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給音響燒友的呢喃-- 唱片製作流程、擬音、 (莫再追鬼)

thxman.tw wrote:
倘音響環境景氣不佳,為刷存在感、曝光率,而繼續秀您下限,在下勸您,對您絕非益事。

事情說不清楚就作人身攻擊似乎正是你的強項.

"常見許多音響燒友對唱片存有許多的誤解,誤以為(有的燒友更是"深信") 唱片內(音頻載體內) 的音頻就是等於現場,是與現場一模一樣"
這些是你以為的,還是哪裡得來的結論?

要不...有路過的看倌...
不論是否是發燒友,會以為,唱片音頻就是等於現場,是與現場一模一樣,發個聲來統計一下如何?

你後面那些轉貼的我沒看
因為一開頭的前提,我認為就錯了...在看後面是有何道理...

轉貼的那些都是別人的東西
你自己才寫短短幾個字,就有那麼大的疑慮與不明確...是誰在秀下限???
李明益 wrote:
事情說不清楚就作人身攻擊似乎正是你的強項.

"常見許多音響燒友對唱片存有許多的誤解,誤以為(有的燒友更是"深信") 唱片內(音頻載體內) 的音頻就是等於現場,是與現場一模一樣"
這些是你以為的,還是哪裡得來的結論?

要不...有路過的看倌...
不論是否是發燒友,會以為,唱片音頻就是等於現場,是與現場一模一樣,發個聲來統計一下如何?

你後面那些轉貼的我沒看
因為一開頭的前提,我認為就錯了...在看後面是有何道理...

轉貼的那些都是別人的東西
你自己才寫短短幾個字,就有那麼大的疑慮與不明確...是誰在秀下限???



1.常亂抹黑別人身攻擊是您的強項

2.您自身沒搞清楚,卻常亂怪別人沒說清楚,是您自身認知闕如,卻常常強而言之

3.您看文,常無對全文文意與內容未能深讀深識,常亂而言之

4.若想在下轉貼您以往的秀下限以宴網友,那在下或許得當仁不讓

5.您喜秀下限之為,非在下所能幫之








請問 李明益兄

(1)您【樂特音響】的客人有多少是發燒友?

(2)就您的邏輯、闡述與定義,這些發燒友都是"頭有些壞掉的"了? 您有醫學上的證據給眾網友看他們的都有些壞掉嗎? 還是當您的客人真衰,錢要被您賺還要被您定義為頭有些壞掉?

(3)您本身就音頻重播與現場的特性差不明,因此存不明的偏岐,若您今早明,早就懂得勸燒友 "試圖去將罐頭音響變成有如現場般的效果" 的作法是不科學且不明智的。

(4)就在下淺識,尚未見有所謂能 "不不計任何代價"的 發燒友,若有還煩請介紹讓網友認識,誰有這麼大的能耐。




PS.

整理一下
就李明益兄 上之所述,李明益兄個人對燒友的基本定義:

a.頭有些壞掉
b.想盡各種手段,不計任何代價 試圖去將罐頭音響變成有如現場般的效果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實在太好奇跟無聊了
跑去問隔壁賣衣服的小妹說
妳會覺得"唱片內(音頻載體內) 的音頻就是等於現場,是與現場一模一樣"
人家不假思索,立馬就回我說:不會...

問她是為什麼會認為不會..
她說: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覺得不會

真奇怪
賣衣服的小妹,都不覺得唱片內(音頻載體內) 的音頻就是等於現場
為什麼THXMAN這位仁兄會認為,發燒友會覺得唱片等於現場
這到底是在SHOW什麼?

thxman.tw wrote:
自往而今,常見許多...(恕刪)


感謝分享! 我也覺得不少言論是這樣去引導讀者。
1.許多雜誌、媒體...等資訊,在有意與無意間常引導或誤導讀者,這些雜誌並非科普刊物,因此,身為讀者當多多小心與留意。

