許直接買一台綜合單端管擴還比較單純,比較不會產生匹配上的問題,價格也沒有差多少如果還是決定買管前級參考這一篇吧,這一台是低內阻的小功率管的6V6 當輸出,感覺比較正常一點
天啊,12AX7的前級有什麼好奇怪的,這可能是最popular的真空管前級線路了。不然M7、C22、JP200、和田茂氏、或有天機之稱klimo merlin 等多如過江之鯽⋯⋯全都是「純12AX7前級」。還不算全世界一堆仿製以上各機,套件,改良DIY作品。其實都大同小異源自前級中的前級,上世紀上古神器Marantz 7即為12AX7濫觴。很多現代綜擴訊號管也是採用12AX7,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而電路也不是沒有缺點 (不過本就沒有完美這事),其它小管也都會不錯。Miller effect這樣解讀? 12AX7是高內阻這特性是沒錯啦。但是喔⋯⋯打字解釋好累
luxor_w wrote:天啊,12AX7的...(恕刪) 古早的電路,其實很多頻率響並不是那麼優良,也許是受限於當代喇叭或錄音設備的頻響限制吧。但現在的高音喇叭通常頻率就很容易到達 20K以上一般擴大機的輸出頻響高頻截止至少也是要設計到 20K以上。但有些古老電路並不在意這個需求,電路並不是古典的就一定好。前後級的匹配並不是那麼容易,不太好談,我的經驗也不足,談起來更辛苦。我管機設計比較熟一點,拿功率管來解釋會容易一點,底下這個圖是 kt88 三極接法跟四極接法,閘極跟陽極之間的寄生電容值,可以看出三極接法時寄生電容是比較高的,三極時電容值是 7.9pf,四極時是 1.2pf.這個約10pf 等級的寄生電容如果加上比較高的輸入阻抗,就容易形成一個截止頻率低於 50K 以下的低通濾波電路,影響高頻的品質。密勤效應截止頻率跟 (1/RC) 相關,有興趣可以自行參考電子學小訊號分析有關頻率響應的章節,密勤電容公式是一定會提到的。底下這個是 300B 閘-陽極 電容,grid-plate 的寄生電容是15pf, 比kt88 三極接法還高, 所以一般在設計300B 的推動管時,會選定低U低內阻的管子來用。我最簡單的sop 是功率管是 四 /五 極管接法時,就不太管密勒效應, 三極管(300B, 2A3)時因為寄生電容大,所以會選一個低u 的推動管,但低U管放大倍率小,輸出擺幅不夠 三極管的大輸入擺幅的需求,所以300B 的前級管,通常是用二級形態來完成,可以是 高u+低u,或 低u+低u.直接拿高u管輸出去接300B,或三極形態的KT88單端,個人經驗是效果不好。頻率響應或推動力會不好。以上只講寄生電容的部分,而且只限於真空管後級功率管。後級設計架構很多,有的寄生電容會製造問題,有的不會。至於高推動電流的問題也是一樣,這也是要看匹配,有的需要大一點電流推動力,有的不太需要。個人的設計經驗,推動級的推動電流還是大一點比較保險,有些後級的設計,天生就需要推動力大一點的電流。有些古代設計的前級,主要的輸入設備是可以是黑膠,或小電壓輸出(<75mv)的音源,常常需要一個前前級(初級放大), 後面接的可能不是直接就是大功率電子管或真空管,而是 二級結構( 推動管+功率管), 這種組合 12ax7來當一個前前級,是不會造成問題的。ps:最著名300B 電路 audionote 300B, 300B 的推動管用的是 5687,內阻低,燈絲功率大,屏極最大功率極限是 4.2w, 這個數值,其實已經達到功率管的等級了。推力不到1W的迷你單端 5687管機,在管機的世界,是很受歡迎的。
剛剛把禾田茂挖出來,設計是沒問題,後級輸出是 12au7,不是 12ax7.12au7 差不多相當於 6sn7, 都是低U, 低內阻。不過,我不喜歡這個設計。兩級12ax7 放大有點離普,對現代的 2v輸出音源,不合用。第一級 12ax7, 偏壓 1.5V, 第二級偏壓 0.9v, 這什麼鬼啊?第一級陰極沒加傍路電容,陰極負回授加上輸出拉回來的 25/2 負回授,放大率估不會太高,複雜電路,聲音會不會雜雜的?第一級放大電路沒實接也不確定放大幾倍,二個負回授疊加,也許放大個10倍吧,放大10 倍後要得到 0.9v 以下的電壓,所以第一級的輸入靈敏度要小於 90mv,這個前級適合 75mv-150mv 輸出的 古代CD player, 不適合用在 1-2v 輸出的現代設計。
Yevgeny wrote:剛剛看到這台, 有人有經驗嗎? 幾個星期前也有看這台線路在這裡查了一下,算是一代名機但是有兩個問題一個是,賣家用的是"蘇聯?"二手管,才會如此低價新的12ax7不便宜!第二個是,以前的音源輸出低,所以要加前級現在可以不用了,所以我採用了後級直入!直接用6n2+6p1的小管機,接cd輸入,還可以!如果很想要,不如看一下這家,至少是曙光的新管子https://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614417829803
larry-han wrote:幾個星期前也有看這...(恕刪) 這個前級感覺推力不好,12ax7 靜態電流 1.7ma, 電流擺幅很小,頂多 +- 0.5ma。推動某些後級會有些不足。2.2u 的交連電容也非常關鍵,廠商不可能給太好的交連電容。曙光的 12ax7 不見得比老北京的 6n2 好。我是會選老北京6n2 來用,不會用曙光的12ax7. (但兩者燈絲電壓不同)好的 12ax7 太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