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的觀念也有點偏差 , 監聽喇叭跟真實不真實音 沒有正關聯
1. 監聽喇叭是工作用的 , 拿來檢驗除錯
意思類似超音波檢查肚中胎兒有沒有器官異常 ,不會去看這胎兒長得好不好看 是什麼膚色 etc...
2. 聲音組成有兩大部分 , 基音跟汎音
大部分監聽喇叭出來的聲音 , 都是基音 (可以說幾乎沒有汎音) 這是出於工作上的考量設計
而一個樂器的共鳴音色是由汎音來組成決定 , 所以監聽喇叭並不是音染少的真實音 , 反而是不完整的聲音
3.音染跟汎音 , 是許多人會混為一談的 , 要如何分別判斷 ? 只能多去聽現場 , 記得每個樂器的基本音色與在不同空間的表現
才能判斷系統出來的聲音是自然還是加料
個人意見 , 監聽喇叭除了在錄音室或看劇院系統可用 , 對於聆聽音樂者是完全不推薦
尤其是聽古典音樂(或不插電樂器) , 你無法得到細膩的音色變化跟正常的聲音
B&W具有監(鑑)聽喇叭的特質, 好處是因為少了額外美化的音染, 特別容易聽出每個喇叭等級的層次。
可從3系列、CM系列、800系列間各級喇叭, 聽出喇叭音響的層次, 而可以知道5萬、10萬、20萬、50萬、100萬以上喇叭之間的差別。
後來再聽世界許多著名的喇叭廠商的喇叭, 聽出各自的額外美化音染的方式, 可以了解各廠喇叭大致的類型與層次。
聽功練成後, 就可以用較低的價錢, 買到想要的喇叭的聲音, 而不必因為買錯喇叭, 或是聽力升級, 而不斷花錢換喇叭。
例如: 有5萬買喇叭預算, 可能買到:
1.只值2萬以內卻亂開價的喇叭;
2.大約值5萬的喇叭;
3.具有40%能力發揮出20萬等級聲音的喇叭。
若是聽功練成, 就可選擇3.具有40%能力發揮出20萬等級聲音的喇叭。
泛音除了是樂器,歌手自己苯生產生外
還要加上環境殘響或錄音室效果器generated
至於喇叭自己產生的共振
因該歸於噪音
喇叭只是真實地將INPUT來的資料還原而已
另外製作這些愛聽的唱片時,混音師就是透過監聽喇叭加以調整
如不存在泛音,怎調整?
故監聽不存在泛音,這點請不要再鋪文誤導
還有很多知名喇叭,原先都是監聽
幾乎各大品牌都有監聽系列
想知道的自己可上網找看看
另外PA是專指大型擴音喇波
專用於外場,不強調細膩度
但音壓要夠大,傳輸距離夠遠或組成MATRIX SPEAKERS
避免距離與音壓平方反比
還有我自己的系統存放的音樂一半以上都是古典,爵士樂
監聽沒那樣神秘
反而很多高貴喇叭,器材,線材等等被廠商用很難以理解的詞彙
加以包裝.
我也不在放文上來了
真正愛樂者,會想辦法提升自己系統
(包含器材與音樂的研究)
但器材還僅是手段,工具而已
重點還是人,自己的提升
內文搜尋

X