2.由於小弟尚識聲學皮毛,曾受領或受邀於一些燒友處,遇過一些老燒 (現在他們的年齡有的都有70、80歲了),由於在那以往的年代資訊的貧乏,他們對許多唱片事物不太清楚,因而有著許多誤解與誤知,有的老燒就是認為唱片等於現場,或者說音響重播可以還原現場,他們何其無辜,被許多貧乏資訊下的錯誤資訊給引導或誤導了。

3.時至如今,即便是網路資訊發達的今日,相似性的引導或誤導皆尚有之,若無,網上又何來再出現如下之說 或討論 或視頻 或... ???

音響就是現場、音響重播就是現場演奏、唱片是藝術創作?還是還原現場? 、 音響還原現場 、錄音現場才是音響追求的槃涅、 ......等,不勝枚舉,GOOGLE 便知。


4.許多燒友、名人、商家...等,或許事業有成、或許名聲在外、或許...等,在面對外人時,由於面子...等問題多不敢公開承認其誤,問其是否曾有對唱片與音響重播的錯知與誤解亦多不敢公開承認自身過往之誤。

在台灣的各大音響網站,多可見有些燒友們的錯知與誤解,望此文能使新燒友或曾有錯知與誤解的舊燒友,降低被許多錯誤資訊的引導或誤導。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thxman.tw wrote:
1.許多雜誌、媒體...(恕刪)


標註一下,感謝分享,T 大辛苦了!~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一些配樂現場 (您的文章本文少於15個字, 將無法儲存文章。)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若想看些樂器、交響樂的錄音現場的照片,Tacan 錄音師的BLOG有一些,有興趣者可自行前往,在下就不轉載其相片。

對於發燒片之事,在11年前 Tacan 錄音師有兩篇文 (值得喝采),在下轉載供燒友、網友參閱


From:
http://blog.sina.com.tw/studiodizzy/article.php?pbgid=5174&entryid=306452
http://blog.sina.com.tw/studiodizzy/article.php?pbgid=5174&entryid=316225



爵士. 絕世 ? 到底發燒在那個地方 ??(一)

很少談嚴肅的問題. 其實.我實在也不想談嚴肅的問題.. 所以.我們還是輕鬆談好了.

