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分享:我的網路數位流Daphile系統,安裝全紀錄


denmark123 wrote:
按照Daphile...(恕刪)

是的,因為 Mac 沒有一般 PC 的 BIOS 而是用 EFI。
我很低調,所有好幾銘鏡在我手裡都看不出好在那兒...
我用 Schiit Modi 2 Uber,分享一下我的設定。

我有啟動 Resample PCM to max sync rate,這個是整倍數增加取樣頻率,個人覺得聲音有比較細緻。
但是不要用 Resample PCM to max rate,是不管你原檔案取樣頻率,一律升到 DAC 能處理的最高取樣頻率,聲音會糊掉。


另外據說更改 Output Buffer也會不同,但是我聽不太出來差異。
我很低調,所有好幾銘鏡在我手裡都看不出好在那兒...

seanwu4220 wrote:
我用 Schiit...(恕刪)


感謝分享!

聽不出來改變是木耳的幸福(我也是),能用少少的預算聽到自己想要的音樂,很快樂

ericintpe wrote:
給樓主denmark123...(恕刪)


這兩天我發現了一個天大的祕密,這個祕密對於發燒友(尤其是耳機發燒友)來說,絕對是讓人喜出望外的好消息,查遍各耳機與音響論壇,至今似乎都還沒有人發現或提出來(2018/1/31 PM 21:50止)。

先說結論吧!Daphile & Intona High Speed USB Isolator絕對是耳機玩家們(或許也是音響玩家)的倚天劍與屠龍刀,兩者結合有如上古神兵利器出土一般,立馬讓一套不起眼的音響小系統擁有身價不斐的聲音。為何有如此武斷的結論呢?看過以下的圖片與事實論述後,好友們如果不相信也可以親自驗證來證明本人所言不虛,還好我從網上購買Intona標準版,含運費與進口稅加一加剛破8K,應該不算負擔太重。







未完----待續
觀人年少成鴻業;憐我有歲無寸名。
謝謝大大分享
小弟去年底
剛好入手MSI微型電腦
這星期可以來試試
看到這篇有興趣就用VirtualBox先裝來測試一下
USB DAC透過Passthrough掛進VM環境中
比起Windows下偷懶在用的Foobar+Wasapi而言依然非常有提升感

十三郎 wrote:
謝謝大大分享小弟去...(恕刪)


我也是用MSI Cubi安裝Daphile的,不過我是安裝在USB隨身碟上(8 GB容量就可安裝執行),原來的系統還是可以保留,切換使用!
觀人年少成鴻業;憐我有歲無寸名。
我目前是使用Up square board 來搭配Daphile
LMS 架在NAS上,Daphile只扮演player角色
LMS(logitech media server)的功能非常強大,搭配手機或平板的app來做操控,其便利性個人給予非常高的評價
Slein wrote:
我目前是使用Up square...(恕刪)


logitech media server以及Daphile(前身是SqueezeBox系統),對於網路數位音樂串流的應用,我認為在功能性與效果之間取得了相當的平衡,重點是比起動則好幾萬的網路數位串流播放機來說,取得成本低了很多!甚至這些播放機若是不算內建DAC,單以功能性來說能勝過Daphile的有幾個?

當我在網路上看到套用現成PC主機板與Daphile操作系統,再加個訂製外殼,身價馬上三級跳,PC的硬體套上音響的標籤來賣就能升值那麼多,不禁讓人深思,我們是玩音響還是讓音響玩?
ericintpe wrote:
這兩天我發現了一個...(恕刪)


接續前文:

KAO USB DAC在Daphile的設置功能表裡(第二張截圖),明明白白的秀出它的硬體上限只能解碼44.1/48 KHz;但是從第二張圖裡卻顯示正在播放DSD64 ,DSF的音樂檔。。。

Daphile如果透過Marantz HD-DAC 1播放DSD檔案不希奇(我是設置Native,原汁原味播放),HD-DAC 1規格裡本來就能解碼DSD 128,與Intona結合,過濾或降低了聲音的jitter,提高聲音的品質等,這些本領功能都不會太令人訝異;但是它卻能夠讓一部低端的USB DAC改頭換面,原本只能播放44.1/48 KHz PCM的,加上這個神兵利器後居然可升頻至24/192,解碼DSD也像是吃豆腐一樣輕鬆容易,這才是讓我跌破眼鏡的原因。

如果在Daphile設置升頻,那以上所說就不算一回事,因為如果PC的CPU等級夠,DSD128 upscale to DSD512都不算稀奇;但是我的設定是Convert DSD to PCM),這就能看出Daphile + Intona的神奇。

根據私人的測試,在我個人的蒐藏檔案裡,播放DSD128,DSF檔案完全沒有問題,而且聲音非常的好聽,證實Intona High Speed USB Isolator這個雞絲,在Daphile裡確實C/P值破表!

小弟不懂技術,卻不得不佩服德國佬確實不解單!尤其耳朵是個人最誠實的夥伴,雖然每個人的聽音審美觀念各殊,但是我自己感覺,本來一部面臨汰舊換新、堆在犄角牆邊的老舊USB DAC,簡單的加上一個小玩具Intona High Speed USB Isolator之後,竟然提升了好幾個層級,雖然不敢說媲美6位數以上的高級音響,但是搭配我的老旗艦的低阻DENON AH-D7000,儼然就是一套高階耳機系統!

以下稍微形容一下這套D7000的耳機小系統的聲音,Intona High Speed USB Isolator厲害的地方是把KAO+D7K整套系統的骨架子給搭建的巍峨龐大,並且把骨肉與神經系統給佈滿了整套系統。其他高階音響器材應該有的元素,例如音場、動態、瞬態、空氣感、中高頻的延伸與圓潤鬆柔、低頻的下潛、聲音的結象清晰透明、立體浮凸等樣樣具足;它對我帶來的(缺點):除了是耳機一掛上就拿不下來之外、幾乎所有的舊CD(44.1KHz/PCM)都變好聽了,不但細節變多、以前沒有聽到的細節都跑出來,還音色渾厚飽滿充滿了能量感,應該爆棚的地方決不客氣,轟炸的人通體舒泰,大呼過癮。最直觀的影響是幾乎都不夠時間把好聽的舊收藏給溫習一遍(例如50CD sets DECCA Sound 與柴可夫斯基的4、5、6號交響曲是我近一周來的音樂表單)。。。







無可否認的任何硬體設備都有其能力的極限與侷限,但是聽音樂的同好們,你們確定把個人DAC的功能都運用的淋漓盡致了嗎?加上Intona之後,我可以肯定的說,個人的高低阻兩套耳機系統都有一耳就能辨別的提升,聲音更加通透,音場更加寬大,雖然耳機系統的天花板較低,但是一套配備得宜的系統,也能讓人愉快的沉浸在音符的世界裡,例如我個人的耳機系統(高阻:HD-800 & T1 搭配HD-DAC 1;低阻:D7K搭配KAO)分別搭配了Daphile & Intona之後,個人的耳機發燒最後拼圖已經確定完成!
觀人年少成鴻業;憐我有歲無寸名。
  • 3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