我玩音響.玩錄音..也玩一點點樂器.然後胡亂聽一點點的音樂.. 常常會碰到一個問題是.. 沒事就有玩音響的朋友問 : 發燒片 ? 爵士發燒片 ? 到底差別在哪裡 ? 怎麼錄的 ? 有差別嘛 ?? 如何算發燒片呢? 先從發燒這名詞來好了.. 從大概二十年前.國內陸陸續續開始有高傳真音響雜誌開始介紹 Hi-Fi 這玩意兒開始. 香港的雜誌寫手給了那些玩音響到廢寢忘食的傢伙們一個稱號 : 發燒友.. 蓋此類人士如同腦袋著火般發燒到為音響胡說八道不醒人事之故.. 這時期國內應該還在張繼高先生創辦的音樂與音響雜誌的年代. 1812 序曲裡的大炮.該算是開始發燒的第一個經典. 大家都在比.T 牌1812唱片重播的時候.誰的唱針能夠不跳針不失真的撥完那一堆禮炮.. 事情當然不是這樣就算開端.. 到了張大俠.劉大鬍子大力吹捧的 Hi-End 時代.. 發燒這名詞就轉而成為像現在的 " 究極 " 一樣.代表著對音響品質吹毛求疵的研究態度和聆聽精神.. 那發燒片呢 ? 當然就是代表著錄音的音質音效以及音樂性是全體工作人員無以附加的挑剔研選下產生的作品.. 然後音響迷在重播的時候.高音能讓水晶杯共振.低音能撼動妳的石榴裙擺..中頻甜潤到如沐春風..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 古典的不說.光講流行跟爵士好了..( 實在是古典樂聽的太少了.而且我真的只聽發燒片..頭殼燒了) 從大家推崇的 RVG 錄音..到美國某幾大超級錄音室..或是某些 Mastering Studio 製作出來的成品. 我們在音響上確實聽到了出神入化.飛天鑽地的音效.. 但是..請回想一下. 我們在蔡爸的 Blue Note..在咖啡色糖餐廳..或是任何一個妳聽的到Live Band 演出的場合. 跟妳坐在家裡百萬音響前聽到重播音樂的感動有什麼不一樣 ? 相信我.林瑋盛的低音大提琴絕對不會在現場像牛筋一樣彈來彈去扭轉纏繞. 相信我.烏野薰的鋼琴也不會像唱片中甜美到一個無以附加的繞樑三日.. 就是一個現場的聲音.該有的.不會亂竄.不該有的.不會冒出來.. 那發燒片的 "如臨現場" 是怎麼弄出來的 ? 這還要我說嗎 ? 當然是錄音師跟製作人搞的鬼. 當你不管是整個團一起在一家音場好的不得了的餐廳一起錄製的音樂.還是一個一個樂手單獨在錄音室收錄各自的分部.到了後製的階段..總有些摳摳弄弄的小伎俩在混音台以及現代的錄音軟體裡默默進行.. 不要告訴我那是不對的.只是程度上該如何讓它 " 符合邏輯 " " 好看好聽 " 不管是EQ.Comp.Limiter....都是加色加料的工具. 人的耳朵的敏銳度.其實遠遠不如妳想像的好.當妳在現場的演出聆聽的時候.眼睛其實幫了很大的忙..告訴妳好聽.. 當演出錄製成唱片重播的時候.動態.空間.都已經不再是如同現場的波動了.再加上又少了視覺幫助.. 所以就得在混音的成品上這裡推一點.那邊補一些了.想法子讓妳在音響前面有一樣的感動.. 這修修補捕的活兒.就關係到這是不是一張發燒片了.就如同廚師面對一樣食材.如何適量調味又能提升 食材本身真正的風味..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樂手.如果搞個爛學生團來.可能只好去注意捷運開過錄音室外頭.樂手偷偷算拍子喃喃自語..變成一張 " 音效發燒騙 " 了)


這裡不怕得罪人的先說.. 最近大陸或港版的一堆子啥人聲發燒片啦.黃金大牒啦..實在是燒到一個出神入化的不切實際.. 好聽嗎 ? 好聽 ! 真是好聽 !! 發燒嗎 ? 發燒 ! 實在發燒 !! 那有什麼好嫌的 ? 好聽就好..幹嘛嫌人家 ? 告訴妳.他不對 !! 為什麼 ? 比例不對 !! 妳有聽過一個樂團加起來比一個Vocal 大頭唱出來的形體還小的狀況出現嗎 ? 妳有想過一個人著妳唱歌連口水都已經快幫妳洗完一把臉妳還不給他一巴掌 ? 就有這麼離譜... 可就一堆子人信這套..哈哈... 國內現在也慢慢開始有人重視錄音的品質了.. 雖然.離真正合理的發燒片..還有一段路子.. 我希望會有人作的越來越好... 我也努力朝這個方向走.. 嗯. 下一篇再來說怎麼搞鬼..




爵士. 絕世 ? 發燒錄音搞什麼鬼 ??(二)

很多玩音響的音樂愛好者往往遇到一個矛盾: 許多超級音響往往可以輕易把發燒錄音的唱片 播放出感人萬分的音響效果..但是面對錄音普通的唱片卻表現平平?? 這是怎麼一回事?? 發燒唱片的發燒錄音到底搞什麼鬼 ?


有種玩音響的音響迷.除了敗家買器材.還到處搜羅傳說中的發燒錄音來在自己的機器上反覆折磨自己跟鄰居的耳朵.當然就是為了希望自己能達到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原音重現境界. 為了滿足這種音響迷的胃口.各家專搞發燒騙的唱片公司就無所不用其極的號稱提昇錄音技術達到最佳錄音的效果.(當然.這也是相關硬體廠商能繼續出產品賺錢的方法). 而這種號稱發燒級的錄音用的至少得是德國某某大廠的真空管麥克風或是瑞士某某公司經典傳奇盤帶機. 不然就是某某新穎的DSD頻率取樣技術.用可以把人造衛星打上太空的精密科技運算處理所有音頻訊號.手工打造黑膠唱片刻刀再加上9999黃金母版直刻等等的噱頭.告訴妳這張唱片得花妳六百塊大洋才能迎娶回家裡聽…可是這類唱片在一般媽媽在廚房聽股票的手提音響.滑版族頭上戴的iPOD 隨身聽上有差嗎 ? 告訴妳.沒差 ! 搞不好還更難聽.. 有這麼離譜嗎 ? 有 ! 不然妳以為錄音器材賣那~~~麼貴要幹什麼 ? 那..這些玩意兒就是搞鬼的伎倆嗎 ?先回到錄音這回事上頭來說吧.. 有一類所謂的發燒錄音採取的『近接式收音(Close)』錄音法. 盡量把麥克風跟樂器間的相關位置調整到一個錄音師聽起來最平衡的地方. (細節太多太少其實就有很大的差別..妳可不想聽小號演奏的時候還一堆子活塞上下滑動的聲音在耳邊.或是薩克斯風手的按鍵喀喀作響幫忙打拍子). 如果有很多不同的樂器時就用很多隻不同的麥克風去收錄.( 當然.麥克風的選擇也是一種修飾極美化的好方法.)然後再進行後製的多軌混音動作. 還有一種錄音的唱片.它們只用兩到三隻麥克風 ( A/B ORTF or Decca Tree…) 在一個刻意挑選的演奏廳裡.運用各式障版及反射.吸音材料控制環境. 再花上幾個小時找一個足以表現錄音整體音場及空間的位置進行收音.可能只有在某些樂器或聲部前方以輔助的方式加進一兩支麥克風作特寫加強.然後再回錄音室裡作後製的作業.. 當錄音師錄完了.照道理講.這張唱片應該也就完成了..咦?這不是很多標榜現場直刻的唱片宣傳的重點嗎 ? 這樣的唱片應該是最發燒.最傳真的版本呀.. 事情不是像妳想的那麼簡單的..唱片公司遠永不知道妳會在哪裡聽這張音樂.可能是家裡的百萬音響. 可能是速食店天花板上的吸頂喇吧.可能是隨身聽附贈的150塊小耳機.. 發燒在於動態範圍的改變 由於技術的原因,我們經常需要把錄音下來的訊號的原始動態範圍減少.一個樂團現場演出的動態範圍很容易超過70dB(從最小到最大).但是這樣的動態範圍(70dB的動態範圍)也不能在普通住家中重播. 當聲音很輕的時候也許會被環境噪音掩沒.而在聲音很響的時候鄰居就會請條子伯伯來妳家問候了. 所以錄音室裡就得搞一些奇奇怪怪的伎倆.讓大家不管在哪裡.都覺得聽到的唱片不會太差.太吵.太小聲…等等奇奇怪怪抱怨. 所以要出版的唱片後製處理至少就包括了 1. 模擬音場類效果處理(Ambience) a. 延遲類效果(Delay)/b. 迴響類效果(Reverb)/c. 調變類效果(Modulation) 2. 動態類效果處理(Dynamic) a. 動態壓縮處理器(Compressor)/b. 動態限制處理器(Limiter)/c. 動態延展處理器(Expander)/d. 雜訊處理器(Noise Gate) 這邊搞搞.那邊修修.就是一張大家都覺得不會難聽的東西出來了. 但是這種東西能滿足那種玩音響玩到腦袋發燒的人嗎? 當然不可能.這玩音響就跟毒品一樣.會越搞越上癮的.這時候.發燒片就出來當救世主了. 要搞張發燒片是當然是要弄點不一樣的東西低 !! 講究點的.從錄音開始.到後製處理以及監聽重播的過程.發燒片當然就得無所不用其極的壓榨出留存在錄音媒體(不管是硬碟.盤帶.還是蠟盤)每一丁點的訊號.再加油添醋的用前一篇所說的方式.這邊高頻擰一點.那裡低頻幫忙踢一腳. 務必讓麻辣鍋辣穿腸胃.口腔發麻不能說話.隔天上廁所發現尾管超溫..我講到哪去了?? 讓音響發燒友感覺就真有那麼一個爵士四重奏站在面前原音重現啦… 發燒嗎 ? 我贊成.那是考驗錄音師.製作人.樂手極致技巧總合的產品. 但是請在音樂性的思考邏輯下..搞張發燒片來考驗自己.也考驗別人…





------------------------------------------------------------------------------------------

PS.

1.
補充: 詞源

1950年代,當時的音響功放以管機(以真空管組裝而成的音響設備)為主。香港的天氣炎熱,當時民用空調尚未普及,當「音響器材愛好者」每次把玩器材或欣賞音樂時,總是弄得滿臉通紅、大汗淋漓,他們卻樂此不疲。他們便自稱為發燒友。


2.
能有多少張唱片真能不經加減料、混音、母代處理就出唱片了?


3.
現在的音樂製作生態也有些變化,有的音樂是自己創作音樂,自己錄音,甚至自己混音,然後再出國找一家對眼對耳的地方來母帶化一下,然後出品,這些唱片能有幾張沒經過加減料?沒經過混音?沒經過母帶化?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好的錄音還是蠻重要的吧
畢竟來源錄的好 後制的修飾功夫會比較少~~ 很多發燒唱片公司強調的都是自身錄制技術

在發燒友所謂現場一詞 應該還是強調錄音時表演環境至少是現場演出的 不管是LIVE露天大小歌劇院
或還是小型音樂BAR餐廳或由在錄音室歌手與樂團"共同演出"

錄制時多少便會有所謂錄進環境音 例如環境中空間回音泛音觀眾聲音... 這部份也不見得都是後制的人弄進去的
當然現代有很多EQ可以模擬這種環境音效 讓你有LIVE感

很多早期黑膠現場錄音 那時代也沒啥後制的調音混音EQ技術 ~~ 幾乎也是錄啥就播出來就是啥...跟脫口秀錄音帶似的

kenhugh wrote:
好的錄音還是蠻重要的吧
畢竟來源錄的好 後制的修飾功夫會比較少~~ 很多發燒唱片公司強調的都是自身錄制技術

在發燒友所謂現場一詞 應該還是強調錄音時表演環境至少是現場演出的 不管是LIVE露天大小歌劇院
或還是小型音樂BAR餐廳或由在錄音室歌手與樂團"共同演出"

錄制時多少便會有所謂錄進環境音 例如環境中空間回音泛音觀眾聲音... 這部份也不見得都是後制的人弄進去的
當然現代有很多EQ可以模擬這種環境音效 讓你有LIVE感

很多早期黑膠現場錄音 那時代也沒啥後制的調音混音EQ技術 ~~ 幾乎也是錄啥就播出來就是啥...跟脫口秀錄音帶似的


1.有人說錄音的好壞不重要嗎?
(不過在無定量的標準中,許多所謂的"好",僅僅是個人籠統而主觀喜好評價)

2.請問參與過錄音否?

3.錄、混音的好壞,錄、混音師較懂?還是一般燒友較懂?

4.錄、混音師有時很無辜,需得聽命於製作人,錄、混音師覺得佳的版本,不見得是製作人覺得佳。

5.您說的黑膠時期是指單聲道錄音時期?還是立體聲錄音時期?

6.黑膠現場錄音無法等於現場,黑膠唱片重播也無法還原現場,此可經由科學論證、驗證。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